2017年,這部電影流連於各大電影節,大受好評,但它就是遲遲不進院線,搞得影迷們到處跪求資源,只求一瞥全貌...
2018年,它終於在美國公映:《賽馬皮特》
美國,俄勒岡州。
15歲的查理正在開快遞,裡面是兩個橄欖球員的模型。
自己喜歡打橄欖球,這件事沒人知道,也沒人過問。
查理沒上學,沒朋友,沒工作,老媽離家出走,老爸性伴侶從未間斷,有時候,為了營造二人世界,老爸會將查理趕出家裡,短則幾天,多則幾個星期。
此時,在另一間屋子裡,老爸正在和女友啪啪啪,把床弄得特別響。
查理會選擇跑步,從破敗的家裡,跑過無人的街道,跑過喧鬧的工廠,跑過雜草叢生的馬路...
回到家裡,查理覺得自己是個客人,面對老爸的新女友,他小心地問:我能喝杯水嗎?
百無聊賴之下,查理找了一份零工:在馬棚打掃衛生。
皮特,是一匹用於比賽的馬,雖然為主人賺了不少錢,但因為身體每況愈下,被主人評為:垃圾。
查理覺得皮特很像自己:沒人關心,沒人在意。
一個人,一匹馬,在這小小的馬棚相遇了。
《賽馬皮特》豆瓣7.7分,IMDB7.4分,根據威利·瓦倫丁的同名小說改編。
據說,由於導演安德魯·海格是英國人,作者並不想將改編權給他,因為小說中描寫的都是美國中西部的場景,作者覺得英國人對這裡一無所知,指不定會被拍成什麼鬼樣子。
但安德魯為了拿到改編權,去美國中西部生活了三個多月。最終用誠意打動作者,拿到改編權。
《賽馬皮特》的故事並不複雜,但男主角查理·拉普默卻給出了極其出色的表演。
查理·拉普默其貌不揚,眼神看起來還有些呆滯,許多人看到查理·拉普默後,都大呼:完蛋,這部電影要崩了。
出人意料,這個年僅19歲的少年居然挑起了大梁。
在電影中,查理有許多獨角戲,沒有對白,而是內斂的情緒的流動,一個16歲少年的天真、壓抑、憤怒、疏離,被他詮釋得令人信服。
2017年,查理·拉普默憑藉《賽馬皮特》,獲得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新人演員獎。
這部《賽馬皮特》是典型的反治癒,反高潮的電影。
查理的父親因為上了人家的老婆,對方找上門來,把他打得住進醫院,最後死在醫院。
另一邊,皮特卻因為腿腳受傷,無法再上場比賽,主人準備將它買到墨西哥宰殺。
查理決定把皮特偷出來,去投靠遠在懷俄明州的姨媽。一人,一馬,就這樣走上了尋親的道路。
觀眾還特意統計過,從俄勒岡州到懷俄明州,全程1818公里,如果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上375個小時。
這幾百個小時里,查理和皮特需要穿過樹林,趟過小溪,穿越沙漠,他們互相照顧,彼此扶持。
為了生存,查理還得去超市偷東西,在餐廳吃霸王餐,跑到陌生人家中洗澡......
一路上,查理不再沉默寡言,他不停地和皮特說話。
他說:我其實很懷念以前的好朋友,他家是我見過最美好的地方。
他說:我以前有張媽媽的照片,但某天晚上我把它扔了。
他說:我寧願朋友們永遠不要見到我,我不願讓別人看到我這副模樣。
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但這麼多年來,查理放在心裡的話,終於有聽眾了。
但在電影進行到三分之二時,皮特被車撞死了。
有網友說:我是來找治癒的,為什麼這部電影這麼致郁?
它不光致郁,還特別平淡,沒有任何起承轉合,沒有任何高潮起伏,每一個事件的發生來得毫無徵兆。
但請別誤會,這部電影雖然致郁平淡,但絕不沉悶。
《南方都市報》這樣評價:導演用克制寫實的鏡頭語言,讓一場場殘酷的衝突來得自然可信。災難出現之前,沒有特別戲劇化的鋪墊,也沒有煽情的背景音樂,它們就這麼發生了。
它刻畫了生活最真實的狀態:當事故到來時,它不會提前通知你,當遭遇悲痛時,除了扛下去,別無他法。
不論是母親的離開,父親和皮特的死亡,還是被流浪漢搶走了吃飯錢,這些破事,在查理的生命中毫無徵兆地發生了。
電影最後,查理幾經波折,終於找到姨媽。他告訴姨媽:自己想上學,想打橄欖球,想爸爸,想皮特......
姨媽看出查理的悲傷和恐懼,溫柔地告訴他:你以前經歷的那些噩夢,不會完全消失,但你的生活會好起來的。
120分鐘的電影,查理遭遇過別離、死亡、謊言、暴力,但他從未哭泣,卻在電影最後1分鐘,終於奔潰大哭。
這麼多年來,查理的慾望、懦弱、恐懼,甚至整個生命,終於有了寄託的地方。
很多人評價《賽馬皮特》:喪、慘、致郁、黑暗......
恰恰相反,導演只是想借用這個堅強的男孩,告訴我們:所謂勇敢,不是遺忘過去的痛苦,而是要和痛苦並肩前行。
復仇者聯盟4| 天上再見|何以為家|八佰
行星|生活大爆炸|車諾比| 坡道上的家
點「在看」,為烏鴉充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eW0C2wBmyVoG_1Z-B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