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電子煙業者都宣稱,電子煙比傳統煙草產品更安全95%,但卻鮮少有人知道其背後的真正原因。」
2015年,英國公共衛生部(PHE)曾對外宣稱,「使用電子煙比使用傳統煙草產品至少安全95%」,這是「95%」最早開始傳播的時間。
而到了2018年初,該部門在一份聲明中證實了2015年的95%結果,並正式發起與電子煙有關的減害運動。至此之後,95%成為了全球電子煙發展的重要基礎。
然而,包括許多新聞媒體和電子煙業者在內,儘管更安全95%的聲明已經受到廣泛傳播,但實際上,大多數的新聞媒體、業者和Vapers並不知道「電子煙為什麼比煙草產品更安全95%」,同時也不了解PHE做出此聲明的科學事實。
究竟這個95%源起何處?它是僅靠一篇研究支持的聲明嗎?電子煙憑什更安全?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漫長的研究
故事始於2014年,當時PHE訂閱了一份研究報告[1],旨在研究使用電子煙對健康的影響。一年之後,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煙草與酒精研究中心的John Britton和Ilze Bogdanovica所撰寫的研究報告被提交到PHE。
在審查研究報告之後,該部門正式對外宣布,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子煙產品,危害可能遠低於傳統捲菸。「被動接觸電子煙蒸汽的健康風險很可能是極低。」
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報告
該報告首先指出,電子煙的確含有毒物,包括少量的甲醛和乙醛等,但這些物質的含量遠遠低於傳統捲菸。
該報告除了解釋與煙草產品相比,從電子煙中獲得的危害減少之外,還描述了使用電子煙代替其他NRT產品的一些優點。「電子煙以模仿傳統捲菸的形式提供尼古丁傳遞,具有社會可接受的非醫學形象,使用戶能夠保留其煙民的身份,但沒有點燃的風險。」
因此與NRT不同,特別是如果可以改善尼古丁的輸送方式以更接近模仿捲菸,這些產品具有對煙民潛在的吸引力,可以挑戰煙草產品作為尼古丁消費者的首選地位。「改用電子煙作為替代的尼古丁來源,或作為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而非醫療服務,具有強大的潛力,可以吸引那些難以接受目前戒煙方式的傳統煙民。」該研究作者補充解釋。
隨後,PHE開始發布自己的研究報告[2]。這些結論與國際專家團隊的評估相吻合,評估了電子煙風險低於5%的事實[3]。而另一個國際團隊也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全面審查,得出的結論是電子煙可能含有煙草煙霧中存在的一些有毒物質,但含量要低得多[4]。
為了更好理解「95%」的起源,我們需要看一下由Independent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Drug成立的國際專家小組所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多標準決策分析模型,並分析了使用不同類型尼古丁產品的相關傷害及重要性。
該模型分析了12種產品,確定了14個危害標準,其中7個對用戶造成傷害,另外7個對旁觀者造成傷害。研究作者將100定義為標準下最有害產品的危害係數,對每個尼古丁產品進行全球平均傷害評分,並將得分0定義為無害。
結果如下:
如上所述,ENDS(e-cigs)的分數低於5分,這意味著電子煙的風險約為5%。換句話說就是,「電子煙比傳統捲菸安全至少95%」。所以在審查了相關的科學文獻之後,PHE得出結論,與煙草相關的危害相比,與電子煙有關的危險可能「非常低」。
甲醛問題
為了確保調查結果準確,PHE還研究了電子煙蒸汽中的化合物,特別是甲醛和丙烯醛。
關於甲醛等有毒物質排放的第一次指控,是來自日本時報在2014年首次刊登的電子煙研究。該研究表示,在各種電子煙的測試過程中,甲醛的排放量比煙草產品高出10倍。PHE當時解釋,這些有毒物質的排放僅發生在電子煙過熱時,但該研究卻從未提及測試時的過熱情況。
2015年1月,一項類似的研究[5]也被爆出,根據該研究,當使用第三代電子煙產品時(旨類似Pico的產品),霧化器中發現的甲醛含量比捲菸高出5至15倍。當以最大功率持續使用3到4秒時,導致燒焦。
然而,PHE在回應這一點時解釋,必須記住這些結果是通過機器上測試而獲得的,並且沒有人會在這樣的電力下,進行如此長時間的抽吸。此外,當電子煙用戶經歷燒焦時,他們會本能地吐出蒸汽,因為難以忍受這樣的味道,但機器檢測不到的味道。
因此,儘管在電子煙過熱的情況下,這些有毒物質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但沒有一種有毒物質會被反覆吸入。
電子煙和健康風險
幾個月後,雅典奧納西斯心臟外科中心和希臘帕特雷大學的反煙草專家們進行的一項臨床研究[6]證實了這些陳述。自2011年以來,電子煙在Konstantinos Farsalinos博士的研究過程中,電子煙的使用條件一直受到重視,尤其是檢測這些高含量的甲醛。
Farsalinos報告說,參與該研究的每個人都無法在與機器相同的條件下使用電子煙。由燒焦的刺激性,導致所有人都被迫吐出蒸汽。「在正常的使用條件下,霧化器中存在的有毒化合物水平幾乎可以忽略。」
同樣,關於丙烯醛的研究,其他科學家[7]也證明,用戶尿液中的丙烯醛和巴豆醛含量比傳統煙民要低得多。
注意:只有在惡劣和不切實際的條件下使用時,電子煙產生的甲醛含量才高於煙草產品。在正常使用中,電子煙產生的蒸汽幾乎不含任何的有毒化合物。
此外,於2015年2月進行的一項研究[8],指控了使用電子煙所引起的健康問題。該研究通過將白鼠關在一個盒子中,並將它們長時間暴露在電子煙的蒸汽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使用電子煙會導致炎症、肺部感染,甚至癌症。
對此,PHE再一次強調,電子煙只應被視為減害工具。任何旨在突出由電子煙所引起的健康風險研究,都必須將它們與煙草引起的問題進行比較,但這項研究並沒有這樣操作。
這項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暴露於電子煙蒸汽的白鼠組,明顯比對照的健康白鼠「更加緊張」。眾所周知,壓力會影響細菌和病毒反應,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再次被PHE認為是不可靠的。
鑒於白鼠的空間限制,他們也遭受了反覆的尼古丁中毒。英國衛生部解釋,免疫力降低和動物的早期死亡並非自由基所致,更可能是由長期壓力和尼古丁中毒引起的。
什麼是自由基?
自由基細胞中的不穩定和高反應性分子。簡單來說,體內的氧氣被分成單個原子,伴隨著不定數量的電子。問題是電子成對地工作,因此那些被隔離的(因此稱為自由基)將尋找與其形成一對的其他電子。這是一個破壞細胞、DNA和蛋白質的過程。
自由基在捲菸煙霧中大量存在,並且已知會引起各種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皮膚老化。
即使有研究[9]揭示了類似結果,表明電子煙有可能導致炎症、肺部疾病和癌症,但正如PHE所述,「研究再一次沒有與吸煙進行比較」。
目前研究可信的唯一症狀[10]是口腔局部刺激和口腔乾燥。可關於呼吸道,研究[11]顯示哮喘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此外,另一項研究[12]也發現使用電子煙1年後,對人體沒有顯著的影響。
總的來說,無論是電子煙業者、消費者、衛生機構,還是一般民眾,都應該了解「電子煙的危害比傳統捲菸低於95%」並不是PHE的無稽之談,更多是經過了大量研究、審查和比對所得出的結論。
筆者參加過多場電子煙發布會,經常能看到品牌的負責人或者高層在舞台上誇誇其談,在簡報上秀出PHE的95%結論,有的甚至在電商頁面秀出產品危害低於95% 。然而問題是,在面對民眾質疑時,卻鮮少有人能夠回答出這95%該如何證實。是全部電子煙都更安全?還是你的電子煙更安全95%?
因此筆者認為,知其片面難以服眾,既然行業內一直在不斷宣傳PHE的研究結論,與其含糊帶過,不如好好了解其研究內容和目的,才有辦法向消費者傳達電子煙做為「減害產品」的真正價值。
另一方面,即使有相關文獻證實電子煙比傳統捲菸安全95%,但並不代表所有電子煙都是安全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一定要認清產品是否有出示相關檢驗證明。此外,電子煙當中帶有不同含量的尼古丁,如果你是非煙民或者青少年,切記千萬不要嘗試。
相關研究文獻:
[1] Britton, J. and Bogdanovica, I., Electronic cigarettes: A report commissioned by Public Health England. London: Public Health England, 2014
[2] McNeill, A., Brose, L.S., Calder, R., Hitchman, S.C., Hajek, P., and McRobbie, H., E-cigarettes: an evidence update – A report commissioned by Public Health England, 2015
[3] Nutt, D. J., et al., Estimating the harms of nicotine-containing products using the MCDA approach.European addiction research, 2014. 20(5): p. 218-225
[4] Hajek, P., et al., Electronic cigarettes: review of use, content, safety, effects on smokers and potential for harm and benefit. Addiction, 2014. 109(11): p. 1801-1810
[5] Jensen, R. P., et al., Hidden Formaldehyde in E-Cigarette Aerosol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4): p. 392-394
[6] Farsalinos, C., E-cigarette aerosols generates high levels of formaldehyde only in 『dry puff』 conditions. Addiction, (in press)
[7] Hecht, S.S., et al., Evaluation of toxicant and carcinogen metabolites in the urine of e-cigarette users versus cigarette smokers.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2014: p. ntu218
[8] Sussan, T. E., et al., Exposure to Electronic Cigarettes Impairs Pulmonary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Defenses in a Mouse Model. PLoS One, 2015. 10(2): p. e0116861
[9] Lerner, CA, et al., Vapors produced by electronic cigarettes and e-juices with flavorings induce toxicity,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lung epithelial cells and in mouse lung.PLoS One, 2015. 10: p. e0116732
[10] Hajek, P., et al., Electronic cigarettes: review of use, content, safety, effects on smokers and potential for harm and benefit. Addiction, 2014. 109(11): p. 1801-1810
[11] Polosa, R., et al., Effect of smoking abstinence and reduction in asthmatic smokers switching to electronic cigarettes: evidence for harm reversal.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4. 11(5): p. 4965-4977
[12] McRobbie, H., et al., Electronic cigarettes for smoking cessation and reduction.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12: p. CD010216
了解更多關於電子煙的資訊,請搜索微信公眾號「蒸汽新勢力」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