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牌匾居然暗藏錯字?還是故意寫的

盆友們,你們去過孔府嗎?山東曲阜正宗的那個。



說到孔府,來頭就大了,是孔子嫡系長支世代居住的地方。孔府正門懸掛著的藍底金字「聖府」匾額是明朝宰相嚴嵩所寫。



而兩側的柱子上懸掛著一幅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該聯書聯俱佳,與孔府大門正上方的一塊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交相輝映,堪稱孔府一寶。

據史料考證,這幅讚揚孔子功德的作品,是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所著。紀曉嵐的才華那是被捧上神壇的,按理來說無論是書法作品的氣勢還是文法、用典都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在後人的眼裡,這幅對聯卻出現了兩個明顯的錯別字:

「富」字少了一點,寫成了「冨」;下聯的「章」字,最後一豎破日而出。



堂堂的「河間才子」、《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會寫錯字嗎?更何況還是掛在「天下第一家」衍聖公府的門柱上。

於是便有人認為這是紀曉嵐有意寫錯字。

為什麼寫錯呢?

因為其中暗藏玄機。



下面是編故事時間:孔府這兩個「錯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看到孔府門前影壁有個「富」字,便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於是,這種說法便像留聲機一樣在導遊嘴裡被反覆播放,一些遊客深以為然,口口相傳。

但事實究竟為何?紀曉嵐究竟想通過這倆錯別字藉機表達些什麼呢?

古人製造「錯別字」,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避諱,二是玩玩文字遊戲,寓情於字。

避諱這事兒想必大夥也聽說很多了,主要是避開父母的字或者是君王的名字,換一種說法來代替,或者是故意在相同的字上減少筆畫。比如在清朝康熙年間及以後很長時間裡,「天地玄黃」一直都寫為「天地元黃」,因為康熙皇帝叫玄燁。雍正帝胤禎登基後,為了避其名諱,還把「女慕貞潔」寫為「女慕清潔」




但是觀察清朝歷史,「富」和「章」兩個字並沒有觸及到清朝某位君主的忌諱,所以排除這一條。

既然不是避諱,那應該就是玩文字遊戲了。

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喜愛玩文字遊戲的並不少。西湖「花港觀魚」碑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面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傳說這個字是康熙「有意錯」——康熙信佛,故意將代表「火」的四點變為代表「水」的三點,使魚能在水中暢遊,體現他的好生之德。

不過,很多人評說,這其實就是在給康熙爺寫錯別字這事編故事,有拍馬屁之嫌。

那麼,紀曉嵐是不是也是在拍馬屁呢?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是我國2000多年中的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所極力推崇的正統思想。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在極力推崇孔子思想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抬高孔子的社會地位,給予其很高的身後追封,並且對其後世子孫也恩寵備至。

孔子聖像


漢元帝加封孔子的第十三代嫡長孫孔霸為關內候,食邑八百戶,並賞賜住宅一處,黃金兩百斤;

宋仁宗加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嫡長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後來宋徽宗又加封為世襲衍聖公。自此孔子的後世嫡長孫一直世襲衍聖公爵位;

孔府內景


明朝統治者又在世襲衍聖公的基礎上,加封衍聖公為當時的朝廷一品大員,位列文官之首,這時的孔氏家族進入了最為顯赫的極盛時期。

歷代孔氏衍聖公都在今山東曲阜市的衍聖公府居住和辦公,又簡稱孔府,位於孔廟的東側。初建於公元1377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多次重修,現在是我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占地面積有240畝,為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府內包括廳 、堂、樓、軒共463間,九進院落。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和內宅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孔府也被時人和後世稱讚為「天下第一人家」。

孔府內景


既然是孔家聖地,紀曉嵐拍拍馬屁也是正常行為。所以,紀曉嵐此舉比較受文人、學者認可的一種解釋是:「富」字少了頭,意思是富貴沒有頭,富貴無邊;「章」字一豎到頭,意思是文章通天。

妙妙秒!




試問,九泉之下的紀老師,您老人家是這意思嗎?

老紀一蹦三尺高,露出一張無辜臉:「還真不是!我這是正兒八經的中國字寫法!」

說罷,老紀把歷代「富」和「章」的寫法拿了出來。

其實在古代,「富」字和「章」字這兩種非主流寫法都是規範性書寫,它們都曾作為兩字的俗字或通字被廣泛使用著,只是後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被淘汰了而已。




我們先看不加點的「冨」字。

此字在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中即有收錄,指明為正體「富」的俗字。但在實際書寫中,這種俗體寫法卻頗受古人青睞。從《宋四家書法字典》中的「富」字可以看出,在15個「富」字中,不加點的為8個,加點的為7個,不加點的多於加點的。



我們再看出頭的「章」字。在古代碑帖中,此種寫法廣泛出現在隸、楷、行諸體中。《干祿字書》也錄有該字,註明為正體「章」的通字。如下面這些出頭的「章」字,均出自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些著名碑帖。




所以,紀大學士這倆字,只是幾百年前的「標準」寫法,他循例書寫而已。時代在變遷,文書寫法亦是。後人在評判前人的一些行為時,一切貼金、編故事的行徑,背後或許都是商業利益使然,這或許會增添名人軼事的傳奇性,但也會犧牲歷史、文化的真實性,若是被有識之士揭穿,便會被戴上「無知」「沒文化」的帽子,場面就不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