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籍僱工的賠償金額談不攏,老鄉調解員一來,家屬們重新坐回調解桌

2020-08-03     浙江法制報

原標題:外省籍僱工的賠償金額談不攏,老鄉調解員一來,家屬們重新坐回調解桌

「要是沒有老楊,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於調解意見,我們完全接受。」近日,舟山市普陀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前不久一起船員人身損害糾紛中的受害人家屬進行回訪,電話那頭的家屬再次對中心的新居民兼職調解員楊秀青表示感謝。

今年4月,玉環市江干鎮股東實際經營的一艘漁船在返航途中突遇惡劣天氣,船隻沉沒導致船員遇難,其中有10人為河南籍僱工。在隨後的船員人身損害糾紛調處中,受害人家屬以賠償金額不足為由,對調解員十分牴觸,調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當新居民與本地居民發生矛盾時,我們新居民的身份比較容易取得他們的信任。」同為河南籍的楊秀青受邀參與調解後,逐戶上門和家屬算清賠償經濟帳。通過連續三晝夜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家屬們終於重新坐回調解桌,並促成最後7戶家庭達成調解協議,最大限度地維護了船員家屬的權益。

看著老鄉們通過調解得到了最大的慰藉,楊秀青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新居民大多家境不富裕,一旦遇到糾紛,通過調解途徑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最合適的選擇。」作為普陀區矛調中心的新居民兼職調解員,多年來,楊秀青充分發揮自己曾任職農村基層、調解經驗豐富的特長,以鄉情親情為切入點,及時上門調解新居民家庭矛盾和新老居民間的矛盾糾紛,年平均調解各類糾紛40餘起。

相比之前,近兩年許多涉及外來務工人員的重大複雜疑難糾紛的化解時間大大縮短,並且在調解過程和事後回訪中都得到了當事人的肯定,這都得益於普陀區矛調中心「以外調外」特色工作模式的推廣。

為了在涉及新居民的糾紛調解中保證「一碗水端平」,普陀區矛調中心吸納具有豐富基層任職經驗、熟悉漁業生產工作的新居民兼職調解員入駐中心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用好老鄉情,打好感情牌。今年,普陀區矛調中心還專門成立了「老楊新居民調解室」和「老章海上調解室」,充分發揮老鄉優勢,運用他們獨特的調解技巧,更有效地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亮點特色我來說】

舟山市普陀區委副書記孫丹燕:

普陀區以打造縣域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引領,引導新居民、東海漁嫂、船老大等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營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氛圍。同時,按照「一體化聯動、全方位延伸」要求,對區、鎮街、村社三級矛調中心(站)進行科學定位、全面優化,目前已建成20個示範型、44個普通型和21個經濟型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 (站),基本覆蓋全區,真正做到矛盾糾紛就近受理、就近化解,成功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糾紛化解地」。

浙江法制報(記者 鄭嘉男 通訊員 黃歡)

浙江法制報 zjfzbs

你的每次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OM9unMBeElxlkkaKr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