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疊代時代,看《精進2》帶我們如何實現高效學習,低調成長

2019-10-14     語非年

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精進2》就是看山不是山的指導說明書。

尤其開篇那個小孩子的故事一語點醒夢中人。因為我們的思想都固化了,認為杯子就是用來喝水,燈就是用來照明。

但其實它們還有其他用處!

從《精進1》到《精進2》作者不斷在思維躍遷著,也帶著我們挖掘更底層的能力,實現更非凡的成就。

書中,主要圍繞「視角、層次、組合、限制、進化、遷移、循環、完美」等八個關鍵詞層層展開,不斷擴大我們的認知半徑。但本文今天只剖析其中的三點,就足以受用一生!

1.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 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是找到新的風景,而是尋得新的眼睛」——法國作家普魯斯特

看到這句話,想到經常說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得眼睛。我們周圍有趣的事情很多,但由於思維固化缺少了發現它的能力和熱情,故而覺得無聊、毫無興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人眼裡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有時候,即使在同一個人的眼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觀察,不同的視角能夠看到不同的信息,多元的視角就意味著多元的啟發。

然而多視角切換的能力卻並不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具有的,甚至很多人都還沒有培養起這樣的意識。

於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庸常生活中,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就越來越固定,畢竟這樣最簡單、最省力,也最符合頭腦中預設的「省力原則」。而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越來越懶惰,得過且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紐約客》封面設計師斯托弗·尼曼閒暇時會經常利用日常事物來做創意,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

先隨便挑選一個常見的物品,然後一直盯著它看,直到某個奇怪的角度讓自己靈光一現,接著簡單畫上幾筆,給它賦予新的含義。

他說這是一種考驗觀察力的練習,最大的挑戰就是從物品的實際功能中解放出來。

為此,作者也在文中用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鉛筆來做例子,並從四個方面向我們詳細地闡釋了如何利用日常物品去鍛鍊我們的多視角切換能力。

這四個方面是:

• 材質

• 造型

• 裝飾

• 工藝

對於日常所見的器物,我們都可以用這幾個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同時也能拓展到其他有形或無形之物。

因此,當我們用一種固定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是無法求解問題的根本原因。當我們被一個問題困住的時候,一定要想想還有什麼角度是我們還沒有想到的,還沒有嘗試的,然後可能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2.打破慣性,理解限制並在限制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給自己的職業、收入、居所等多個方面設制限定。把自己限定成一個能力普通的人,不敢嘗試超出自己認定的能力以外的事。就好比給自己打造了一個無形的玻璃罩,永遠在裡面停滯不前。而真正改變命運的,並不是我們的機遇,而是我們給自己限制的態度與空間。

限制會縮小選擇的範圍,讓我們難受,卻也能夠讓我們去思考那些隱藏在限制背後的信息,去創造新的可能性來解決問題。

所以作者為我們分享了一個關於便利貼的故事:

把限制當作解決問題的線索

3M公司有一個研究強力膠水的科研小組,有個組員叫西佛博士。西佛博士喜歡嘗試各種不同的配比,結果弄出了一個黏性很弱的膠水。

他所在的小組的科研目的是發明強力膠水,這個弱性膠水跟研發目的完全相反,因而他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上級的認可。西佛博士並沒有受到打擊,並堅持認為他的發明一定可以派上用場,他在公司到處宣揚自己發明的這種弱性膠水。

3M公司的另一名員工弗萊博士在教堂唱詩班唱歌,他喜歡把小紙片做標籤,用以標註一些常用的歌詞。但是紙片經常掉下來,讓弗萊博士很是苦惱。

他想到了西佛博士發明的黏性很弱的膠水,這種膠水粘紙片剛剛好,不僅可以隨時撕下來粘到別處去,還不會損壞書籍。

就這樣,便利貼被發明出來了。

在我國,很早就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說法,其延伸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要看到事情的兩面性。同樣一件事情,表面上看是壞的,但是從反面來看,它卻是好的。這就教我們要打破思維的慣性。

正如便利貼那樣,黏性弱的膠水,也許無法把東西牢牢粘住,但是它能把紙片粘住,還能撕下來反覆粘,這就體現了這個看似「發明失敗」的東西的價值。

打破慣性思維去理解限制,認識並學會和限制相處,學會利用好限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經常有人會說,因為我沒有錢,所以什麼都做不了;有人會說,我的時間不夠用,所以沒法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生不設限,因為限制之中常常蘊藏著信息,當你看到限制時,就可能是在觸摸一個問題內在的矛盾,或者為這個矛盾打開了一個認識的新窗口。

3.循環的價值:用精巧的循環去設計,讓才能盤旋而上

生活中,總有太多的東西被「占有而不使用」!把這些「占有而不使用」的東西,循環再設計利用,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作者采銅在書中講到了:一個東西,當你得到它時,還並不完全是你的。知識沒有被利用起來,就是一種浪費。

「桑基魚塘」是一個生態農業的典範。就是在魚塘里養魚,魚塘邊上重桑養蠶,蠶沙喂魚,塘泥滋養桑樹。這就形成了一個利用「廢物」的循環系統,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還保護了環境。

地理學家鍾功甫曾經估算過,在理想狀態下,一畝桑地一年約可產4000斤桑葉,這些桑葉養蠶每年可以獲得320斤蠶繭,蠶沙可喂養300斤魚。

那麼我們的知識是不是也可以像「桑基魚塘」一樣循環的利用起來呢?

當然可以。

那麼,如何實現知識的循環利用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方法,那就是:建立一個「總索引」。

譬如:

去圖書館借書,你會發現,不管圖書館藏書有多少萬冊,只要圖書管理員在電腦上輸入關鍵詞,就能夠在幾秒鐘之內準確知道你要找的書在哪個書架的哪一層上。這個關鍵詞就是這本書的索引之一。

但是,這裡有兩個前提,一是這本書建立了有效的索引;二是這本書被放到了正確的位置。缺少任何一項,都有可能找不到你想要的書。

同樣的,我們可以對記錄在筆記本或者雲筆記里的所有有價值的信息,如文章、案例、日記、讀書筆記、心得體會、靈感和創意等等,統統編入同一個索引之中。對每一條記錄都列出儘可能多的關鍵詞,並且註明來源。

如此循環這個動作,這樣當你寫文章需要調用某一個素材的時候,在搜索欄里輸入關鍵詞,就能夠得到相同關鍵詞下的所有筆記,再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素材,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劃分為3個簡單的步驟:

1.東西只有用起來不斷循環使用,才是好的

2.留下有價值的東西,扔掉不重要的東西

3.將所有資料編入一個索引中並標註關鍵詞和註明在存儲地點

知識只有在使用的時候,能夠被迅速找到並運用,形成「存放-利用-存放-利用」的循環,才不會造成浪費,知識的價值才能被體現出來。

總結:

一、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二、打破慣性,理解限制並在限制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三、把生活中一些「占有而不使用」的東西,捨棄不重要的,留下有價值的循環再設計利用,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語非年:馬拉松愛好者,自律達人;文字抒寫內心,跑步窺探生活,致力於身體與靈魂同時在路上,隨性而不隨意的一枚追風女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LzF5W0BMH2_cNUgeY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