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帝王中,文採過人的不在少數,其中最著名和最出色的當屬創作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後主李煜了。另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作者曹操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除了他們,隋煬帝、宋徽宗等皇帝也都算是比較有才華的。
不過,我國歷史上也有一位才華稍遜卻熱衷於寫詩的皇帝,那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寫了四萬首詩,但大多水平不高。
我們知道,清朝的前身是後金,而建立後金的則是女真族。和中國歷史上其它"征服者"不同,滿清在入主中原後積極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借鑑了許多漢人的治國經驗。
儘管在滿清貴族眼中,他們的血脈要比漢人更加高貴神聖,但漢文化對他們而言還是充滿魅力的。作為從小受到精心栽培的皇室成員,乾隆帝自幼便接觸四書五經,學習詩文和書畫,而長大以後,這兩樣也成為了他的最愛。
在喜歡書畫這件事上,乾隆帝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到此一游"愛好者。他以皇帝的身份從天下四處搜羅書畫大家的作品,並在欣賞完畢後蓋上自己的印章,以示"已閱"。因為這個習慣,我國許多珍貴的書畫都留下了滿滿的印章,許多作者故意留白的地方也都難逃"毒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乾隆帝雖然確實是非常喜愛書畫,但卻非常倔強和自私,將許多名作都視為自己獨屬的珍寶。
在對待詩文上,乾隆帝也是非常倔強,儘管自己的水平有限,還愛用大白話,他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寫詩。
筆者認為,他母語是滿語,本身掌握漢語的水平不高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當他完成作品後,身邊的太監大臣難免是曲意逢迎,這或許也助長了他的自信心,讓他更加熱衷於創作一些令人尷尬的詩文。
在小學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乾隆帝的一首作品,名叫《飛雪》,這位大清帝國的皇帝在詩中寫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說句實話,這首詩的水平確實有限,甚至前三句都只是無意義的堆砌,而簡單的語言也是它入選小學課本的重要原因。
傳說中,這首詩是乾隆帝前往杭州西湖欣賞雪景時有感而發,但他當時只是吟誦出了前三句,就卡了殼,不知道如何接下去。這時,還是隨同一旁的紀曉嵐(一說是劉墉)及時出場,堪堪補上了稍微有點變化的第四句。
如果光看《飛雪》一詩,或許很多人會認為乾隆帝也就是打油詩級別,不過,我們當然不能用一首詩判定一個人的水平。
乾隆皇帝一生創作詩文四萬多首,這些都被收錄在了《御製詩集》當中,這些詩當中有一些令人無語的作品,但也不乏佳作。舉例來說,他所創作的《如意湖》,便有著"煙容波態皆如畫,屬意悠然在杳冥"這樣雖稱不上多麼優秀,但也遠勝《飛雪》等戲作的句子。
另外,從乾隆帝在《夏日題瀛台》中的"水涵銀海月為鏡,苔點瑤階石作枰"、《泛月》中的"鶴唳孤松頂,鹿尋曲澗濱。錘峰玉台迥,溫嶠早痴人"等詩句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基本功"是非常紮實的。
乾隆帝的老師陣容中,有編纂《明史》的張廷玉、過目不忘的潘仕權、精通百家學說的朱軾等大師級別的人物,他們教導下的學生當然不至於說和文化程度不高,寫詩靠隨緣的打油詩詩人們一個水準,只要從格式、遣詞、用典等方面,乾隆帝應當是能夠達到普通文人的水平。
在皇子階段,乾隆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經史子集、治國理政,而當了皇帝之後,他的大部分時間也是被處理政務占據,能夠潛心研究寫詩的時間屬實不多。因此,哪怕是和尋常文人相比,乾隆帝用來練習寫作的時間都難以趕上,這些體現在作品上,就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夠出色的地方。
作為皇帝,乾隆在創作時恐怕很少有人敢指正和修改,這或許也導致了他越來越自信,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認識。
總的來說,乾隆寫的詩確實是多而不精,大多質量平庸,但我們也要知道,他寫詩只不過是業餘愛好,我們不能拿他和那些專精詩詞的文人,或是花了大半輩子都在研究詩文上的那些真正的"文藝皇帝"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