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陳公入漳州,聖王功業青史留

2019-07-10     煮酒君

固始根親博物館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尋根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重點陳列了關於開漳聖王」陳元光的事跡。

提到這位被尊為「聖王」的人物,要從他的父親陳政說起。隋朝大業十二年(616),陳政出生在光州固始(今信陽市固始縣),潁川陳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而陳政的祖父陳果仁便是光州的守將。

隋朝末年,陳果仁在光州抵抗唐軍,其子陳犢勸說父親率軍投降,於是因功被封為玉鈐衛翊府中郎將。唐朝初創時,陳犢為唐軍南征北戰,而其子陳政也隨同征戰,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左郎將。到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時,陳政已經當上了歸德將軍。

隨後,朝廷指派陳政前往福建為官並平定當地的動亂。今天的福建一帶在古代地處偏僻,民風剽悍,民眾常常聚眾起事,朝廷指派有豐富戰爭經驗的陳政前往平定,也是為了保證當地的安定和祥和。

平定戰亂之際,陳政被封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陳政一邊固守一邊伺機進攻,由於雙方戰鬥膠著,耗時過長,糧草補給不足,於是陳政便組織耕種以解決軍糧問題。無奈暴民規模巨大、作戰兇狠,陳政不得不向朝廷請求援軍。考慮到作戰的配合、協同問題,朝廷派出了陳政的兄長陳敏、陳敷前往援助。

咸享元年(670),陳敏、陳敷帶著陳家一族和從固始招募的府兵一同前去幫助陳政,其中就有他們的老母親魏箴,以及陳政年僅十四歲的兒子陳元光。行至途中,陳敏、陳敷相繼去世,魏箴身為老嫗,但仍然堅定地攜帶著軍眾與兒子陳政會合。

在同族人的鼎力支持下,陳政平定了多處的叛賊,為閩南一帶帶來了和平。此外,他將當地的"雲霄江"改名為"漳江",為漳州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儀鳳二年(677),陳政去世,他的衣缽和事業由其子陳元光繼承。

陳元光帶領著陳氏的族人繼續在閩南一帶開墾發展。為了更好地管理當地,陳元光上書請求增設州郡。

當時執政的武則天同意了他的請求,在原泉州、潮州二郡之間增設了漳州。而提出請求的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成立後的第一任刺史,自此,陳元光以漳州為"畢生使命",盡心盡力地發展地方的經濟、文化,保衛地方的長治久安。

陳元光接手漳州初期,這裡的人們生產力低下,生產方式落後,生產工具更是非常原始。甚至於很多人還在採用遠古流傳下來的"刀耕火種"生產方式,即焚燒草木形成灰燼,用無機物含量豐富的草木灰作為肥料耕種作物。這種做法傷害植被,取得的成果也並不豐厚。

陳元光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在漳州推行灌溉法,他率領士卒百姓開鑿了一條名為"軍坡"的水利工程,包含水壩、引水渠等當地人以前從沒見過的新奇設施。它作為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最為人稱道的便是長達四千米的引水渠和覆蓋千畝的灌溉面積。

和中央王朝"重農抑商"的政策不同,陳元光在漳州鼓勵經商,從而拉動對外交流,引進其它地方的先進文化,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從北方到來的軍隊中,許多有手藝傍身的士兵也成為了漳州早期開發的重要角色,他們帶來了各種工藝,促進了當地工業結構的建立和完善。

說起古代的教育機構"書院",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等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所在。其實,中國第一所書院便是陳元光之子在漳州開辦的"松洲書院"。陳元光重視教育,在人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漳州提倡文教,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出來。

為了增強民族團結,陳元光以身作則,娶當地"蠻族"的女子為妻,並鼓勵屬下也與外族通婚,將外族變成同族。對於願意歸順的少數民族,陳元光都大方接受,將他們編入戶籍,賦予他們大唐子民的身份。

景雲二年(711),陳元光不幸戰死沙場,但他所開發的漳州日後逐漸興盛,當地人民也沒有忘記這位開拓者、領路人,將他尊為"開漳聖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WcC2wBmyVoG_1Zbw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