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新」文化學者

2019-09-28     文娛頭版

從講台到舞台,文化學者們的「授課」正在變。


一個月前,優酷上線了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我是唐朝人》。該綜藝從第三集開始需要花費30元購買該綜藝年度套餐後才能繼續觀看,對文化歷史節目感興趣的圓子果斷付費買下了這個套餐,畢竟節目有酈波、於賡哲。值了!


十幾年間,電視螢屏和網際網路視頻平台上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開始「傳道授業」。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注意到,活躍著的文化學者們,大多從《百家講壇》走出,並在此後的日子裡以不同參與形式,進入到電視端和網絡端的文化節目中。

1、從講台到舞台

2006年「十一」黃金周,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播出專題講座「于丹《論語》心得」之後,觀眾認識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也重新解讀了《論語》。


同樣是在《百家講壇》中侃侃而談的易中天實際早於于丹跟觀眾見面。2005年4月,時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的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起了「漢代風雲人物」。

有網友在看完易中天的講說後,這樣評價:




與易中天幾乎同期在《百家講壇》開講的北師大二附中歷史老師紀連海,是當時《百家講壇》開播以來眾多開講者里,為數不多的中學教師(當時主講人基本上都是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當時有人質疑一名中學教師面對眾多大學教授、文化學者時是否有壓力,紀連海的回答很是乾脆:「我沒有壓力。」後來事實證明,這句「我沒有壓力」並不是說說而已。



在《百家講壇》中,紀連海主講的「正說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激情澎湃、詼諧幽默、鞭辟入裡,收視率屢創新高,他本人也成為億萬觀眾熱捧的超級學術明星,也被譽為《百家講壇》「十大名嘴」中的「最另類」。

全民國學熱就這樣開啟。

作為最早一批從學堂講台走到舞台,成為電視(媒體)與文化聯姻的受益者,這些學者成為2006年當之無愧的「流量」,而教授人氣賽過明星,也成為2006年最富特色的文化景象之一。

更有人氣的景象隨之而來。

2006年8月,易中天在上海書展上創造了一項「中國紀錄」。不到一下午,他就簽售新書《品三國》4000多冊,當場寫壞了10多支水筆。據一位在簽售現場的網絡遊戲業人士稱,易中天的人氣,跟「超女」李宇春在上海動漫展上亮相時的人氣相差無幾。時隔三個多月,另一位「百家壇主」于丹以一天簽售8000冊《于丹的〈論語〉心得》的驚人數字,再次刷新紀錄。

伴隨著走紅於年輕一族中的「粉絲文化」,網上開始出現許多「教授粉絲」———「乙醚」(易中天的粉絲)、「魚丸」(于丹的粉絲)、「年糕」(閻崇年的粉絲)和「海飛絲」(紀連海的粉絲)。

這種情況還一度引起一波討論潮。

一方面,學術快餐化和娛樂化,成為一種令人擔心的「時尚」。而更多的專家、學者指出,學界不該忙著批判這些,而是該自我檢討。中國的精英學者,要更多地主動與大眾文化融合,否則只能讓大眾文化的水準江河日下,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繼續形成斷層,乃至鴻溝。

畫家陳丹青曾評論說:「孔子要活到今天,絕對『霸占』電視台。胡適、魯迅如果活到今天,坦然上電視。」對於這樣的現象,美學文化學者李澤厚也表示認同:「之所以產生這種淺思維的歷史熱,一方面是有市場,讀者需要;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大眾沒有更好更多的選擇。」

同時,上海一位出版人認為,嚴肅的學術研究與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俗說」本來並行不悖。只是中國學術界應該出現更多的易中天,讓老百姓在追捧娛樂明星之外,也能追捧學者,崇尚知識。而「新明星學者」掌握話語權之後,則更應該擔負起傳播真知的責任。

2、從「配角」到「主角」


2014年,是另一個時間節點。當年,《中國成語大會》《最愛是中華》《漢字英雄》第二季以及《中華好詩詞》第三季等文化節目紛紛湧現。毫無疑問,一大批學者諸如酈波、蒙曼、康震等再次成為「文化明星」,這種熱度一直持續到今天。



時代的舞台有人走有人來,來自南師大的70後教授酈波成為時下火熱的學者。《百家講壇》是于丹和酈波成名的共同舞台,但酈波的真正走紅是通過其他電視節目。

2009年10月,在《百家講壇》主講《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酈波先後成為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的嘉賓。此後,各省級衛視的文化節目裡幾乎都能見到酈波的身影,而最近在優酷視頻出品的文化節目《我是唐朝人》里,酈波講起了「李杜詩篇」。


能在文化綜藝類節目中脫穎而出,他的魅力來自多方面:外貌清秀且和氣友善,符合中國文化里的文人氣質,另外風趣幽默,金句不斷,與課堂上的表現一樣的「颱風」則是另一個加分項。

有專家學者評價說,在這一時期熱門的電視文化學者,對待電視的態度,是開放的。學者、作家上電視,利用電視的影響力,成為他們宣傳和傳播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的文化行為方式。而作為一個文化學者,要接觸、共享文化,更要注重文化的創造、更新,他要成為文化的主體,就不可能無視電視傳媒的存在,也不可能無視電視和文化的關係。

3、網際網路「新寵」

「李白的詩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這是抖音上某學習帳號里的熱門內容,講述這些內容的是華中師範大學的教授戴建業。

因為不走尋常路的授課方式和語言,戴建業成為抖音「網紅」,戴建業教授也開始被更多非本校的人關注。雖然戴教授還未參與過任何文化類節目,但藉助短視頻平台,戴建業的授課內容影響了不少年輕人,其相關視頻點擊量幾乎都在百萬以上。後來為了能更好地與年輕群體交流分享,戴建業還在抖音上認證了個人專屬帳號。



同酈波一樣,最近在《我是唐朝人》里與網紅森林鹿一起為觀眾講述唐朝人日常生活的陝西師範大學研究中國古代史的於賡哲教授,也同樣成名於《百家講壇》。因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真實還原狄仁傑、上官婉兒、武則天等唐朝名人,於賡哲被觀眾所熟知。但真正讓他進一步被大眾熟知的還是因為微博上與網友們逗趣的互動,以及被邀請成為《長安十二時辰》的專業彈幕,通過劇集中,在彈幕里「傳道授業」。

複製「新」文化學者


從電視到網際網路,這個時代並不缺乏展示的舞台,而是缺少能撐住舞台的實力者,而這些學者從媒體走紅並非只是沾了媒體的光,更多還是源自他們自身博學多才,因此才有機會讓更多講台以外的人認識他們。


-END-

作者丨蒹葭

編輯丨白露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xXGhm0BMH2_cNUgqI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