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沒有讓我白等

2021-03-24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這片沒有讓我白等

幾乎年年都有關於二戰,關於猶太人悲慘遭遇的電影。

今年是這一部——《 波斯語課》。

很佩服創作者們的想像力,對於這樣一個誕生了無數經典、被人反覆拍攝的題材,他們還能挖掘出新的角度,給予觀眾不同的震撼。

而且這樣的拍攝不是無意義的重複,而是 一種必要的提。提醒健忘的人類,曾經如此野蠻地對待他人。

具體到《波斯語課》,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以沉重的筆觸來書寫慘痛的歷史,儘管影片也有屠殺、橫屍遍野、焚屍爐黑煙滾滾的場面,但這些全是背景,它的主線故事其實頗為傳奇,完全可以視為一部緊張的懸疑片。

在這樣一部偏類型化的電影中,我的眼光一再從主線移開,關注到兩個人物身上。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這部電影在訴說傳奇之外,最想表達的內容。

01

影片《波斯語課》講述了一個 傳奇故事

二戰期間,一個冒充波斯人的猶太小伙兒被德國軍官看中,教自己波斯語。小伙兒對波斯語一竅不通,於是急中生智,自編了一套不存在的語言。影片由這裡開始,展開懸念,讓觀眾始終揪心於小伙兒能否瞞天過海,自我拯救。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一聽開頭就想看下去的電影。過程也完全如你所願,該有的懸念一個不少,包括:如何確保謊言不被拆穿?露了馬腳後怎麼補救?碰到了真的波斯人怎麼辦?

但說實話,整部影片並沒有給我太多驚喜。只能說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比起主線和主角來,反倒是另外兩個角色給我留下極深印象。他們是 納粹士兵馬克斯上尉科赫

為什麼?

因為這兩個人提供了一種區別於主角的「內部視角」。

如果從主角看整個故事,其實相當單純,它講述了一個受難者如何利用智慧,衝破集中營的牢籠。而馬克斯和科赫是納粹體制的一部分,由他們的視角,我們得以進入到體制內部,看這套體制是如何自發地腐朽乃至崩塌的。

前者呈現的是外力製造的奇蹟,而後者揭示的是一種內在的缺陷註定的毀滅。兩相比較之下,顯然後者更值得一說。

02

我們先來說納粹士兵馬克斯。

在馬克斯身上,我們見證了一個極力為納粹賣命的士兵最終幻滅的全過程。

這種幻滅是在「 目睹」與「 親歷」兩個維度上交錯完成的。

首先,他目睹了什麼?

他目睹了 女友艾爾莎的遭遇。

這事兒說來有點荒唐,因為在這個遭遇背後,實際暗含著一出 宮斗劇

很難想像,在一個納粹題材的電影里,竟然還有宮斗的戲碼。但這正是《波斯語課》的一個特別之處, 它不僅給我們看納粹與猶太人的衝突,更深入到納粹權力內部,看他們互相傾軋。

這齣宮斗劇,一點也不複雜。無非是一個女人想要贏回自己失去的東西。

艾爾莎曾是上校的情人,被上校玩弄感情,一甩了之;她本來有份清閒的工作——上尉的文案助理,不想主角的到來,讓她丟了工作。面對情場職場雙失意,她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一面在軍中散播上校的醜聞,讓他顏面掃地;一面製造「主角是上尉男寵」的謠言,企圖贏回工作。

但最終結果卻是,上校與上尉兩人達成默契,一紙軍令把艾爾莎調往前線,輕鬆解決了各自的名譽危機。

艾爾莎的遭遇讓我們看到, 失控的權力是何等傲慢。它今天可以把槍口對準異族,明天就能對準同胞。因為沒人能夠阻擋和違背它的意志。而馬克斯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友離開,並對此感到無能為力。

更大的打擊,來自馬克斯親歷的事情。

如果回看整部電影,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 從始至終只有馬克斯一個人堅信主角是偽裝的波斯人,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可那又怎樣呢?

他只是一個底層小兵,儘管他一直盡職盡責,忠誠於組織,但無奈這個組織早已腐朽,只迷戀權威,不在乎真相。

於是我們看到,當馬克斯跑到上尉面前,說出自己的疑惑時,上尉輕蔑地問道:「你是覺得,你比我更聰明嗎?」

而當影片進入尾聲,所有人都忙於撤退,只有馬克斯還揪著主角不放,找上校舉報時,上校也只是冷冷地看著他,說了句:「你是誰呀?」

那一幕極具諷刺意味,特別是聯想到馬克斯曾因為找了上校的情人做女友而獲得一絲卑微的快感,仿佛藉此共享了某種權力,但此刻,一切被無情戳穿, 原來在假象的「情敵」眼中,他什麼也不是,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

此後鏡頭跟隨他走出上校的辦公室,只見他茫然地踱著步,呆呆地坐在長椅上,看著眼前仿佛陌生的操場和營房。那個鏡頭足足停留了20秒之久,以一種關懷「主角」的眼神,注視著這個「反派」的失落。

它在明確地表達一種幻滅,即: 一顆忠實的螺絲釘,終於意識到自己效力的這台機器,早已銹跡斑斑,敗絮其中。

03

說完馬克斯,我們來說 上尉科赫

與馬克斯「體制急先鋒」的形象不同,科赫從一開始對於納粹就沒有很高的熱情。用他自己的話說,之所以加入納粹,只是因為看見街上兩個穿著軍裝的人正自在地抽煙,一時衝動,就加入了他們。

這不是笑談,而是一種真實的心態。 它其實在訴說一種「下意識地盲從」。

科赫加入納粹後,升至上尉,主要負責軍隊的飲食。他從未直接參與殺人,他也因此心安理得。但其實他只是把良知狠狠壓抑在內心的某個角落,如此才能在集中營的險惡環境中,繼續毫無愧疚地生存。

直到他遇到主角,一個偽裝成波斯人、化名為雷扎的年輕人。他的內心起了變化。這種變化同樣發生於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關於身份。

在與雷扎學習「波斯語」的過程中,科赫漸漸對他產生信任,進而敞開心扉,直到最後,兩人結成一種特殊的「朋友」關係。

這種轉變首先就體現在稱謂上,一開始,在科赫面前,雷扎總是以「上尉先生」相稱,後來兩人日漸熟識,科赫則直接要求「叫我克勞斯(科赫的名字)就行。」同樣,科赫對雷扎的稱呼,也經歷了從「波斯人」到「雷扎」的轉變。

而隱藏在稱呼改變背後的,其實是身份的轉變,即從「波斯人」、「上尉」這些帶有明顯族群差異、等級分別的稱呼,轉變為「克勞斯」與「雷扎」這兩個人之間的認同。

也只有把人從「抽象的標籤」之中解放,重新指認為一個「具體的人」,才有彼此共情和交往的可能。

第二個層面,關於語言。

如果我們把科赫對雷扎的拯救視為一種「 人性的回歸」的話,那麼「語言」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語言?

它不僅意味著一堆單詞,一套語法,或一種表達的工具, 它更是一個新次元,或者說是一把打開新世界並重啟人生的鑰匙。

科赫之所以學習「波斯語」,實際就寄託著他的一個夢想:他想要去德黑蘭與哥哥重聚,然後在那裡開一家飯館,過太平日子。

於是當他的「波斯語」日漸長進,距離那個夢想越來越近時,他遠離戰爭、重歸和平的那種盼望,也就越發強烈。

還記得他學會「波斯語」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嗎?

是的,他寫了一首詩。那首詩是這樣的:

風把雲送向東方。

那裡處處是渴望和平的靈魂。

我知道,我會幸福。

在雲飄向的地方。

這哪裡是一個納粹軍官在集中營里寫的詩,這分明是一個已經身在德黑蘭,與哥哥沐浴在和平陽光下的小老闆,在飯店打烊後的餐桌上寫下的詩句。

《波斯語課》最動人的地方,就在於科赫的轉變。

他原本是一個情感冷漠的工具人,埋頭於工作,無視於「平庸之惡」。

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只是一個廚師。」「我不是殺人犯。」

而雷扎反問他的話,擲地有聲:「你不是殺人犯嗎?對,你只負責讓殺人犯們吃好喝好而已。」

最終,當科赫因為雷扎、因為語言,而重新意識到溝通、理解之美好時,他壓抑已久的人性漸漸回歸。於是他違背了納粹的軍令,救出了即將赴死的雷扎。

從這一角度講,馬克斯和科赫就像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前者由「自我的幻滅」體認了納粹體制的腐朽,後者由「人性的回歸」背叛了納粹反人類的意志,兩者以完全相反的途徑,實現了同樣的覺醒。

而且,也只有這兩者同時完成時,雷扎的逃亡才可能最終實現。

04

說完了讓我感觸最深的部分,聊兩句缺點。

在我看來,《波斯語課》和所有「 傳奇類」影片一樣,都容易犯同樣的毛病,就是過於依賴「 巧合」。

為何如此?

因為 所謂傳奇就是一件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卻意外地發生了。

而電影要讓這種「不可能」成為「可能」,就必須在劇本層面將其合理化。但可想而知,這一過程何其艱難,於是「巧合」就成了一種偷懶的捷徑。更何況,巧合越多,還越彰顯了傳奇的「不可複製」。

可是,電影不能這麼搞。巧合在塑造傳奇的同時,也在消解故事本身。

具體到《波斯語課》,想想也能知道,這是一件多不可能的事情。一個猶太人冒充波斯人,教授波斯語,長達一年的時間不被人識破。

你可能會說,這個電影不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嗎?注意,影片的用詞是「靈感來源於真實事件」,也就是說,有沒有這個完全對應的真實事件,或者多大程度來自真實事件,是不確定的(至少我查閱的資料里,沒有找到這個事件的原型)。那麼電影在改編時,就必須為這個離奇的故事,建立足夠的合理性。

可是《波斯語課》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夠。比如片中只交代了背單詞的情節,基於常識我們都知道,只是背單詞距離掌握一門語言還差很多,但影片對此隻字未提。

再舉個更明顯的例子,導演知道,要拍這個電影有個情節繞不過去,就是必須要讓真的波斯人出現,構成危機,但影片對此的解決卻非常草率,直接安排了一個功能性角色,幫主角解除了危機。

還有就是,導演為了給劇本加保險,還特意在樹林裡安排了一個破敗的教堂,並且讓一個打扮成法軍的老人出現在那裡(暗示是上帝降臨),以此來給整個故事加上「神跡」的光環。這實際正暴露了導演對於故事本身的合理性缺乏信心。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並不會在意這些瑕疵,依然會喜歡這部電影。

因為我們都期待傳奇。

因為 傳奇寄託著我們對殘酷世界的美好想像。

它不需要完美,只需提供足量的慰藉。

更何況《波斯語課》的傳奇,如果我們換一種更抽象的講法,其實是這樣的。

猶太人雷扎把2840位遇難同胞的名字編成了一種語言,教給了納粹軍官科赫。從此這段歷史,這種語言,世界上至少會有兩個人永遠銘記。

那兩個人不是雷扎和科赫,他們有更響亮的名字,叫作: 受害者與施暴者。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vMgZngB9wjdwRpvQ6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