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日子,該長的肉一點也不能少。
特別是在「肥嫩多汁」的春天,蔞蒿、薺菜、槐花.......飄著芬芳的野味多到攻擊我的唾液和胃。
是涼拌、煎炸還是蒸煮......已經有人幫我們出了主意。
論吃,寫的比汪曾祺好的少,會吃的沒有汪曾祺寫的好。
因為筆下的吃食太多,讓人幾乎以為他是個美食博主,光專門談吃的書就有《五味》。
汪老曾被人調侃「文藝界的泥石流」。
文字偶爾粗野一把,替梔子花打抱不平,罵了一句「我可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麼香,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卻被人抓了小把柄,成了笑談。
其實,汪老寫吃也不端著,別人的文字里有人生,他的文字里有菜香和飯香...
還記得汪老的《端午的鴨蛋》嗎?
它承包了初中最有味道的回憶。
「吃高郵鹹鴨蛋,只需筷子一敲,吱——紅油冒出來了......」
當成功安利完鹹鴨蛋後,汪老也不客套:「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這種傲嬌,是吃貨一生中的高光時刻,值得理解。
01
「萬物皆可食」
南方的湯圓,北方的元宵。
不少人臉紅脖子粗,喜歡問一句「孰優?」
汪老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個人的口味最好雜一點......
汪老自己甜辣香臭不忌,所以看別人對稀奇古怪的食物望而生畏,總覺得——豈有此理!
汪老喜歡打卡,飯後常常蓋章一句「鄙人吃的不亦樂乎。」
青蓮街的羊血米線,羊血是半生,吃法甚「野」,很多人受不了,但汪老很得意——「而鄙人照吃不誤。」
豆汁兒是可以趕走一大幫食客的「有味道」的小吃。
同學和汪老打賭,兩人到了美食店,要了兩碗,喝完了,同學問怎麼樣?你以為汪老要眉頭緊皺,其實,他面不改色:「再來一碗。」
蒙古的水煮羊肉半生,很多人淺嘗輒止,汪老說:「鄙人則吃了個不亦樂乎。」
碰到外國的臭乾酪,汪老搞不明白,但不妨礙他的雄心壯志:
「我連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塊整塊地吃,還在乎什麼臭啟司!待老夫吃一個樣兒叫你們見識見識!」
汪老「萬物皆可食」的名聲傳的太遠,偶爾也有跳進坑裡的時候。
一位詩人請汪老吃飯,點了三個菜:涼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湯,「你不是什麼都吃嗎?」
也不知道經歷過怎樣劇烈的掙扎,汪老在文中輕描淡寫總結到:「從此,我就吃苦瓜了。」
如果,你依然對奇葩美食心有戚戚焉,汪老還說了:「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02
「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只出鹹鴨蛋似的」
在吃上,汪老是一枚純情小粉絲,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和土特產,恨不得廣而告之,文人的清高,他不在乎。
(汪曾祺畫作)
別的文人筆下的雨是哀愁的丁香姑娘。
汪老的雨里有昆明的牛肝菌、雞樅、乾巴菌.....炒菜都很好吃。
別人說他的家鄉高郵鹹鴨蛋次數太多,他還不太高興,「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只出鴨蛋似的!」
所以,他又致力於安利其它高郵美食。
「蘇州人和上海人一提起塘鯉魚,眉飛色舞,後來我知道:塘鯉魚就是虎頭鯊,嗐!」
畢竟,虎頭鯊在汪老的故鄉俗稱「賤魚」,上不了席面。
除了虎頭鯊,汪老還列舉了高郵的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蒸煮、做湯、紅燒,一魚幾吃,一應具有。
除了水產,難道高郵蘆葦盪里的野鴨、鵪鶉、斑鳩,它不嫩?
汪老,你的家鄉確實不止鹹鴨蛋....
除了高郵,汪老對昆明也情有獨鍾:
「如果全國各種做法的雞來一次大獎賽,哪一種雞該拿金牌?——昆明的汽鍋雞。」
火腿月餅:「昆明吉慶祥火腿月餅天下第一。」
東月樓的鍋貼烏魚:「信是人間至味。」
昆明火炭楊梅:「極大極甜,顏色黑紫,正如熾炭。」
昆明映時春的油淋雞:「皮酥肉嫩,一盤上桌,頃刻無餘。」
洋芋粑粑:「這是小學生愛吃的零食,我這個大學生也愛吃。」
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
巴金先生在書中寫,沈從文請他吃米線,汪老一想,「他們大概吃的是『爨肉米線』 」。
汪老在西南聯大的日子,估計有一半心思都用在了吃上面。
03
「能吃會做,美食大V的終極修養」
有人問怎麼評價汪老的文字,有網友答的實在:餓的時候不敢讀,跟舌尖上的中國一樣。
汪老談吃,有個規律,越是好吃的食物,給的評語越少。
手把羊肉是現殺、現煮、現吃,非常鮮嫩。「如果我要給它一個評語,我將毫不猶豫地說:無與倫比!」
羊尾拔——「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
臭豆腐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香椿拌豆腐,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江陰的水果店——「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的父親聰明絕頂,動手能力很強,會刻圖章,畫畫、糊風箏,養蟋蟀.....
好男人的基因會遺傳,不過到了汪老這裡,單調了不少,變成了做飯。
他最有名的一道菜,是塞餡回鍋油條。
「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油條小段的窟窿捅破,將肉餡塞入,逐段下油鍋炸至油條挺硬。」
據他自己評價,好吃到「嚼之真可聲動十里人。」
喜歡做菜的人,大有考究癖。
汪老看見「文思和尚豆腐」很有名,但實地考察的時候卻沒見到餐館有賣。
因為饞,所以腦補,——「我將根據想像,試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籽。」
汪老不僅會做,還會自得。
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和丈夫一起來北京,指名要在汪老家吃頓飯。
汪老做了一道菜是煮乾絲,聶華苓吃到最後,端起碗來把剩餘的湯汁都喝沒了。
(汪老的圍裙充分暴露了他的童心....)
末了,汪老不無得意——「我做這個菜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國鄉情。」
全國有一半的人,都希望讓汪老逗引逗引鄉情.....
04
「童心未泯,服老不服胃」
汪老老了後,想寫一本關於食物的書,名字都想好了,叫《中國烹飪史》。
但最後自然是沒有寫成,不然書櫥里,又有了一本優秀的美食指南。
到了晚年,汪老服老,但不服自己的胃。
因為食道靜脈曲張,醫生不准他吃硬東西,蘋果都要攪碎了吃。
汪老感嘆:「這可怎麼活呢?」
轉念一想,「幸好還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還是能搗鼓出一桌豆腐席來的,不怕!」
吃貨大多心寬,從不虧待自己的胃。
後來,汪老生病住院,跟女兒說想喝上一壺晶亮、剔透的龍井茶,茶還沒喝上,人就走了。
汪老一生,清新自然,從不和天對著干,該吃吃,該玩就玩,好不快哉!
作者:魚子仙人;編輯:非凡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