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的一份簡歷,讓我想起了一個詞「上帝視角」。
不知道這樣形容是否貼切,簡單解釋,就是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待一個東西,比如在地面看到的只有3隻羊,但在空中看到的是一群羊。(好像這比喻很Low)
這份簡歷里思考的問題,以及職場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都是我們視角差異所導致的,如果能有更好的視角,職場上或許我們會做的更好。
因為職場的升職加薪,不僅僅是你努力工作的結果。
很多人在寫簡歷的時候會用類似這樣的方法來寫,體現自己做事情的具體細節或執行的策略:
「對電商平台進行運營體系搭建,負責選品策略、價格策略、推廣策略、用戶運營策略等內容,並對產品的成本、費用、利潤、促銷價格變化、監管體系等進行梳理;確定新品在京東、天貓、有贊、拼多多、網易嚴選、考拉、自有APP等渠道銷售,單月銷售額達200萬。」
寫簡歷的過程,是一個從放到收的過程,先多,再少,並且要根據你所在崗位層級,來確定體現的主體內容。
若是執行層的基層崗位,這也寫問題不大,就是細節太多,平台數量這類並列內容可以合併同類項。
若是管理層,比如總監或更高崗位,那麼這樣寫就有待改進了,因為管理層需要的是更高層面的內容。
例如整體的運營策略,渠道管理開拓方法以及最終的業績結果。具體是什麼平台就不那麼重要,例如是京東或淘寶等同類平台,寫一個即可,也不必寫單個平台的具體策略。
在簡歷裡面的上帝視角,就是考慮看你簡歷的對方,你未來的上級,關心的是什麼?這點可以從你目前上級的角度出發。
例如:基層崗位,你的上級考察你某個小平台運營如何,像京東你能產出多少業績,這個平台活動怎麼做?
管理層崗位,你上級考察你的是所有平台業績如何,你如何管理員工,產生更多的業績,而非某個小平台是怎麼做的。
極端角度考慮,VP面試員工,問你情人節賣多錢?還是問你,這個季度銷售額多少?哪個機率大?
拋開簡歷的問題,聊聊在職場彙報的時候,需要完成的「上帝視角」。
很多人在彙報的時候,總會說一些細節問題,而不是老闆最想聽的結論問題。
「結論先行」,這是在郵件,彙報,或PPT裡面需要給到用戶的一個先行概念,讓對方知道,主要內容或結論是什麼。
比如在彙報這個月招聘情況,一開始可能說:我開發了3個招聘渠道,第一個渠道費用是2000塊,第二個是3000塊,第三個是5000塊,分別招到了10個,12個,13個人。然後這個月一共招聘到了35人,花這個錢還是值得的。
這樣的表述邏輯,就是細節先行,並非結論。
更好的方法,是告訴對方這個月總共招聘幾個人,因為新開了幾個渠道,最終才是細節的問題。
原因在於,對方不是你,沒有做那些事情,對於他來說,你說的細節造成了認知負擔,很多數據壓在腦子裡,變成無法記住最重要的事情。大腦帶寬是有限的。
而且越往上層,對方想聽到的東西會更上層,例如基層HR的目標,是每個大學校招聘多少人,而東哥想聽到的,是今年集團校招總共要招聘幾千人。
所以在彙報的是時候,先說上層想聽到的結論,了解對方真正關心的地方,才是做到了上帝視角。
前面提到了簡歷與彙報的視角,做方案的時候,從更高層面考慮,也是很有必要的。
記得之前策劃課程的時候,總是會著眼於細節問題,比如簡歷課的單點內容是什麼,某個小點應該舉什麼例子,如何解釋。
也許從內容角度出發,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從用戶視角來看,這未必是好事。
因為對於簡歷陌生,缺乏認知的用戶來說,他們缺少的是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從基本的簡歷結構框架,再到具體工作經歷撰寫方式邏輯,最後是優化的方法。
這裡的知識點是三級遞進模式,逐步深化的,才能建立出一個基本的結構框架。
而對於知識傳授來說,最普遍的是知識詛咒,或知識鴻溝的問題,明白某個知識點的人,很難向別人解釋清楚,你覺得很簡單,但別人就是不明白。(就像我一直說:簡歷寫清楚怎麼做,結果多少就可以,但大部分人還是寫不好。)
從公號運營來看,上帝視角就是整個公號的定位,專欄規劃,或者設計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而不是今天寫什麼,明天推什麼的問題。
從更高一層的角度,去考慮整個產品的規劃問題。
相信我們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我們用「上帝視角」去看待問題。
這一點,也恰恰是人與人拉開差距的原因,如何在做好基層工作之後,往更高層去思考,會決定最終我們能走多遠。
來源:簡歷老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