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藏攜手尼木脫貧奔小康——北京市對口支援尼木縣紀實

2020-01-03   勞動午報

尼木,藏語就是「麥穗」的意思,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素有「藏香文化之源、「拉薩作坊」等美譽,擁有「三絕七技」豐厚的文化傳承,被人們親切的稱頌為「文香故里」。

雖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同時長期存在「自然條件較差、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不足」的「三差」實際,加之落後的思想限制,尼木群眾世代以傳統農牧業種養殖為主要生計,生產力低下,「十三五」初期,西藏拉薩尼木縣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259戶5108人,「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直是難啃的「硬骨頭」。

在多年的實踐中,北京市各區與尼木縣建立了深厚的援藏情誼,雙方多次互訪,考察調研幫扶工作,著力構建常態化、可持續的工作協調機制。結合尼木縣實際,對口支援工作主動融入「現代尼木三步走」總體布局,著力轉化資源優勢為優勢資源,進一步明確了產業、教育、醫療、人才等各方面的具體幫扶內容,開創了以建設「高原生態田園綜合體」為主要內容的脫貧路子。

尼木藏雞

飛出山坳坳

尼木縣是西藏原種藏雞的自然棲息地之一,在歷史記載中,尼木群眾一直有飼養藏雞的傳統,這一優勢資源為尼木縣產業發展提供了借鑑。

說干就干,經過多方調研論證,尼木藏雞產業應運而生,並通過北京援藏牽線搭橋,北京德青源正式進駐尼木,實現了現代化規模養殖從「0」到「1」的突破。

從腦中「一張藍圖」到眼前「一幅實景」,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支撐。從2016年藏雞產業項目實施至今,北京先後投入援藏資金12420萬元,建設尼木藏雞原種保護基地一期、二期工程,投資2100萬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藏雞標準化養殖基地也相繼建成,藏雞生命倉、智能雞舍、孵化廠等一系列現代化養殖車間拔地而起。

經過兩年的品種培育,尼木藏雞從原產蛋每年50至80枚提升到160枚,產蛋量提高了近3倍。2019年底,尼木藏雞原種保護育種基地二期出雛首批3000多隻原種藏雞苗,計劃分三批出雛雞苗12000餘只,將分發至4家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截至2019年12月,尼木縣藏雞存欄52000羽,全年實現經濟收益300餘萬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低收入戶65戶390人,年均增收1.2萬餘元。待藏雞原種保護基地二期穩定達產後,預計年經濟收益上千萬元,正常收益率可達13.34%,將輻射全縣2000人實現持續增收。

尼木縣藏雞產業在對口援藏工作的助推下度過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現已基本形成集藏雞品種培育、雞苗育雛、飼料加工、雞肉及蛋製品生產加工和集中養殖、林下養殖、庭院養殖為一體的藏雞循環產業鏈條,「尼木藏雞」「尼木藏雞蛋」有機認證產品賣到了拉薩、北京市場,貧困群眾在藏雞產業發展中鼓起了腰包笑咧了嘴,切身感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昔日窮山溝

小康示範換新顏

尼木縣卡如鄉,秀水環繞、花木葳蕤、碩果纍纍。這個曾經毫不起眼的小山溝,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拉北環線」旅遊熱門景點,卡如村更是獲得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殊榮。

卡如鄉的華麗轉型,得益於北京援藏精準扶貧奔小康示範鄉項目助推尼木全域旅遊產業發展。針對卡如鄉地勢狹長,耕地草場短缺的實際情況,引入溝域經濟發展新理念,充分挖掘千年核桃林、野生桃樹林、高山灌木林、溫泉地熱和當地緊鄰318國道的優勢資源,先後投入援藏資金9000萬元,實施鄉村旅遊、設施農業、文化創意、休閒服務項目建設,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和群眾收入多元化。

目前,項目建成「核鄉尋憶」民俗文化體驗村、生態大桃採摘園、溫泉休閒驛站、國家森林公園景區、遊客綜合服務區,採取「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帶貧模式,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2019年6月運營以來,實現經濟效益480餘萬元,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就業28人,通過項目運營以及合作社經營,預計全鄉59戶建檔立卡和低收入戶2019年戶均增收12000餘元。

「咫尺應須望百里」。像卡如這般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如雨後春筍般在尼木縣快速湧現。對口支援及東西部協作攜手奔小康戰略,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策動了尼木美麗鄉村建設的快馬加鞭之勢,用貧困群眾的笑顏兌現著「共奔小康」的錚錚誓言。

荒灘變良田

現代農業激發產業新活力

地處海拔4200米的尼木鄉烏米組,山巒疊障的荒灘間,田壟交錯,生機盎然。利用無土栽培種植的各類蔬果長勢喜人,一條條有機基質槽均勻分布,一座座日光溫室拔地而起,成為冬日茫茫荒灘上一幅別樣畫卷。

「向青山綠水要發展,向生態田園要出路」一直是尼木縣有機農業的發展思路。通過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依託對口支援資金、技術優勢,投資5499.2萬元建設現代設施農業園,改變粗放的農產品生產經營模式,尼木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項目就是其中的成功範例。

尼木縣採用農業聯合體經營方式,成立尼木凈土公司,讓過去從事傳統農作物種植的群眾參與現代設施農業生產,同時,建立黨員幹部「點對點」抓產業項目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橋頭堡」「排頭兵」作用,運用「走出去」學到的專業技術開展干群「傳幫帶」,著力打造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隊伍,實現廉價低效的傳統種植業向現代設施農業轉型。

「我在航天育種大棚不僅學到了新技術,還成為了致富帶頭人,現在帶了1個徒弟,而且每個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家裡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經過「面對面、手把手」技能傳授,來自尼木鄉的建檔立卡群眾平措次仁已經掌握了無土栽培育苗、施肥、管理、採摘等新技術,看著棚里紅彤彤的番茄掛滿枝丫,就像自己的日子一樣越過越紅火。

目前,產業園已完成建設智能連棟溫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溫室12180平方米及配套設施等,主要栽植經航天育種選育的辣椒、西紅柿、西葫蘆、茄子、黃瓜、南瓜、西瓜、甜瓜、樹莓九個品種。2019年運營以來,種植果蔬預計實現經濟收益40多萬元,已兌現98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勞務分紅12.62萬元,最高分紅達12700元。

扭住資源優勢

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2019年12月12日,援藏資金投資1182萬元建設的尼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在吞巴鎮正式開館,琳琅滿目的非遺產品、凈土產品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人前來參觀體驗,對「尼木三絕」傳承、製作技藝更是讚不絕口。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作為西藏著名的藏香原產地,傳承1300多年的尼木藏香製作技藝,與普松雕刻、雪拉藏紙並稱「尼木三絕」。文化先行,產業要緊隨其後,對口援藏瞄準優秀的文化資源,精準挖掘文化特色,通過整合項目、集中力量,投入建設尼木藏香產業園,大力扶持鄉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打破「小、散、亂」的傳統制香模式,一系列舉措有力助推了尼木縣藏香文化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

近幾年,手工藏香生產中心、藏香研發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藏香產業園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使尼木藏香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9年,尼木縣實現藏香產值2330餘萬元,藏香產業園自8月投產以來,生產藏香2.4噸,實現產值94.3萬元,帶動縣城100戶易地搬遷戶戶均實現勞務分紅5000元以上。

緊緊圍繞尼木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持續化的利益生計問題,這種對口支援、產業先行的援藏模式,不斷引領著廣大尼木群眾走上致富路。目前,尼木縣「四產業三園區」正在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創新作為,不斷釋放經濟紅利和社會福利,鼎力相助脫貧攻堅。

本報記者 馬超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