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是短途旅行必備佳品,不接受反駁!
從成都出發,我花了3個小時,奔向貴州的省會——貴陽。
層疊的山峰、次第的梯田,貴州除了自古聞名的天然風光和近年來崛起的大數據,最讓我魂牽夢縈的,是那一口酸辣。
作為一個嗜酸的人,這兒就是我的天堂。貴州的「酸」比「醋」更為驚艷——
「紅酸」:毛辣角撒鹽封壇而成,顏色鮮艷、紅亮
「白酸」:清米湯發酵而成,口感清爽、脫俗
「紅油酸」:糟辣椒炒出油再加新鮮毛辣角熬制,難度係數9.9,酸和辣中的王者
貴州人民也把這種「酸」翻出了花兒,在這裡,魚、肉、菜,沒有不能入酸的。
金牌羅記腸旺面
貴陽的早餐比鬧鐘更好使,一碗金牌羅記腸旺面,讓我在敲下它名字的而今,仍然咽了咽口水。
腸旺面在貴陽地位之高,早上即排隊,一直持續到下午賣完最後一根粉面,路邊更是站滿了嗦粉吃面的人。
簡陋的點單台搖搖晃晃、磨得漆黑,老闆大嗓門一吆喝,食客就得趕緊拿走自己的號碼牌,稍微慢了,後面的人可是不樂意的……
等面的擠擠嚷嚷,端面的小心翼翼,煮麵小哥們手腳利索地送出一碗又一碗,挑面大哥著急地沖後面的人大喊:「搞快噻!把牌牌拿給我!」
「腸」是乾淨軟爛的肥腸,「旺」是切片焯水後嫩滑的血旺,「面」是加了雞蛋的爽脆手工面,最讓人閉上眼睛「嗯~~~」一下的是藏在面里的脆臊……一碗就搞定了軟糯、嫩滑、爽脆等各種口感。
跟同桌吃了幾十年腸旺面的阿姨打聽才知道,這一小塊香氣四溢的肉丁「脆臊」,可要費些功夫:把豬頸肉熬豬油一樣炸到走油酥脆,肥肉香酥,瘦肉乾脆。
杜姨媽牛肉粉
能吹散「起床氣」的,還有街邊的一盆牛肉粉和一顆豬油煎蛋。
「杜姨媽」是街邊一個不大的鋪面,能讓人發現她的,是鐵鍋里豬油煎出的荷包蛋和金黃的洋芋耙。
這碗牛肉粉,是北漂多年的朋友欽點「必吃」,牛骨熬的原汁原湯,白白胖胖Q彈的米粉、方塊兒的牛肉、剛剛起鍋的豬油煎蛋,擠滿一碗。
大盆的紅海椒麵兒,趁熱撒上一大勺,澆上香醋,拌勻開吸!
剛出爐的洋芋耙,甜麵醬和海椒麵兒一人一半盤踞其上,一筷子夾開,冒著熱氣丟進嘴裡,洋芋深度愛好者身心都滿足了。
桃花素粉
大米的利用程度,貴州說自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各式以粉皮為材料的食物吃不盡……
桃花素粉開在居民小街里,起床後飢腸轆轆食慾旺盛的我們,完全是被門口那一大鍋香氣肆意衝撞的辣子雞勾引過來的。
自家炒的油辣椒裹挾著花生米和炸黃豆的香味,蘿蔔的酸爽和大頭菜的回味,這應該是任何一個貴陽人離家之後都忘不掉的味道吧。
看圖以為是春卷,吃到才知其精妙。
這道小吃浮誇又精緻,十五道小菜整盤端上桌,扯一片薄薄的米皮,撿些愛吃的「絲兒」,像裹娃娃一般把它們包起來,就成了「絲娃娃」。
每桌一壺清亮的酸湯,因為這是各家的秘方,所以每家味道都不一樣。再加入木姜子、花生碎、酥黃豆,每次都是新感覺。
再加上一些比蓮藕還要脆的脆哨粒,仿佛吃了跳跳糖一樣炸開了。
吃的時候一定要一整個塞進嘴裡,不然滿手流湯……
光吃絲娃娃不滿足,加菜!糯糯的烤雞皮里,有神秘拌料;一粒粒的玉米,刷上醬汁撒上海椒麵兒,又香又耙;涼拌卷粉沾上酸酸的底料和紅油,筷子一卷,整個塞進嘴裡,滿足。
在我國出生的鴨子挺慘,北京烤鴨、武漢周黑鴨、絕味鴨脖、南京鹹水鴨,到了貴陽,是香酥鴨。
但家香酥鴨的老店就在小十字,生意好到排隊的人斬斷了街道,小小的鋪面里全是忙得腳不沾地的小哥哥。
傳說鴨子要經過「腌、鹵、炸、調味」四個步驟才到嘴裡:先用調味品腌制,再上籠蒸、鹵到熟爛,最後現場點啥下鍋炸啥,撒上海椒麵兒、以及特別多的花椒麵兒,一口下去花椒粉撲到嘴裡,這一秒,香!下一秒,整個嘴都麻到不能自已,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口腔高潮了吧~~
鴨腸愛好者可以像吃麵條一樣一口嗦完一整根鴨腸,唇齒間清脆的口感真的是讓人停不下來。
除了鴨肉,還有鴨腸鴨舌郡肝等等內臟,千萬要趕緊吃完,放涼了就硬了,比如這塊大郡肝,到最後咬都咬不動……
銀座背後的宋文成烤肉已經開了8年,斜坡上的幾張桌椅,是很多老貴陽人擼串的去處。坐下來喊一聲「老闆上烤肉」,一大盤烤肉就端上來了。
烤肉略帶肉筋,火候剛好,配上折耳根的蘸料和蘸水,一把烤肉一口酸梅湯,可以說是幸福本福了。我一個折耳根萬年黑粉都試著吃了幾口,爽脆,不腥,一股子炭烤香。
不過,這家冰粉真的很不走心,完全沒有手搓的質感,不點也無所謂啦。
這裡還有一個青岩小豆腐攤兒,微微發酵的小方塊豆腐,在鐵絲網上烤到表面焦黃表皮膨脹,用細竹籤紮上一串,配上蘸水就可以吃了!
對的,蘸水裡也有折耳根……(貴州人真的折耳根的忠粉)
在我們大重慶,辣子雞又叫「紅燈區」,因為是辣椒里找雞,而在貴陽,當龍大哥辣子雞這一大盆尖聳聳的雞肉出現時,震驚了。
雞都很大坨,根本不需要找,是隨意的雞。
雞肉過油,用炒制過的糍粑辣椒加菜籽油,燜上鮮筍,雞肉軟糯利口,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吃出了牛油果的口感。
煉乳饅頭也意外好吃,身嬌體柔的饅頭一扯就開,煉乳在饅頭的熱氣里略微融化,一口下去油沁沁的,又不會太甜。
「炒菇菇」更是憑藉酥脆的口感成為全桌第一個空盤的菜,乾乾小小的蘑菇頭、一咬就脆到化渣的炸脆臊,服務員撤盤的時候我好想說再來一份啊!
老凱俚酸湯魚,風雨樓的裝修,民族風小姐姐,充滿網紅氣質的店……好在味道不錯。
沒有菜單,按著各種一比一製作的菜品模型點菜,每一樣看起來都很好吃,一不小心就會點太多!
我們要了一條烏江魚和幾道小菜,完全沒有雷區。
現殺的魚浸進酸湯里上桌,煮上20分鐘,就下筷子吧!
第一口一定要直接吃,沾著酸酸的湯汁,微微燙嘴,從舌頭到喉嚨,一路留下尖叫著躲避的細胞和神經。
第二口就輪到蘸水錶演了,海椒麵、蒜泥、折耳根碎、酥黃豆、腐乳,澆一勺酸湯,填充滿魚肉的每個縫隙。
烏江魚肉質較肥,皮下那一層透明的脂肪時不時調戲一下舌頭,感覺自己整個嘴都在吶喊——やめて!
咦,我真的去過貴陽嗎?
這是回成都之後突然有一天問到了自己。
這一趟除了胡吃海塞,還是逛了很多地方,去了文昌閣,爬了老城牆上,看高中生躍躍欲試又不太好意思地從斜坡上滑下,磨得光亮的石板上,時間嘩嘩走掉……
一路吃下來,黔菜到底什麼樣,說不出個大概,大片大片的火紅「辣」上,潑灑了「酸」,再以「甜」點睛,也正是這煙火氣十足的小菜,混在一起,熨帖了胃和心,融進了骨子裡。
還有豆米火鍋、肉圓子火鍋、干鍋毛肚、羊bie、匯水的馬肉、烏江的魚、遵義的豆花面、南北鎮的黃糕粑,各個地方特色菜,正在慢慢匯聚成下一張高鐵票。
因為我相信,味覺,是比語言更為精準的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