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縣市名稱中蘊藏著10座歷史名山

2019-10-11   丹楓飛雲

1、贊皇縣——贊皇山

贊皇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高邑縣置贊皇縣,以境內的贊皇山得名,屬欒州。《元和郡縣誌》卷17趙州贊皇縣:「縣南有贊皇山,因以為名。」

贊皇山——《人文贊皇》記載:贊皇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高百丈余,舊志:周穆王北伐犬戎戰勝於此,封為贊皇山。 《穆天子傳》曰: 至房子,登贊皇山」。今贊皇山一說是黃北坪鄉了絲坡村西南的高山,一說是玉皇堖(中台山)。

中台山梨花

2、隆堯縣——堯山(宣務山)

隆堯縣——由隆平縣、堯山縣二縣合併,其中堯山縣以境內堯山而得名,《唐山縣誌》載:「柏人城,堯所都也,金人改堯山為唐山,即本於此。

堯山——堯山山脈,位於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山口鎮,南峰稱堯山,北峰稱宣務山,合稱為堯山或宣務山,成東北——西南走向。東西廣三里,南北長七八里,面積5.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56.9米。這一帶是唐侯之故土、堯帝之封地。《十三州志》云:「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

3、內丘——蓬山

內丘——《太平寰宇記》卷59邢州內丘縣:「《十三州志》雲,《山海經》謂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曰中丘。」

蓬山——又名鵲山、太子岩,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扁鵲廟的西側,因趙簡子賜封蓬山四萬畝土地給名醫扁鵲而又名鵲山。又因虢國太子跟隨扁鵲到此山採藥,又叫太子岩,山上留有太子洞、太子樓等遺蹟。 鵲山有罕見的「蒼山玉帶」天然絕景和地質奇觀。

鵲山玉帶

4、邯鄲——邯山

邯鄲——「邯鄲」一名始見《春秋·穀梁傳》。《漢書·地理志》張晏註:「邯鄲山在東城下,鄲,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後漢書·光武紀》注亦云:「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廓字皆從邑,因以名焉。」

邯山——多見於古代歷史文獻,現在只有其名而無實指。有學者認為邯山是今天的紫山(又名馬服山)或紫山的別峰明山,有的學者認為邯山是邯鄲市主城區中華大街西側的土山。

邯鄲紫山

5、曲陽——古北嶽恆山

曲陽——因古時建城於恆山彎曲之陽而得名。《水經·滱水注》:「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寰宇通志》卷4真定府曲陽縣:「漢置上曲陽縣,取太行之陽轉曲處為名。」北齊去「上」字,改名曲陽縣。

古北嶽恆山——最早稱作常山,避諱漢文帝劉恆,更名恆山,今稱大茂山,別稱神仙山,曲陽縣西北的大茂山為古北嶽恆山主峰,曲陽縣境內有北嶽廟,為歷代祭祀北嶽之地,清代以後北嶽恆山改屬山西境內之山,故河北境內不再有恆山之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24:「北嶽常山(恆山),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岳祠舊在山下。」

曲陽北嶽廟

神仙大茂山,位於曲陽縣西北方向,唐縣、阜平縣和淶源縣交界一帶。

6、雄縣——大、小雄山

雄縣——後周世宗柴榮擊敗契丹收復瓦橋關而設置「雄州」,北宋時期雄州知州李允為防止從西南流過來注入瓦濟河的黃灣河過度沖刷河岸威脅瓦橋關的安全,積土築山而成大、小雄山,主要目的是以備水患。明代《嘉靖雄乘》記載,「大雄山一名望山,突出群表,屹然獨尊,特領燕山,如顧如望,左翼小雄,如呼如攜,俯視諸河淀,若牛涔蝸角,帶束星羅。峰頂亦廣闊,可容數百武士,有亭,有林木,宜晚照。」

雄山——雄縣舊有大、小雄山,皆為宋時所築土壘,今無存。大雄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三丈,廣可數畝;小雄山在城東南一里,瓦濟河(即今之大清河)北岸。「雄山晚照」被列為明清雄州八景之一。

下圖為大雄山舊址,近幾十年的取挖泥土,竟將這座千年小土山變成了深坑。

7、涿鹿縣——涿鹿山

涿鹿縣——《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又說:「邑於涿鹿之阿。」張守節《正義》:「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黃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涿鹿因涿鹿山而得名。

涿鹿山——涿鹿山,又作濁鹿山。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四十里。《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集解》 引服虔曰: 「涿鹿,山名。」 張晏曰:「涿鹿在上谷。」 即此。

地方志書上的涿鹿山

8、赤城縣——赤城山

赤城縣——《讀史方輿紀要》卷18,萬全都司龍門衛龍門守御千戶所載:赤城堡「其地有古赤城,相傳蚩尤所居」。又說:赤城山「堡東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坐據高險,最得形勝,蓋即此山矣」。縣因赤城山而得名。

赤城山——明嘉靖時期《宣德府志·山川考》:赤城山,在赤城堡東五里,山石多赤,故名。今赤城縣滴水崖村有赭紅色大山,山體赭紅色,山岩上還鐫刻有「關外名山,絕塞奇觀」和「壁立萬仞」的文字。

崖村有赭紅色大山

9、興隆縣——興隆山

興隆縣——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境內有興隆山,山下有興隆山鎮,縣治其處,因名。」《熱河省縣旗事情》載:興隆山在興隆街後山,恰如屏風,為清皇陵後龍地。以興隆為名。取「龍依此而興」之意。

興隆山——興隆縣興隆街後面的那座山原本是叫「孤山」,因有興隆改名「興隆山」,建國以後興隆山這個山頭被當地居民俗稱北山,近幾年經過開發成為知名旅遊景區。

10、唐山——大城山(唐山)

唐山——據光緒《灤州志》卷7載:唐山「周回數里,復嶺重岡。其東麓則陡河縈帶,有流泉十數道注之。相傳後唐李嗣源曾屯兵於此,立石城二百餘丈,基址尚在。又後唐姜將軍斬蛟有功,葬於此,後人建廟祠之。山以唐名實由於此」。唐山在市南四里,市以唐山得名。

大城山——原名唐山,據《灤縣誌》記載,後唐(五代之一,公元923年)李嗣源曾屯兵此山,並建石城周長200餘丈,因山以唐名,故稱唐山,又因山中建有石城,後又改稱大城山。位於唐山市市中心東北,現已闢為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