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苑河
清苑區——據《太平寰於記》卷68保州清苑縣:「因縣界清苑河為名。」
【清苑河,即府河,《水經注》稱瀋水,明代保定路改名保定府後稱府河。府河上游有一畝泉河、候河、白草溝等支流。一畝泉河為主流,與眾多支流匯合後稱府河。】
2、易水
易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以州南十三里易水為名。」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發源於河北省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3、徐河
徐水區——1935年版《河北通志》記載:「縣內有徐河,因以為縣名。」 1984年版的《徐水縣地名資料彙編》:「徐水一名始於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舊名安肅縣,因與甘肅之安肅道名重,又縣南境有徐河而易名徐水。」
【徐水,即漕河,《徐水縣誌》記載:「漕河,又名徐河、徐水,亦稱漕水。發源於河北省易縣五回嶺東麓】
4、淶水(拒馬河)
淶源縣——據《地學雜誌》1914年第3號載《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有淶山,淶水(按,即今拒馬河)之源出焉。縣南半里,又有淶源泉。」
淶水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淶水縣:「近淶水(今拒馬河)為名。」
【拒馬河古稱淶水,約在漢時改稱「巨馬河」,後漸寫作「拒馬河」】
5、高河
高陽縣——《史記·五帝本紀》《索隱》曰:「宋忠雲,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張晏曰,高陽者所興地名也。」另一說,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在高河之陽」,故名。
【高河即瀦龍河,在博野境內叫蟾河,到蠡縣又名楊村河,到高陽又名高陽河,入安新白洋淀叫瀦龍河】
6、博水
博野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8寧邊軍博野縣:「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博野縣誌》載:職方雲博野居博水之野故名。
【博水,古河已湮】
7、灤河
灤縣——據《明一統志》卷5永平府《建置沿革》:灤州「因灤河而名」。今灤縣又因灤州為名。
灤南縣——以在灤縣之南而得名。
灤平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又有嚮往「太平」「安寧」之意,故名。灤平縣,因縣城瀕灤河之濱,故名。
8、霸水
霸州市——《日下舊聞考》卷119京畿霸州引《郡縣釋名》稱:「(霸)州以霸水為名。」。《讀史方輿紀要》卷11順天府霸州:「霸水在州南三里。舊志云:白溝河之支流也,自雄縣流入境,東會於拒馬河,州以此名。今堙廢。」另據《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1:「唐置益津關於此,五代沒於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克復,始立霸州,留其將韓令坤守之,以示雄霸之義。」
【霸水,白溝河之支流,州以此名,今堙廢。】
9、洳河;10、鮑邱河;11、泃河
三河市——唐開元四年(716年)析置三河縣,以洳河、鮑邱河、泃河三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卷11順天府通州三河縣:「以地近七渡、鮑丘、(臨)泃三水而名。」《大清一統志》中載:以地近泃、洳、鮑邱之水而名。
【泃河,發源於河北承德市興隆縣的青松嶺一帶,經天津薊州區、北京平谷區、三河市再到天津寶坻區匯入海河支流之一的薊運河。洳河自北京密雲,經平谷區流入到三河市和泃河匯合,算泃河的一條小支流。 而鮑丘河則以密雲的潮河為源頭,經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流入到薊運河。】
12、長溝
香河縣——因城東里許,有一條小河俗名長溝,溝中多栽芰荷,夏秋之間,其香馥郁,沁人心脾,故稱之為香河,香河縣由此而得名。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7順天府《山川》載:香河「在香河縣東里許,俗名長溝,種芰荷,多香氣,縣以此名」。
13、寬河(瀑河)
寬城滿族自治縣——《明史·地理志》載:寬河守御千戶所「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今作瀑河),下流經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寬城以寬河為名。
14、沽水(白河)
沽源縣——1915年獨石縣改為沽源縣,因沽水源於縣南九龍泉而得名。據《察哈爾蒙旗各縣概況》:「以沽河(今名白河)源出城北,繞城東西而南流,故易名沽源。」
15、戴河
北戴河區——以境內戴河得名。戴河古稱渝水、渝河,清光緒年間改為戴家河,後簡稱戴河。戴河在河東寨村西南注入渤海,全長35公里,流經北戴河區13公里。
16、青龍河
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縣因境內青龍河而得名。縣以青龍河得名。
17、饒河
饒陽縣——漢高帝(劉邦)始置饒陽縣,因地處饒河北岸而得名。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在饒河之陽」,故名。《讀史方輿紀要》卷14真定府晉州饒陽縣:饒河「縣西南三十里。或曰:本滹沱之支流,昔時引而北注,合於易水。魏武開平虜渠,饒河為滹沱河所奪。今所存者,上流之餘水耳。志云:饒河東注於滹沱,漢以此名縣」。
18、滹沱河; 19、滹沱別河
河間市——《水經注》、《禹貢》所載,原系九河流域之間自然區域的泛稱。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在兩河之間。」故名。《漢書補註》引何焯曰:「兩河謂滹沱河、滹沱別河。」河間縣因河間郡為名。
20、黃河
青縣——《宣和遺事》:「大觀元年,黃河清。詔曰:『國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應,而乾寧軍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上天眷祐,敢不欽承,其以乾州為清州。』」明初降州為縣,不久河決,故改清為青,稱為青縣。
21、漳河
新河縣——北宋皇佑四年(1052 年)置新河縣,以毗鄰漳河新遷河道而得名,今境內又有滏陽新河,也合其意。河北省地名辦公室編《河北政區沿革志》稱:「因漳河幾經更迭,俗有『新河』之稱,新河鎮即以瀕臨新河而得名。」新河縣因新河鎮為名
衡水——隋朝新置衡水縣。縣之名稱,取「漳水橫流」之意。《元和郡縣誌》卷17冀州衡水縣:「縣在長蘆河西。長蘆河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名。」孔安國云:『漳水衡流入河』。鄭康成亦云:『橫漳,漳水橫流』。王肅雲,『衡、漳二水名』,謬矣。」是衡水以近衡漳水為名,並非以衡、漳二水為名。
臨漳縣——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愍帝諱,改鄴縣為臨漳縣,因其北臨漳水,故名。《大明一統名勝志·河南彰德府志勝》卷5臨漳縣:「以臨漳水為名。」
涉縣——《水經·清漳水注》:「漳水於此有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元和郡縣誌》卷15潞州涉縣:「因涉河水為名。」《大明一統名勝志·河南彰德府志勝》卷5:「縣以漳水滏泉所經,人民徒涉,故名涉矣。」
22、清河
清河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清河郡,因以郡臨清水故號清河,治清陽。《水經·淇水注》:淇水「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即今之衛河,在清河縣西。《元和郡縣誌》卷16貝州:「漢文又分巨鹿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河水,故號清河。」清河縣亦以清河為名。今清涼江是古清河在今清河縣境內的古河道。
臨西縣——1965 年置縣,以地處臨清縣之西為歷史上的水西臨清而得名,歷史上北魏至金代時期的臨清縣治所均位於今臨西縣,臨清以毗鄰清水、清淵而得名,清水,黃河的一個北支,清水在此匯聚成淵,故臨清縣古稱清淵縣。
戰國時黃河的一支折東北流,河水由濁流變清,經今邢台清河一帶,成為齊、趙間一巨川,故此段黃河曰清水、清河,清水匯聚成為清淵,清水自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故城、景縣,東光,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
23、沙河
沙河市——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龍岡縣南部置沙河縣,以境內沙河得名,屬襄國郡。《元和郡縣誌》卷15邢州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太平寰宇記》卷59邢州沙河縣:「沙河即湡水也。」
24、涿水
涿州市——《水經·聖水注》:「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長安客話》卷5「古涿水」條載:「涿故以涿水名。涿水合范水東北入海,州在范水之陽,故又名范陽。
《水經注》載:(涿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徑桃仁墟北,……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流注於涿水。涿水又東北徑涿縣故城西注於桃。
25、大運河
運河區——1980年以兩公社轄域建區,以境內南運河為名。屬滄州市2個市轄區之一。
26、唐水
唐縣——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故堯國也。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縣以唐堯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