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熱門高校里的7大冷門專業,2020高考生需要了解

2020-01-06     升學無憂

今天是小寒,天氣已經越來越冷,天氣冷有空調,但是對於2020即將高考的學生來說,如果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小心被錄取到冷門專業,心裡可能是拔涼拔涼的。

在人人為熱門專業擠破門檻的時候,這些淡定的同學,默默地不走尋常路。少有人走的路,可能不好走,但未必無出路。當大多數學科試圖授你以社會生存技能的時候,有一些冷門專業卻希望教你熱愛,永遠保持一顆認識世界的好奇心。

中山大學—人類學

人類學,從名字就透露出一種酷酷的「上帝視角」,其實,這是一個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包括人的體質與文化變遷的學問,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點,大體可以劃分為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

目前,中大的人類學研究領域包括移民與族群研究、流域、海洋與山地社會文化研究,中國多民族社會文化研究,都市與鄉村,宗教與社會,生物與文化等。說到底,人類學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面的方式理解「人」。

中大人類學是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國內人類學唯一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教育層次的辦學單位(目前開設本科的只有中大和廈大)。所以某種程度而言,中大人類學可以說是全國第一的。

北京大學—古生物學

最孤獨的專業,莫過於北大的古生物。「六代單傳,一個專業一個人」,是專屬於它的經典老梗。古生物的小眾,在於其研究的是遠古生物。古生物作為一門跨學科性質的專業,需要掌握生物、化學、地理等多門科學知識,是一門研究性而非實用性的學科,聽起來就頗為艱辛。

目前,國內只有北大、南京大學等開設了古生物本科專業,且招生人數有限。雖然人少,但該專業的學生很受學界和市場青睞。

「古生物學出來的同學目前在很多行業都有,前途不差。」薛逸凡談及古生物專業學生畢業出路時表示。除了已經成為準博士的薛逸凡,本屆畢業生安永睿成功留校,成了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的直博生;古生物學專業第一人張博然則早在2010年就拿到了伯克利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被譽為「中國氣象人才搖籃」,其前身南京氣象學院始建於1960年。南京具有悠久的氣象觀測研究歷史,欽天山的北極閣正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氣象台。民國16年,中央研究院觀象台在北極閣籌建,分設天文、氣象兩個研究所。當時的氣象研究所所長是竺可楨教授。

氣象學所涉及的專業範圍包括氣候動力學、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研究以及災害預防、大氣化學和大氣環境研究等。

武漢大學—法語專業

在全國眾多開設法語專業的高校中,武大的法語專業是國內唯一一所擁有法語語言文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大學。在非語言類學校里,武大的法語系笑傲江湖,名氣僅次於珞珈山上的櫻花。

不過,為了讓畢業生能夠在將來的工作中大放異彩,學校還是鼓勵學生輔修一門以上的跨學科專業知識(如經濟、管理、法律等),成為會說法語,但又不只是會說法語的復合型人才。

雲南大學—民族學

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雲南地區,民族學是一門既神秘又重要的社會科學。民族學以人類各群體的社會文化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方法為田野調查。此專業和人類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學習的日常可能都是要深入少數民族的村落、寨子,通過親身的走訪、調研、觀察,了解多民族的歷史文化。

雲南大學民族學專業創建於20世紀30年代末,吳文藻、費孝通、許烺光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為學科發展奠定了深厚而優良的學術傳統。

吉林大學—考古學

近幾年,由於盜墓題材影視劇的火爆,考古學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但與影視劇中炫酷刺激的古墓探險不同,考古學本身是一門寂寞又枯燥的學科,需要潛心鑽研。考古學者不是一把洛陽鏟通古今,更多時候都在從事單調重複的工作,為還原歷史細心探索、小心求證。

吉林大學考古專業,以東北考古和東北亞考古為核心內容,成立了一個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另有科技考古的分子生物學方向,位於國內前列。當然,本專業的就業主要以科研工作為主,中央及各省市文物局、博物館、出版社的有關文物管理、文物研究和考古、歷史方面的編輯工作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是具有國內領先水平、面向實際、研究廣泛、培養多層次人才並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獨具理論特色的教學與科研機構。人大社會學專業師資實力雄厚,多位教授在中國社會學會任領導職務。

人大社會學系著名教授周孝正說過:「新聞是塵埃乍起,歷史是塵埃落定,社會學則是塵埃飛揚。」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培養體系完整,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啟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響。人大社會學學科為全國重點學科,擁有博士學位社會學一級學科授予權,在教育部開展的數次學科評估中均排名全國前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6wwlm8BxtCz63RLBp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