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朋友圈裡躺著那麼多聯繫人,常聯繫的卻只有那麼幾位?
為什么小時候同學尿褲子的糗事都能記得清清楚楚,早上出門鎖沒鎖門卻扭頭就忘?
看完今天推薦的這幾本書,你自然會找到答案。這些書從不同角度回答了同一個問題:人類到底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副鬼樣子的?
這些書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僅充滿了好玩、不可思議的知識,還會給你帶來感動和震撼的體驗。
合上書之後,你對整個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認知,都會更上一個台階。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這本書最火的時候,身邊的小夥伴簡直人手一本。
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人類社會之所以能讓這麼多人聚在一起,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具有講故事的能力。神話、金錢、宗教、民族、國家……都只不過是我們大腦里的想像。
但正是憑藉這些集體想像,人類才能攜手合作,最終登上世界舞台的頂端。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許多人從沒想過還能用這種角度看人類的歷史。
作者文筆極好,雖然是科普書,卻給人一種文學性的享受。
如果你到現在都還沒看過的話,那就趕快補補課吧。
《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人類馴化某個物種,不僅要看人類的意願,還要看那個物種是否「願意」被馴化。高冷的貓就沒有被完全馴化:它們雖然可以理解人類的情感,但總是懶得理你;
《聖經》中伊甸園的禁果不可能是蘋果,因為聖經故事最早的流傳地是巴勒斯坦,能在那裡生長的蘋果品種最近才開發出來;
每10個當代歐洲人中,就有7個帶有「雀斑基因」,這都是歐洲人的祖先和尼安德特人通婚的結果。
——這些意想不到的知識,都出自《馴化》一書。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場奇妙之旅。在書里,作者詳細講述了人類和九種動植物相互馴化的漫長歷史。原來,在我們馴化它們的同時,它們也改變了我們。
如果你當年錯過了《人類簡史》,那麼《馴化》一定不要再錯過了!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這本書的作者經歷非常特殊:他是個美國生物學家,在原始部落里工作過33年。
他發現,到了叢林裡,他這個「城裡人」連最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好,反倒是當地的原住民個個聰明、機敏。
那麼,為什麼聰明的原住民沒能像歐洲人那樣,建立先進的文明?為什麼是歐洲人跨越大洋征服美洲,而不是反過來?
這本書里,作者用許多刁鑽的視角,解答了種族不平等的歷史由來。
比如,歐亞大陸是橫著的,緯度和氣候相近,文明成果傳播更為容易;非洲大陸是豎著的,緯度和氣候差異大,結果阻礙了文明的發展。
如此大名鼎鼎、震撼三觀的一本書,什麼時候讀都不算晚。
《自私的基因》
2017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起史上最具影響力科學書籍投票,這本書榮獲第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才排第三,可見這本書有多牛。
作者是個死理性派,就是那種會毫不留情戳穿真相的人。
比如,春天聽到窗外布穀鳥「布穀布穀」的鳴叫,你會覺得很美很優雅。
這時作者會告訴你,小布穀鳥叫得越大聲,越容易招來天敵;鳥爸爸和鳥媽媽為了安撫它,就會喂它更多食物。小布穀鳥甚至還會親手殺死它的兄弟姐妹。
這是因為,在大自然里,基因越「自私」,帶有這種基因的個體就越容易存活下來。所有生物的幼兒都會從父母那裡儘可能榨取資源,人類也一樣。
學會這種視角,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你就能看得更加明白了。
《我們人類的進化:從走出非洲到主宰地球》
小時候上歷史課,好多同學都誤以為自己是教材里北京猿人的後代。
這完全是認錯了祖宗。北京猿人屬於直立人,只是古代人類的一種,到今天已經全部滅絕了。
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都是20萬年前非洲一小撮智人的後代。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我們的祖先從非洲走出來,跨越海洋、河流、山巒、沙漠與冰川,最終遍布全球的故事。
這段波瀾壯闊的人類早期歷史,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下。
《人類的演化》
許多美劇都是以一大群好朋友作為主人公的,但是你有沒有注意過,這種組合的人數一般不會超過6個?
最經典的就是《老友記》,也叫《六人行》。
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最親密的熟人都不會超過5個,但這五個人卻會占據我們40%的社交時間。這是著名的「150人定律」的相關結論之一。
在這本書里,定律的提出者詳細分析了這些數字都是怎麼算出來的。過程特別精彩,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感覺像在讀一部偵探小說。
原來我們所有的愛恨情仇,都發生在150個人之內,超出這個數字的只不過是熟人或者點頭之交罷了。
看完這本書,你一定會更加珍惜出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
你知道什麼人類冷知識嗎?
《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英]愛麗絲•羅伯茨
李文濤 譯
人類不斷馴化新的物種為己所用,而同時,這些物種也在「馴化」人類,它們的印記留存在整個人類社會,沉澱在我們的基因中,最終共同塑造了當下的世界,並將繼續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點擊底部連結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