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扶蘇繼位,秦朝還是會快速的滅亡,最多會比現在歷史記載晚幾年或者幾十年而已。歷史的進程並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就改變進程,很多事情在多年以前已經埋下了種子,只不過不確定會在哪個時刻突然開花結果。
要假設這個事件,首先我們來回顧下扶蘇是何人。扶蘇是秦始皇的大兒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嫡長子。按照秦朝的法律應該是嫡長子來繼承秦始皇的大業,但是在秦始皇彌留之際,宰相李斯以及太監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詔書,把繼承人改成了秦始皇的小兒子,也就是胡亥,後世稱為秦二世。在秦二世登基以後,趙高又一手策劃了陰謀,讓鎮守在邊關的扶蘇自殺。
《讀通鑑論》:"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明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
在了解到扶蘇的過往以後,再來看看扶蘇和秦二世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其一,歷史上記載扶蘇此人,仁厚但是性格怯弱。秦始皇要焚書坑儒的之時,扶蘇就帶自己的手下為儒生求情,這在當時也獲得了讀書人的好感,所以後世對復甦的評價很高。如果扶蘇能夠繼位,相對來說比胡亥更得民心。但是由於此人比較怯弱,所以在權力的運作上,遠不如趙高和李斯高明,這也會給他的統治留下無窮的後患。
《資治通鑑》記載:扶蘇發書,泣,入內舍,欲自殺。
《資治通鑑》記載:「父賜子死,尚安復請?」
其二,如果扶蘇繼位,應該不會出現類似秦二世時期的混亂場面。如果扶蘇當政,那麼趙高李斯等人肯定不會有好下場,同時秦朝的一些名臣名將也不至於身首異處。在這些有識之士的幫助下,扶蘇的統治應該會處於一段長時期的和平時期。如果秦二世當時不瞎折騰的話,秦朝不至於這麼快就滅亡。
《六代論》記載:"胡亥少習刻薄之教,長遭凶父之業,不能改制易法,寵任兄弟,而乃師謨申商,諮謀趙高,自幽深宮,委政讒賊,身殘望夷,求為黔首,豈可得哉!"
但是,秦朝快速滅亡的種子,早在秦始皇登基之前就已經被種下。而這顆種子真正被種下的時間,就是在商鞅變法之後。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新分配軍功利益,這也造就了秦王朝新興勢力和傳統勢力不可調和的矛盾。雖然這一制度讓秦國軍隊成了虎狼之勢,但是在戰爭結束以後,這種矛盾就成為了影響秦朝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具體的表現就是秦國的宰相和將領之間的矛盾,比如李斯和蒙恬,趙高和張涵,這些國之重臣的每一次鬥爭,都讓秦朝的滅亡加快了一點。
綜上所述,即便是復甦能夠成功上位,也無法解決這個沉積已久的問題,再加上扶蘇並無雄才大略,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想要實現中興,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參考:《六代論》《資治通鑑》《讀通鑑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