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徐庶的才能一點都不輸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2020-07-14     煮酒君

原標題:有人說徐庶的才能一點都不輸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論謀士,三國最有名的應當是諸葛亮、荀彧等人。因為他們生前對三國局勢形成了巨大影響,身後又留下萬世美名。於是在他們這些卓越者的襯托之下,一些相對沒那麼有名的謀士就成了"泯然眾人矣"的"普通人"。且就連諸葛亮的伯樂,曾向劉備推薦他的徐庶,都成了"背景板"。

徐庶真的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背景板",最大的成就就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那恐怕《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要站出來說不服。

真實的徐庶是諸葛亮欣賞的至交

徐庶,字元直,潁川(今河南省境內)人。他在《三國志》等正史中並未占據多少篇幅,陳壽甚至都沒能給他作單獨的傳記。因而我們就連徐庶的生卒年都並不清楚。

但沒有爭議的是,徐庶和諸葛亮在尚未捲入東漢末年亂局時就已經成了至交。也正是因為與諸葛亮有此交情,陳壽才得以在講述諸葛亮的傳奇一生時,也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里留下徐庶的些許故事。

不同於一心隱居的諸葛亮,徐庶是願意在亂世中主動謀劃未來的。當劉備屯兵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境內)時,徐庶主動去拜見了這位新近崛起的豪傑,並很快得到重用。

因為活躍在劉備身邊,得到信賴,徐庶本著為主亦為友的念想,向劉備陳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再加上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的勸說,這才有了千古流傳的"三顧茅廬"、"隆中對"和那個聞名於世的蜀漢核心諸葛亮。

而後諸葛亮的加入並未影響徐庶繼續在劉備手下施展拳腳。兩位故交反而因配合默契而互相成就。在劉表逝世,劉備率眾撤離時,跟隨的謀士數量眾多,但陳壽只取徐庶一人與諸葛亮並列,稱"(劉備)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

然而就像劉備在這場撤退中失去了兩個女兒一樣,徐庶的母親也因為長坂坡之戰成了曹軍的俘虜。曹操沒能用兩個劉家的女兒威脅劉備,便轉移目標用徐庶的母親強迫徐庶,要求他辭劉歸曹。

在"忠"與"孝"之間,徐庶最終選擇了後者。他向劉備解釋:"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隨後蜀漢的陣營之中不再有徐庶這個人,而曹魏也並無什麼大事與徐庶掛鉤。"無益於事"的徐庶就這麼漸漸淡出史冊。

從如此簡略的資料里我們能把徐庶和諸葛亮比較出個什麼結果呢?那就是徐庶能力不會差。早年一心只有歸隱,不願與凡夫俗子同行的諸葛亮卻願與徐庶交好,這便是對徐庶才學的最好說明。

《三國演義》里的"徐庶"

在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之前,諸葛亮的大名就是婦孺皆知。所以和諸葛亮在早期有密切接觸的徐庶,自然也成了羅貫中筆下的重要人物。

在諸葛亮尚未出山的時候,《三國志》里簡單的"先主器之",被羅貫中寫出了"花"。一日劉備騎馬入城,突然遇見一個衣著風雅的人高歌:"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

劉備好奇地上前攀談,得知對方有意投靠,便欣然將其"待以上賓"。隨後在樊城之戰中,化名"單福"的徐庶為劉備獻出奇策,將曹操的一員心腹大將曹仁打得落花流水,為蜀漢奠基做出重要貢獻。

而推薦諸葛亮和辭劉歸曹這兩件事,《三國演義》對其的敘述順序與現實相反。在書中,徐庶收到來自被曹軍抓走的母親的"親筆信",頓時方寸大亂,決定保母親而放棄劉備。但在離開前,他還是掙扎於不能盡忠,所以將還在隱居的好友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並叮囑對方即便諸葛亮難請也是值得劉備親自去請的。

艱難地在忠與孝之間做出了選擇,還貼心地為原主劉備推薦了後來的肱股之臣,徐庶在書中的結局卻還是沒能變好。儘管兒子選擇了自己,徐母還是悲痛自縊,為兒子居然為了自己而放棄忠義。原本欣賞徐庶的曹操大抵也是覺得這人得來的太容易,並未給其高位,只是讓徐庶在一個無關緊要的小職位上熬到去世。

所以和諸葛亮的成就相比,《三國演義》里的徐庶,其一生著實不夠看。他也曾侍奉劉備,但最多也只是為蜀漢奠基出了一把力。他在曹操手下只是一個沒什麼存在感的謀士,且還背負著母親的指責和背叛原主的惡名。可若是再深一層地思考羅貫中為何將歷史上的徐庶改寫成書中的模樣,我們就會發現"徐庶"這個角色其實也很重要。

"徐庶"是《三國演義》思想內核的重要寄託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的悲劇,他的"行歌自薦","辭劉歸曹",其實都是羅貫中在表達對於人性與時事的反思。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對"攀龍附鳳,建立功名"的價值觀無所隱藏,而徐庶"行歌自薦"便是為此價值觀服務的一個劇情。"行歌自薦"其實並不是羅貫中的原創劇情。

《呂氏春秋》就曾記載了一則寧戚"商歌自薦"的故事。前途無望的謀士寧戚為得到機會,衝著齊桓公"擊牛角疾歌",隨後成為齊桓公的座上賓,幫助齊桓公成功稱霸。因而羅貫中將寧戚的故事搬到徐庶身上來,其實是在表達當時底層知識分子的訴求。

而"辭劉歸曹"也不是羅貫中原創。就在秦朝末年楚漢爭鬥時,豪傑王陵被項羽活捉了母親。項羽希望以此威脅王陵支持自己,而王母勸說王陵支持劉邦,隨後果斷自刎。項羽憤怒地煮了王母,而王陵懷著殺母之仇幫助劉邦奪取了天下。因而《三國演義》里徐庶被假信騙去曹營,徐母因兒子"棄明投暗"怒而自縊,甚至徐庶後來因為"恐惹人笑"而想回蜀漢,其實是羅貫中對忠孝之擇的深刻反思。

如此,論史實,徐庶與諸葛亮是至交,相差不到哪去;論形象象徵,徐庶反映的是當時底層廣大知識分子的訴求和影響社會各階層的忠與孝之爭。

所以要說徐庶不如諸葛亮,那著實是看低了諸葛亮的擇友標準和羅貫中寫作意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hUPTnMBnkjnB-0zGg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