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的影響力正在持續發酵。
有人真情實感地為李煥英賈玲母女倆的感情流淚,也有人覺得,這部電影過於煽情,損害了影片的藝術性。
但無論如何,本片的成功證明親情是始終是中國觀眾的軟肋,中國式的親情是一塊永遠耕耘不完的土壤。
前不久,一部台灣親情片《孤味》在網飛上線。
該片由失聯多年的丈夫(父親)去世,牽扯出一家母女四人愛恨交織的故事。
沒有流量演員,沒有特效加持,本片依靠平淡而寫實的風格一舉奪得2020年度台灣本土票房冠軍。
片中母親的扮演者陳淑芳更是憑藉本片拿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此時的陳淑芳已經有82歲高齡。她在頒獎現場承諾,絕不漲片酬。
相比《你好,李煥英》肆意妄為的情感表達,《孤味》中對情感關係的處理不僅克制,而且更加複雜、含蓄。
賈玲為了懷念媽媽,將母女情塑造成了最理想的模樣。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網友借《你好,李煥英》澆自己的塊壘,抒發自己在親情中長久的拉扯與羈絆。
世事不會永遠你情我願。面對諸多不情願與不甘心,想要向前走,就必須放下。可是面對至親,面對那些曾經深刻改變或塑造了自己人生的人,放下又談何容易?
《孤味》就是想讓人們嘗一嘗箇中滋味。
01孤獨
片名「孤味」,可以有多種解釋。
最直白的解釋,自然是「孤獨的滋味」。
影片中林家四個母女,都或多或少地品嘗著孤獨的滋味。
故事開始,大家正在為林秀英 (陳淑芳 飾)70歲壽宴而忙碌。
林秀英看似眾星拱月,實則是這裡最孤獨的人。
她年輕時與娘家關係決裂,丈夫生意失敗後頻繁出軌,最後徹底離家遠去。她一人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同時白手起家,創辦了台南最著名的飯店。
70歲大壽降至,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回台南老家,與守著母親和飯店的小女兒一起,為母親籌備壽宴。
沒成想壽宴前夕,林秀英失聯幾十年的丈夫回來了。只是一回來,便病重逝世。
壽宴撞上喪禮,母女四人的不同心思正在撕開表面的平靜。
林秀英沒想到,積攢了幾十年的怨恨居然瞬間化為烏有,還偏偏要挑自己的壽宴來噁心自己。
她一咬牙,決心為這位名存實亡的丈夫風光大葬。
但她也斷然拒絕了丈夫臨終前想要回家的願望。
她像一個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勇士,卻沒有任何戰勝後的喜悅,只有無處發泄的鬱結。
「孤」,是孤獨,是孤勇,也是一意孤行。堅韌要強的個性幫助林秀英面對困境逆流而上,讓她堅信,只要專心做好一件事就會有回報,哪怕孤獨也沒關係。
但這種個性的反面則是偏執頑固。
承受這種雙面性的,是她的三個女兒。
顯然,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們,在對待她以及對待父親的態度上,並不符合她的期待。
大女兒阿青 (謝盈萱 飾)是個自由舞者,結婚多年,被丈夫指控不斷婚內出軌。守喪期間,丈夫跑來求復合,阿青不以為然。
這些都被母親看在眼裡。
阿青的人生仿佛復刻了林秀英的前半生,只是位置互換,阿青更像自己的父親,那個不斷出軌最後拋妻棄子的人。
阿青身上的「危險」因素,正是林秀英認為的導致自己一生不幸的源頭。
作為一個傳統女性,她不得不去愛自己的孩子。但作為一個受傷害的妻子,她把無法對傾瀉的丈夫怨恨,統統轉移到這個大女兒身上。
於是,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林秀英對大女兒說出了最惡毒的話。
但很不巧,大女兒的癌症的確復發了。
林秀英作為自我的憤恨立刻退散,母性迅速湧上心頭。
只是,得來大女兒淚中帶笑的控訴。
放不下對丈夫的恨,林秀英和大女兒就永遠無法擺脫扭曲的情感關係。
那麼,和最像自己的二女兒阿瑜(徐若瑄 飾)的關係,總該好點了吧?
阿瑜為人懂事成熟,在台北做整形醫生,有一個穩定平和的家庭,以及一個正值青春期卻格外乖巧的女兒。
在壽宴和喪禮上,阿瑜妥帖地打理好人際關係,做母親和姊妹之間的粘合劑。
但事實是,她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
逃離這個與自己極度相似的母親,是藏在賢淑外表下無聲的尖叫。
她的人生看似光鮮整齊,卻是被母親人為修剪後的結果。
當醫生,是因為母親希望通過女兒學醫,來換取林家兄弟的好感(林家應該是醫生世家),從而與娘家親人重修舊好。
所以,她強迫自己的女兒去國外讀書。因為在她的眼裡,只有去了國外,才可以逃離親情的桎梏。
但她罔顧女兒意願的控制欲,卻險些讓自己變成了另一個「林秀英」,跌入自己拚命想要逃離的牢籠。
小女兒佳佳(孫可芳 飾)是看似最「白眼狼」的女兒。
佳佳年紀小,沒見過幾次父親,不了解父母與外祖父家的恩怨,懂事時父母關係早已破裂,反而沒了從前的難堪與糾纏。
佳佳是最渴望父愛,對父親依戀最深的女兒;是三姐妹中唯一在父親臨終前送最後一程的人;也是唯一與父親生命中最後十年的愛人蔡阿姨保持聯繫的人。
同時,她是和母親物理關係最親近的女兒。
她留在台南照顧母親,打理著母親的飯店。
享受著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同時承受著母親無處不在的控制欲。
小到要不要洗碗,大到壽宴的菜單,最後是父親的葬禮。母女倆溫和的較勁散落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無比真實。
而佳佳對父親的態度,更是扎在母親胸口的一根刺。
這也是為什麼佳佳一跟母親聊起父親,林秀英總是七拐八拐地繞到自己對佳佳的好上來的原因。
母愛,同時也是一種籌碼。施予恩情的一方,渴望得到同等的回報,比如不假思索的認同和理解。
但三個女兒均未能完全地給予林秀英渴望得到的愛。
付出的人得不到回報,承受的人卻覺得這種愛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親情就在這樣的錯位之下扭曲、變質,成為不可與外人言說的綁架案。每個家庭成員都無法感受到令人舒適的、輕鬆自在的愛,每個人都在承受孤獨的痛苦,然後在自己的人生中下意識地重複著原生家庭的沉疴,如此循環。
大女兒熱愛流浪,對婚姻不忠。即便有男人追著求著要復合,或是許下山盟海誓要照顧癌症復發的自己,她也不肯接受;
二女兒即使有穩定的婚姻生活,卻充滿不安的情緒。有一個貼心的丈夫,卻因為丈夫接到一些來路不明的電話而心生猜忌,甚至連溝通也沒有,上來就提離婚;
小女兒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催促她應該找個生活伴侶,她也只是哭著搖頭。
三個女兒對待婚姻和兩性關係的態度,很有可能是父母的婚姻 (尤其是母親)留給她們的後遺症。
試問哪個小孩看見媽媽拿著刀去捉姦爸爸,不會產生心理陰影呢?
相反,本來不負責任的父親,在母親歇斯底里的反襯下,反而變得慈眉善目起來。於是,父親的「不在場」,強化了幾個女兒對父愛的美好幻覺。
父親偶爾塞過來的糖果,足以讓女兒們擺脫與母親生活時的長久壓抑,甜到了心裡去。
遇到這樣錯位的親情,人們常常會覺得惋惜,會說一聲,母親都是為了你好。
但,真的沒有錯嗎?
還是囿於某種觀念的束縛,或是源於無法改變、早已融於骨血里的恩情,無法對母愛說出一個「不」字?
這才是現實的弔詭與殘酷之處。
02執念
影片不僅想展現這種殘酷,還試圖尋找解藥。
想要知道如何擺脫孤獨,首先得知道為何孤獨。
「孤味」,還有兩層解釋:
一是「獨一份的美味」,二是導演在同名短片中所說——
不管做什麼事情就要專心、要用心,這樣所有事情才會順利。
這種做事態度化為人生信條,極端一點的例子,就是林秀英的一生。
她做蝦卷,做到開飯店;養育女兒,最後女兒們個個有出息。
但導致她和女兒們無法幸福的,是這樣的人生信條已經逐漸成為執念。
而執念的根源,在於她始終無法放棄名存實亡的婚姻,始終無法忘記丈夫帶來的傷害。既然無法對丈夫泄憤,就只能把怨氣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趣的是,導演安排了外孫女小澄(陳妍霏 飾)這個角色。
這個小女孩和外婆的關係很好。
林秀英幾次瞞著二女兒,帶著小孫女一起去尋找丈夫的情人。
這似乎也是中國式親情的特色所在。很多老人與自己的孫輩,反而能比跟自己的兒女更加相親相愛。
也許,當自己的掌控權愈來愈稀薄,當時間帶走了人生中大多數的慾望之後,再面對後輩時才能更加寬容,更加純粹。
所以,許多對女兒無法啟口的感情,林秀英卻能對小孫女吐露衷腸。
小孫女成為外婆與外部世界,與銀幕外的觀眾交流的出口。
通過林秀英與小孫女的幾次對話,銀幕里的老太太逐漸變得年輕,那個曾經被愛情溫暖過的婦人形象回來了。
老年林秀英時常打開鐵盒子,摩挲著丈夫留下的舊衣服、舊領帶。在小孫女的追問下,林秀英還拿出了當年丈夫寫給自己的情書。
語氣中,有追思,有苦笑,唯獨沒有怨恨。
在靈堂前,兩個大女兒拿佳佳的出生來調笑母親,都在證明一件事:
林秀英與丈夫,曾經有過真愛。
但為什麼這份愛消失了呢?
林秀英、林家舅舅,以及知道一部分真相的兩個大女兒,都給出自己的答案。
可丈夫後來的愛人蔡阿姨的出現,又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林秀英在某種程度上的強勢,加速了這段愛情走向終點。
而佳佳在聽到父母這段往事後,若有所思地說:「不讓人家做自己喜歡的事,再來怪人家什麼都做不好。」
如今,遠走的丈夫與他人相伴一生。
大女兒選擇漂泊,二女兒逃離故鄉,小女兒留在身邊卻渾身帶刺想要反抗。
林秀英與女兒們粘稠的角力,又何嘗不是當初自己與丈夫纏鬥的延續?
這份孤獨的滋味,又何嘗不是林秀英自己種下的苦果?
林秀英也想要一個答案:
為什麼丈夫可以與蔡小姐相伴餘生,對自己卻如此無情?
為此,她曾暗暗較勁,貢獻了本片最為有趣的場景——
佛道鬥法。
一邊是蔡小姐信奉的佛教信徒在靈堂念經,一邊是林秀英請來的道家大師大張旗鼓地做法超度。
佛家講究「隨緣」,緣分到哪兒是哪兒,不強求。
道家講究「無為」,看似無為,實則大有作為。
這場景與其說是兩個傳統女子在爭搶一個丈夫,不如說是兩個人在面對人生缺憾時不同人生態度的反映。
林秀英的一生時刻吊著一股氣。
年輕時要偷印章博一個未來,中年時要用一紙婚約攔住丈夫遠去,老年時也不願順遂了二十年沒見的丈夫的心愿。
為了爭口氣,讓早已斷絕關係的娘家兄弟知道自己過得好,逼著二女兒學醫,然後領回家跟親戚炫耀。
這口氣,哪怕走到人生巔峰,都松不了。
正是這種執念,讓她渴望控制自己最親近的人,渴望用其他家庭成員的人生彌補自己身為舊時代女人的遺憾和無奈,也直接導致了她一生的悲劇。
03 放下
影片著力展現的女性群像可分為幾組關係:
母親與三個女兒的關係,三姐妹之間的關係,以及母親與蔡小姐的關係。
其中,母親與蔡小姐的關係直接影響著母女四人的關係。
與其說蔡小姐是林秀英的情敵,不如說,林秀英面對的是傳統觀念的全面崩塌。
做夫妻並不是非要一生一世;
做母親並不是必須犧牲自己的人生成全子女;
做子女也不必全然對母親的奉獻感恩戴德。
在過去的人生中,林秀英總是將自己塑造成被傷害的強者形象。一方面是婚姻和家庭的受害者(丈夫拋棄,子女埋怨),一方面又抱著孤絕的態度成為強者,試圖自我防禦。
而這一切的起因,一是她抱著「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態度,死守著那張早已過期的結婚證,和那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家庭觀;
二是她始終不肯面對真正的自我——一個強勢的、有私心的、控制欲強烈的人。
這樣的女人,在傳統家庭中很難被認可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
當她遇見蔡小姐,發現丈夫與蔡小姐的感情根本不需要一張結婚證來維繫,發現丈夫一直替自己隱瞞真相,客觀上成全了她的好妻子、好母親形象時,這份傳統的信念終於崩塌了。
原來,放不下不僅因為怨恨,還因為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
』
因此,片中多次提到的「放下」對林秀英來說有多重含義。
放下,並非要求「受害者」林秀英原諒身為「加害者」的丈夫。相反,此時的放下已與丈夫無關。
70歲的林秀英必須要面臨來自心靈深處的拷問,想要擺脫孤獨,首先要坦誠面對自我:
承認自己可能才是自己人生悲劇的「罪魁禍首」;
承認她自以為的犧牲奉獻中處處是壓迫感;
想要緩緊張的親子關係,得到心靈的平靜,甚至是守住心裡與丈夫那份短暫的愛情,就要尊重個人意願,他人的,自己的。
做菜,可以鑽研獨一份的美味;但人生,並不是必須一生一世的「孤味」。
其實導演在處理林秀英心態轉變的時候,給足了這個老太太溫柔的體恤。
影片給林秀英設置了一個秘密,讓她一直對丈夫抱有愧疚,也順勢為她直面自我找到了理由。
但現實是,她固守一生的傳統觀念早已是明日黃花。活在舊時父權社會的女性,傾向於將相夫教子看做自己的本分,壓抑自我情緒成全其他家庭成員。
但為人的慾望時刻在她們體內進行自反。
傳統觀念要求母親犧牲不求回報,但人性卻給個體種下自私的種子,不論性別年齡,誰都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同等回報。
很多女性沒有這個秘密,也就沒有了天然的愧疚感,從而更加深了「受害者心理」,難以看到自己人生的局限所在,也更加難以接受一味強調自己的付出,對子女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枷鎖。
所以說,70歲那年林秀英認清了自己的局限,親手簽下那份過期的結婚證,也是一個向傳統觀念告別的時刻。
這實在是一個圓滿而理想的結局。
因為我們知道,有太多太多的老人,那些為家庭犧牲了一輩子的女性,都無法這樣安然地放下。
她們就像老舍短篇小說《斷魂槍》里的老鏢師那樣,抱著自己的刺槍,說:「不傳,不傳。」
再看電影最後一幕。
林秀英最後一次唱起《孤味》,一轉臉,她的愛人回來了。
這是多麼美好的,獨屬於電影的祝福啊。
-END-
互動話題
你對親情有什麼「不可言說」的感受嗎?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1.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將約稿進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裡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1.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細則。
快給我好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dUSH3gBDlXMa8eq2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