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妙手 津昌同心

2020-07-14     新武清

原標題:醫者妙手 津昌同心

術後,肯熱旦增握著援藏醫生李月光的手表達感激之情。本報記者 王倩 攝

地點:西藏昌都市藏醫院與昌都市

貢覺縣人民醫院

人物:藏族患者與天津援藏醫生

高原的天就像小孩兒的臉,說變就變。7月4日下午,剛剛還是白雲繚繞的艷陽天,忽然就烏雲密布下起陣雨來。

昌都市藏醫院外科病房裡的醫生患者卻全然沒有被這場突如其來的陣雨亂了心緒,醫生認真查房,病人安心住院。

當地患者:是天津醫生救了我的命

「這次的腸梗阻是因為上次做闌尾切除引起的粘連,為了避免這次手術引起粘連,要經常下床多溜達。」說話的是來自天津南開醫院的援藏醫生、目前任職昌都市藏醫院外科副主任的李月光。

說話對象是外科病房5號床的肯熱旦增。43歲的病人來自300公里外的江達縣生達鄉,在10天前因為腹痛加劇、小腸穿孔、腸梗阻而入院治療。

「我為這位患者做了腸粘連松解術、小腸穿孔修補術和小腸腫物切除術,這三個手術都填補了昌都市藏醫院的手術空白。」李月光介紹。

填補手術空白,就意味著,如果不是天津援藏醫生的到來,肯熱旦增可能就要跑到拉薩或成都等地治療。

肯熱旦增在護士的翻譯下與記者溝通:「這次手術非常成功,我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了。以前去青海玉樹的醫院做闌尾切除手術,不成功,引起了腸粘連,非常痛苦。這次在天津醫生的手術下,我恢復得很好,感謝天津醫生把我的命救回來,非常感謝,很感恩!」

在肯熱旦增即將治癒出院的時候,250公里外的貢覺縣人民醫院外科病房內,61歲的四郎澤仁因為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住到18號病床。

四郎澤仁的主治醫生是來自寧河區醫院的外科副主任郭俊龍。

7月8日,當記者見到郭俊龍時,他正在給術後第5天的四郎澤仁查看病情。

「病人恢復得不錯,手術也很成功。」郭俊龍說,「由於貢覺縣總人口只有4.5萬,這裡的醫生接觸病例少,手術機會也少,做一例闌尾切除手術需要2小時,而作為天津醫生,這樣的手術做得多,用時也少。」

「天津來的醫生技術很好,態度也很好。雖然我不知道天津在哪裡,但能遇到郭醫生真是挺幸運的。」四郎澤仁用藏語說,女護士翻譯給我們聽。

當地醫生: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2019年7月,天津市委組織部、天津市衛健委在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中,精準選派25名醫務人員赴昌都開展援藏工作,其中派往昌都市藏醫院的醫生共有20名。

昌都市藏醫院胃腸科副主任醫師澤仁永宗是全國人大代表,她來醫院工作24年了,她向記者大大表揚了天津援藏醫生這些年對藏醫院建設作出的貢獻。

「我剛工作的時候,醫院裡只有兩個科室,32位醫務工作者,弱醫、少藥、缺檢查設備。」她說,「現在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有300名左右,病床達到了300多張,科室也已發展到了10多個,有了婦產科、五官科,還有了ICU,昌都的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僅以李月光為例,他來昌都市藏醫院的一年時間裡,已經填補醫院歷史空白17項,其中手術空白14項。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你能想像半夜兩三點一推門,看到天津來的醫生一邊吸氧、一邊看病歷的情景嗎?說真的,我們藏族醫生對天津醫生的敬業精神非常感動。」與李月光同科室的行政主任克珠對記者說。

克珠坦言,這一年來,他向天津醫生學到很多「絕活」。「原先,我在外科手術上的理想是獨立完成闌尾切除術,現在在援藏醫生的幫助下,我不僅獨立完成了膽囊切除手術,還學會了膽管結石手術。」克珠說。

天津腫瘤醫院副院長、現任昌都市藏醫院院長的張曉亮告訴記者,天津團隊到來後,專門出台援藏人才帶教培養制度,「師帶徒」成為一項專門職責,共為18位援藏醫生指定了47名「徒弟」。

「我們的目標是要努力培養出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張曉亮說。

貢覺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唐吉新告訴記者,醫院目前有10位來自寧河區醫院與寧河中醫院的對口幫扶醫生。「他們的到來,給我們這裡的醫生帶來了太多驚喜,一台闌尾手術,天津醫生15分鐘就完成了,讓大家既佩服又驚嘆!」唐吉新說。

唐吉新向記者說起前兩天醫院來了一位胎盤早剝、宮腔內積血達1500毫升的孕婦,「情況太危急了,當時她的血壓高壓只有58毫米汞柱,低壓到37毫米汞柱,病人瞳孔都放大了,如果沒有天津的醫生在這裡,這位產婦估計就沒救了。當時當班的寧河區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姜長麗迅速採取措施,僅用兩分鐘就把孩子取出來,止上血。姜大夫告訴我們,這個患者是她近20年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危重的一位病人。搶救過程,我們醫院的麻醉師、急診護士長,包括我都參與了。成功搶救出這位危重病人,既鍛鍊了我們的醫護隊伍,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所以說,在天津援助隊伍的『傳幫帶』下,我們醫院的整體醫護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今年5月份來到貢覺的姜長麗進藏第二天就開展工作,在醫院主推了一個新的技術項目。「在剖宮產同時,進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紮術,目的是預防產後大出血,來了之後已開展了好幾例,效果不錯。」姜長麗告訴記者。

當地醫院:軟硬體設施同步提升

昌都市藏醫院在天津援藏醫生的幫助下,去年順利創建成功三級甲等民族醫院。

「我們天津援藏醫療隊專家指導藏醫院開展藏西醫結合診療,加強藏醫藥在疑難危重病人救治領域中的探索與應用。一年來,以病案質量管理為切入點,我們推動18項醫療核心制度全面落實,從而提升了醫療質量。」張曉亮介紹說。

而在貢覺縣人民醫院,郭俊龍告訴記者,他擔任主任之職的外科新病區是7月1日剛剛成立的,也是那天,外科病房從老樓搬到四郎澤仁所在的這個新樓。

「我去年剛來貢覺縣人民醫院時,老手術室里的手術床是壞的,麻醉條件也不好,麻醉人員剛從昌都進修一年回來,還沒有掌握全麻的技術。整個科室缺醫少藥,縫合線好多都是過期的。」郭俊龍說。

在記者身邊的唐吉新接著解釋說,醫院的條件正在迅速改進。「這個新建樓是醫院的綜合樓,主體投資5200萬元,其中天津寧河出資3450萬元,從2017年起建,去年初主體建成。除了資金支持,寧河區醫院院長親自過來指導大樓的設計。另外,我們醫院的傳染病房改造及醫療廢水處理站、集中供氧站也都是天津全額投資建設的,這兩項資金投入就達1000萬元。」唐吉新說。

新大樓蓋起來了,貢覺縣人民醫院正在緊鑼密鼓申請創建二級乙等醫院。

「創建二乙醫院需要參評的條款多達400多條,我在寧河時負責過這項工作,所以現在幫著一起參與創建工作。」 寧河區醫院心血管科護士長高福榮在貢覺縣人民醫院既是護理部主任,同時還兼任評審辦副主任。

本來高福榮去年年底已經援建期滿可以回津了,為了幫助醫院創建二乙工作,主動申請延期留了下來。

「這裡海拔3600米,剛來時高原反應太嚴重了,頭昏腦脹,喘氣費勁,想要轉個身,都得抱著頭才行。現在回駐地15分鐘的路那時候需要1個小時,但是看到這裡需要我,我還是決定留下來。」高福榮說。今年8月底,創建二乙醫院工作將接近尾聲。

高福榮還在今年4月幫助醫院成立了護理部。「過去醫院沒有護理部,術後照顧不專業,手術完成後護理跟不上,會嚴重影響手術效果。我幫著規範好護理部的各項制度、流程、預案,與護士們一起進行護理查房、討論疑難病例。」她說。

「目前受援的3家醫院中,已有丁青縣人民醫院和江達縣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的資格評審,卡若區人民醫院已完成二級乙等醫院資格評審。」馬福坤說。

除了援藏醫療隊外,在過去的一年,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8名專家在藏醫院開展白內障篩查679人,免費開展白內障晶體植入手術198例,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天津市委、市政府向藏醫院捐贈了一輛價值300萬元的微醫網際網路醫院車。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專家對昌都市貧困家庭先心病患兒進行手術篩查208人,具備手術指征的17名患兒赴津接受免費手術治療,投入資金51萬餘元。天津還積極對接廣東潤池科技有限公司,為藏醫院和一區三縣人民醫院捐贈遠程缺血預適應訓練儀15台,用於心腦血管疾病輔助治療。

醫者仁心,從天津遠奔到昌都的醫者,更是心懷大愛。

天津:部署意識形態工作,聽取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有關彙報【關注】地震來臨怎麼辦?防災減災手冊在這裡!責任使命扛在肩 無畏擔當沖在前——記高村鎮里老村「一肩挑」紀會軍【創城攻堅進行時】全力以赴,你我同行最好的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XcuZ3MBd4Bm1__YIM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