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貧困村 今朝變了樣
——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脫貧小記
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錯落有致的民居,鬱鬱蔥蔥的果林,村民臉上幸福的笑容……仲夏時節,筆者走進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映入眼帘。
角木牛村距金川縣城9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因地處高半山,交通不便,制約了經濟發展。如今,角木牛村因地制宜練就「繡花」功夫,脫貧後的村民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過去,角木牛村村集體沒有固定收益,農業產業缺乏有效支撐,是金川縣5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角木牛村有貧困戶84戶297人,在黨的惠民政策支持下,村民們不等不靠擺脫貧困,2015年脫貧16戶56人,2016年脫貧37戶133人,2017年脫貧20戶61人,2018年脫貧11戶47人,實現整村「摘帽」。
「2014年,在國家產業扶持資金的幫扶下養了3頭牛,3年共賣了八九頭牛,收入3萬餘元。除此之外,我還把家中的9畝地流轉給李子基地,每年有5400元的土地流轉費,再加上平時打零工和生態管護崗位的收入,一年下來人均年收入9300元以上,現在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談及如今的幸福生活,孫銀華滿是感激。
近年來,角木牛村盤活集體資產,依據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引進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採取流轉土地和入股分紅的方式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探索出了高半山農業產業增收致富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半撂荒土地,在土地里生「金」。
角木牛村黨支部書記何萬秋說:「近年來,角木牛村利用土地資源盤活了資源、資金、資產『三資』,發展壯大集體產業,流轉土地種植花椒、茵紅李、草莓,並林下套種蔬菜、道地中藥材,流轉林地發展生豬養殖業,覆蓋面百分之百,集體經濟發展全村人受益。」
目前,角木牛村有規模化種植基地4個、養殖基地2個,共流轉土地630餘畝,涉及全村農戶198戶826人,貧困戶84戶290人全覆蓋,並通過「支部+公司+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5萬元。
「近幾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受益貧困戶鄧定珍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近幾年,角木牛村不僅集體經濟收入穩定,還修建了12.6公里的硬化通村路、60平方米的衛生室、900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實現了通信網絡全覆蓋。如今,從貧困到脫貧,角木牛村村民依託產業發展,實現家門口就業,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主編:梁敏
執行主編:陳勇強 趙凌
編輯:阿江
通訊:楊榮顏
記者:銀琪
轉載請註明出處 轉載文章請勿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