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婆婆患膽結石,就在當地的鄉鎮衛生院動的手術,她享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出院即時結算,自己只花費千餘元。我們幾個孩子都準備了紅包表示下孝心,可婆婆手一揮,說:「不要你們錢,我又不是看不起病,我也是個有醫保的人,有國家管著,你們放心好了。」
婆婆說的也是,現在的醫療保險政策越來越完善,對許多的重大疾病還給予政策支持,這給許多因病致貧的家庭帶來了福音。看病難、看病貴已經得到根本性的緩和。尤其是十九大以後,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堅持「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讓人民群眾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可是,我的爺爺卻沒趕上好時代。他活著時,連飯都吃不飽,更別提醫療保險制度了。
1950年,爺爺49歲,因肺囊腫去世。聽父親說,爺爺剛發病時,只有幾聲咳嗽,家裡人以為是傷風感冒,也沒當回事,畢竟地里的活計才是一家人的生存根本。可慢慢地,因為肺部感染嚴重,爺爺開始持續咳嗽,發熱。奶奶急了,和村裡的族人,拆了門板,綁上扁擔,幾個漢子輪流著,步行把爺爺抬到當時的鎮上醫院。那一次,是爺爺最遠的一趟出門。醫生說,要立即用青黴素治療,否則命將不保。當時,我們國家的青黴素全靠進口,一支青黴素相當於一斗米,近二十斤,在子女眾多,一日三餐難以保障的當時,爺爺家根本承受不起。無奈,親戚們又將爺爺抬了回來,爺爺的氣息一天弱似一天,最終,咯血而死。
2
父親說,解放初期,肺病基本就是絕症,並不是治不好,而是缺醫少藥,加上物質極度貧乏,老百姓看不起病是主要原因。
49歲的中年人,是家裡的頂樑柱,爺爺一倒,年輕的大伯挑起了家裡的重擔,我父親也只得從學堂回來,十多歲的他隨著大伯忙時種田,閒時捕漁。巢湖的每一片水面,都有大伯和父親撒過的網跡。再後來,父親因為有一定的文化,到村裡當上了文書,經常跑大隊,跑公社。適逢有參軍的機會,父親便到了部隊。
父親入伍,家中只有大伯主外,大媽輔佐奶奶照料一家老小的生活,不幸的是,大媽又患上了肺病,日日咳嗽不停,如果她再病倒,家中後果不堪設想。大媽到村裡看赤腳醫生,醫生說,再不到大醫院治療,可能和爺爺一樣的結果。
那已是70年代初期,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已有改善,父親又時常從部隊寄些錢回家,奶奶一大家的溫飽已不成問題。但是,老百姓最怕的還是生病。雖然包括青黴素在內的許多藥品,我國已經能夠自行研製,但成本高,價格貴,高昂的醫藥費還是難以支付。無奈,奶奶央人寫信向部隊的父親求助,父親得知後,拿出所有津貼,在部隊衛生院分批購數十支青黴素粉劑寄回家。當家裡人將聖品般的青黴素拿到赤腳醫生那裡時,連醫生也是稀罕地看了半天,對奶奶有個有能耐的兒子嘖嘖稱讚。他所稱的「能耐」並不能世俗地與名利聯繫到一起的,那是關係一個人的性命——大媽的病自然是治好了。
家裡的兩代人,身患同類疾病,因為幾支青黴素,卻有著不同的命運。爺爺的第三代孫女,我的大妹,如今是醫務人員,她的從業生涯中從未出現過爺爺那樣的事例。回首往事,令人唏噓,我們家幾代人的際遇也折射出社會發展的進程,當下老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對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充滿了信心。
來源:《博愛》
編輯:李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