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宏觀因素,不受資本裹挾,不斷創新,德國製造業強悍的因素

2019-08-14     牛牛說金融

德國製造

德國的製造業享譽全球,其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可謂是入木三分。那麼製造業在德國經濟中占有什麼地位呢?

早在2010年的時候,德國製造業對GDP的貢獻就得到了21%,其提供了全部就業的22% 。令人矚目的是德國製造業工人並不是因為工資低廉,據美國人的研究報告顯示,德國工人平均時薪比美國人高66% 。美國人力成本之高是全球令人側面的,其平均時薪是16美元/小時,按照1:7的匯率換算美國人一小時收入是112元人民幣,德國工人是186元人民幣。

人力成本如此高昂的德國卻保持著常年貿易順差,2012年的時候德國單月貿易順差就達到了158億歐元。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去窺探一下德國製造。

1、 德國製造的宏觀助力

宏觀經濟穩定

研究德國經濟是眾多知名學家的愛好,確實德國經濟有著令人著迷的研究價值,其綜合表現就是專家們意見不統一。為此爭的面紅耳赤並樂此不彼,因為每個人都以為窺探了德國的核心秘密,是啊已開發國家擁有強大的製造業確實值得眾人爭論!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原因卻在歐元處。德國製造業確實應該感謝歐元區相對穩定的幣值,而歐元區其他成員國出口能力很弱,這當然是一個積極因素。對於製造業來說,一旦匯率出現不穩定,對其出口的波動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這個貌似可靠的答案卻並不能自圓其說,因為德國商品承載了高昂的人力價格,這並沒有影響其出口格局貿易順差依然在每天進行著。

歐元區的幣值穩定是一個助力因素的話,那麼國內的宏觀政策也是德國製造保持優勢的一個助力。2003年的勞動法改革可以說給企業用人增加了靈活性,而收緊接受失業救急條件可謂是避免了"薅社會羊毛"投機群體的不勞而獲。

綜合來講,勞動法改革的缺點是加快了勞動力市場的貧富差距。長期合同(鐵飯碗)享有安全保障;在新勞動法體制下,企業可以隨時引進固定合同(臨時工),這些工人的待遇會低很多也得不到鐵飯碗的安全保證。2010年的時候,固定合同占總就業的15%,主要人群為婦女、年輕工人和外國工人。

在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為了應對複雜局面這些臨時工被首先裁員,到了2011年這批員工又被恢復工作。可以說這個靈活的用人政策,避免了在經濟危機面前的企業背負更大負擔。而長期工在危機期與企業達成了用工協議,通過減少工作時間來保住了就業崗位。

工人和企業一起度過了那場經濟衰退,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全球失業率大增的同時,德國失業率僅僅提高了0.2%,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勞動力市場改革在德國製造業限制成本繼續上升的同時,緩解了金融危機對就也的衝擊,這當然是德國政府的功勞。對於企業創新來講,其源動力來自於就業工人的辛勤付出,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肯定是功不可沒!

2、 德國商業模式

德國人創造了術語自己的商業模式

在金融發達的美國,創業期間一旦得到市場認可,就會想法設法排隊上市。企業上市後融資來源於股本和銀行貸款(股份質押),二級市場分析師看重的是每季度的盈利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不會在長期規劃中投入太大精力。

德國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則不同,他們更多的是用自由資金去發展預期。

在德國不管企業規模如何,家族企業的占比相對穩定。和國內家族企業不同,德國的家族企業注重的是傳承,就好比工人專注製造一樣的傳承。德國鑄造業經理人曾經感嘆,當一個家族決心把公司作為一個傳承的失業來管理,這種精神就可以讓他們進行研發時目光放的長遠,計算一個項目的回報周期也會拉長。

這樣的例子在德國比比皆是,他們為了家族的名譽和可持續化發展而孜孜不倦。因為沒有資本市場的要挾,所以公司發展的資金來自於企業利潤而不是銀行貸款。公司的現金儲備在市場出現波動的時候也能得到適當緩解。

"保守"的融資策略可能會影響短時期的企業規模,但是製造業本身不就是嚴謹的態度才能保持不敗嗎?這也避免了一旦國家銀根緊縮,銀行上門討債的尷尬。

沒有資本市場的介入,企業就會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而高品質的商品在市場就會所向披靡。德國製造給人的感受是製造別人生產不了的商品,因為其質量得到保證更多人摒棄了那些便宜貨,這就是德國人力成本上升並保持長期順差的品質保證!

大多數研究得出結論,德國製造的創新通常是對現有產品的漸進式改進,而不是創造出全新的商品和業務模式。當然這是和美國對比而來,比如蘋果、IBM等等這些領域德國製造並不擅長。

這不是資本市場下的結果嗎?傳統製造業商業化的周期需要長周期,而消費品的產品和服務周期則是越短越好。這正是商業模式種下的因果,資本市場不可能接受一個長期戰略,而美國企業不短期獲利將會被市場遺棄。

3、 德國製造創新模式

漸進式創新

正如經濟學專家分析,德國的漸進式創新需要的是工人長期累積的經驗和技術水平提升。因為很多對產品的創新來自於對市場中直接觀察而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的汽車、高端設備製造能長盛不衰的理由。

德國創新以傳統為基礎,工業專注化生產、與客戶的長期關係、員工隊伍的長期培養等等奠定了基礎。這種德國模式讓企業面對低成本競爭的時候,能夠保持自身領域的技術領先而不被市場拋棄。

德國企業對於自身傳統領域的捍衛,並不存在死腦筋的盲目堅持。一家德國半導體工業儀器供應商,主要生產濕式化學過程的機器。他們的一個客戶轉行到生產太陽能,在生產中遇到了困難,向這家企業求助。

在幫助客戶的同時,他們整合了自身優勢,研發出來了新型太陽能電池生產機器。並且他們這個技術生產的產品質量,要優於現在流行的標準。這家公司為了迎合客戶要求,把整個研發團隊搬到車間,最後完成一個個公關後,兩家公司享受了這次漸進式創新帶來的豐厚利潤。

把簡單做到極致就是一個奇蹟,德國製造就是這樣在一個個奇蹟中捍衛了自身的尊嚴。

結語:我們細數一下德國製造業經歷過的考驗

1、 石油危機短暫影響後迅速恢復

2、 廣場協議後日本出現資產泡沫,德國完美錯過。(當時他們和日本待遇相同)

3、 2008年經濟危機全球失業率大增的同時,德國失業率上升0.2%

4、 德國二戰後,經歷短暫調整後一直保持了順差貿易

5、 2003年德國經濟學家出版《德國還有救嗎?》書中語言全部失利

6、 德國製造業工人在全球中傲視群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V1yjmwBvvf6VcSZnh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