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請點下右上「關注」,陳年舊事,就像一壇老酒,開壇酒香四溢,嗅到酒味,就讓人把持不住,喝了一瓢還想舀第二瓢。
今天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下,宅在家裡生活第26天了,閉關思過,嘿嘿,咱這個「過」不是過錯哦!而是過去的「過」呀!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咱今天來回顧一下生產隊時期,社員從生產隊打麥場分糧食的情景。說到生產隊分糧食,咱就得先說說生產隊「社員」這個名詞。
咱先說說社員這個名詞由來和社員的含義
中國古代平民的總稱叫「百姓」,百姓這個詞,至今還總被提起,例如「咱老百姓怎麼怎麼?」。
新中國後,由於國人居住地分為城市和農村,城市人叫「市民」「工人」這個詞是狹義上的「市民」,而在農村居住的人統稱為「農民」。工人(市民)是老大哥;農民是農二哥。
1958年,大躍進,全國成食堂,就是一個村裡成立一個大餐廳,有專人負責做飯。吃食堂就是農民也像工人一樣,勞動下班後,一日三餐,拿著碗和筷子,到食堂排隊打飯就餐。
一年沒到頭,食堂吃不下去了。人民公社下的農民的身份晉升為了公社「社員」。「社員」,就是人民公社當家做主的一員。
食堂吃不下去了,但日子還得過呀!形成了公社下以村為單位的生產大隊,生產大隊下的生產小隊,全國農民都成了生產小隊下的社員。「社員」這個詞一直延續到土地承包到戶後,現在農民的標準名稱是「農村居民。」
這就是存續了20餘年,讓今天人仍然記憶深刻的生產隊,也就是所謂的「農村集體」。耕地集體所有制也就是那個特定時代形成的。
集體所有制的土地歸生產隊耕種,耕地使用的蓄力等主要農工家具大件有生產隊購置,為本生產隊服務,像鋤頭鐵鍬等小農工家具,有社員自家購置使用;社員在生產隊隊長領導下,到生產隊勞動幹活,干一天活記一個工(10分制)。
社員的「食」的問題,不再依靠統一的食堂,而是以家庭為單位解決衣食住行。社員生活支出靠從生產隊集體的收入中分配而來。
社員從生產隊分配的主要是糧食和蔬菜棉花和工分分紅,也就是物資和現金兩部分。生產隊分糧分菜分棉油是按照家庭人口平均分配的;勞動工分分糧食占比很小,工分主要是分紅,就類似今天的股份制企業分紅利一樣。生產隊的紅利主要來源是向公社糧站棉站賣的糧棉收入。
小結:生產隊這種特殊的分配方式,能保證人多勞少的家庭能有飯吃,就是沒有直接參加勞動能力的學生兒童老弱病殘都能從生產隊里分得口糧,這應該是現在很多人懷念生產隊集體的主要原因吧!
大致搞明白了生產隊機制後,下面,咱開始說生產隊分糧。
生產隊分糧食是按照季度分配,我們邯鄲平原上一年兩次收穫,五月小麥收穫後,交完公糧,留下種子和生產隊其它需要支出的小麥。剩下的小麥直接在打麥場,按照全隊社員人口平均分配。
要分配的小麥在打麥場堆放,會計負責按照人口過稱。例如一個社員分50斤,這家5口人,就分250斤。排隊輪到分糧的社員,就拿著布袋,讓隊里選派出的公證人員,用簸箕朝要分糧的社員布袋裝,隊長站在打麥場監督分糧過程。
圖片來源於網上
這打麥場上的小麥堆是揚場揚出來的,因為小麥攤在打麥場,經過碾壓脫粒後,麥糠碎麥秸和麥粒混合在一起,需要人工用木杴,一木杴一木杴扔在空中,讓風把麥糠碎麥秸刮出去,落在一邊。小麥籽粒比重大,就落在打麥場上風口。
在沒有農業機械化收割糧食的時代,大豆、穀子、小麥、油菜籽等碾壓脫粒後,都是經過這樣的木杴揚場去雜後,形成的各種籽粒。
為啥寫這麼細?明白了這個,你就會感覺出來同樣一堆的糧食,為啥有好糧和賴糧區分了。
就是說,在生產隊打麥場的一長堆糧食,上風口的糧食質量最好,就是籽粒飽滿;下風口的糧食籽粒瘦小。例如南風中揚場揚出的糧食堆,麥糠和碎麥秸會被風刮到北面。
風是很公平的,從高空中落下的越是輕的物體越被颳得遠,特別瘦小的就是麥穗尖尖上的瘦小的麥粒都在距離麥糠和碎麥秸一邊。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每次在分糧食前,隊長,會計,保管,會拿起木杴,把麥粒瘦小的下風口麥粒向上風口,鏟一些,然後再從上風口把飽滿的麥粒向下風口鏟一些,意思是要把好糧食和賴糧食攪合均勻。
在那個糧食短缺的生產隊時代,社員們對糧食的好賴更是眼尖。因此,每次生產隊分糧總有社員鬧情緒,誰家分的糧食好,誰家分的糧食賴,能嘮叨好久。
如果手握簸箕朝社員分糧食布袋裡裝糧食的是個公證人,就會把糧食好賴裝得相對公平。如果是馬屁精掌管簸箕,自然會看人下菜碟,例如隊長家,會計家等等有點勢力的撿著好糧食裝。反之,就故意裝賴糧食。一般來說,布袋裡分賴糧食的大都是成分高的人家。
秋天收穫的高粱、穀子、玉米,棉花,食油,蔬菜,紅薯按照社員人口分8或者9,一個出工的社員累積一定的工分值分1或者2,糧棉油菜主要是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當然兒童會比成年人適當少分。
今天咱們就聊到這裡,生產隊按照工分分紅是很複雜的,因為有糧食差價找補等等,人多勞少戶是要朝生產隊交錢買工分,來平衡那些勞力多的社員的情緒,因此後來又在生產隊集體耕地之外,每家每戶按照人口有了自留地。
總結:咱們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再尋找一種人人有飯吃,相對公平,又能發揮生產力的農村生產組織模式,這不斷的改革,也是隨著科技發展在變革。
相信,隨著歷年一號文件對三農的重視,我們的農村會越改越好,越來越美,農民會越來越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