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申敏
編輯 | Amy Wang
前兩天,#陳萍萍是個狼人#的話題被刷上了熱搜。陳萍萍,何許人也?
他是熱播劇《慶餘年》里運籌帷幄的監察院院長,面相寡淡的吳剛因精準拿捏角色再次引發熱議。
這邊廂,《慶餘年》里匯聚了陳道明、吳剛、劉樺、李建義、海一天等眾戲骨。那邊廂,《鶴唳華亭》里張志堅、王勁松、黃志忠等老戲骨雲集。他們戲份雖不多,但卻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年底幾部對打擂台、聲勢浩大的古裝劇促成了這場配角出彩的亨嘉之會,令觀眾大飽眼福。
追溯到今年初,何冰、倪大紅等老戲骨們搖身一變、成為主角,貢獻了《芝麻胡同》《都挺好》等口碑佳作。
可若要說老戲骨在寒冬中逆勢上揚、迎來春天,恐怕還為時尚早。
老戲骨的螢屏眾生相
資歷頗深的老戲骨們,都在藝術長河裡徜徉多年,藝德與人品兼備,有的還被授予國家一級演員的殊榮。他們的每次螢屏亮相,都帶來一場視聽享受。
老戲骨們以配角身份高頻出現在各類題材影視作品中,承擔著反襯主角人設和推動劇情發展的故事催化劑等功用。次要人物里有了他們的存在,使得人物圖譜散發出光彩,人物關係網編織得更加盤根錯節。
戲劇張力大的刑偵劇給了老戲骨充足的空間大展拳腳,劇集緊張燒腦的基調與老戲骨爐火純青的演技完美融合。正邪對立的貓鼠遊戲,老戲骨分飾兩派,凸顯人物弧光,尤為精彩。
《破冰行動》里正義凜然的禁毒局副局長李維民和城府極深的「冰毒教父」林耀東的較量,實則是扮演者吳剛與王勁松高手過招般的切磋對決,看得人腎上腺素飆升。
古裝權謀劇,則因厚重底色需要老戲骨們充當「黃金綠葉」來壓場。
《鶴唳華亭》里由點及面蔓延開的錯綜複雜的人物群像,宛如一本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古代人物圖譜,其中老戲骨功不可沒。鐵面諫言的盧尚書乃「大儒」,善於詭辯的李柏舟是「讒臣」,背負家族枷鎖的顧逢恩為「貴族」。
而同樣為古裝題材,劇作的迥異風格會決定演員不同的表演方向。
偏輕喜劇的《慶餘年》,老戲骨們集體擺脫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時常猝不及防玩起冷幽默。角色與演員之間巨大的反差萌,助力他們組團出圈。
都市家庭劇,是老戲骨的主戰場——畢竟劇中主角父母的角色類型與Ta們的實際狀態較為相符。充滿煙火氣的角色用生活化的方式演繹,對老戲骨而言信手拈來。
《都挺好》里自私自利、面對家庭矛盾只會逃避的「蘇大強」,《我的前半生》里把嫁得好的女兒當做長期飯票的「薛甄珠」——倪大紅和許娣貢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經過藝術加工被塑造到極致的父母,劍指滋生於中國土壤的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揭開親子關係的傷疤,發人深省。
這三年出現了一個新現象,老戲骨們不再兜兜轉轉演配角,而是開始挑大樑演主角,並且跳脫了前幾年流行的「大叔蘿莉戀」套路。 今年幾部口碑不俗的正劇都出現了老戲骨的身影。年代劇《老酒館》的男女主角為陳寶國、秦海璐,歷史戰爭劇《河山》的男女主角是王新軍、秦海璐,歷史劇《外交風雲》的男主角為唐國強。
再往前看,《人民的名義》里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志堅、張凱麗、白志迪、李建義、高亞麟的陣容占據了演藝界老戲骨的半壁江山。
另外,《白鹿原》集齊了張嘉譯、何冰、劉佩琦,《正陽門下小女人》由蔣雯麗搭檔倪大紅,《情滿四合院》有何冰、海一天,法治劇《陽光下的法庭》集結了顏丙燕、何冰、王志飛。
這些由戲骨擔綱主演的劇,通常為年代、歷史、政治幾大類。角色也大都帶有鏡像意義——既體現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也折射時代與國家的發展變遷。微觀個體與宏觀社會遙相呼應,彰顯家國情懷的主題。
這類特殊時代背景下的類型化角色,擁有純熟演技的老戲骨駕馭起來,遊刃有餘。
有時候,一些老戲骨當主角的戲,收效比當配角的戲還好,這說明劇作品質才是吸引觀眾的最大殺手鐧,而非演員。
但要認清的是,無論老戲骨演的是配角還是主角,都只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再次印證了劇集反響如何取決於質量。不要以為老戲骨就是保障收視和口碑的萬能靈藥。
配角or主角,誰在替老戲骨做決定?
在娛樂圈處於被動位置的演員話語權有限,對影視作品和角色的選擇權也不多。老戲骨尤甚。他們對找上門的每次表演機會,都格外珍惜,但也愛惜羽毛,寧缺毋濫。
換句話說,究竟演配角還是主角,自主權不完全在老戲骨手裡。每部影視劇背後都有不同的操盤手在默默操控著。
老戲骨出演配角,主要由於市場原因和製作發行原因。
目前觀劇群體以年輕受眾為主,扎堆的年輕演員和一部分堅挺的中生代演員主演的影視作品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留給適合老戲骨的劇與角色的空間都不多。比如濮存昕曾說自己無戲可接,只能演話劇。
擺在眼前的年齡也是一大問題,老戲骨們的體力肯定比不上年輕人,高強度的劇組工作對他們是一大體能考驗。主演一部劇還行,若是連著拍幾部,恐怕會有些吃不消。這也是導致老戲骨們配角劇產量高、主角劇產量較低的原因。
另外,這幾年盛行流量+老戲骨的演員配置,年輕演員主演的劇需要老戲骨做配角保駕護航,而且還能為影視劇鍍金。
老戲骨做配角的片酬低、卻是極好的營銷噱頭,性價比高,怎麼看都是筆划算的買賣。有了老戲骨坐鎮,片方發行更有底氣,給平台方也吃下一顆定心丸。
而敬業的老戲骨,是年輕演員的榜樣,可以營造演員在劇組的良好風氣,利於影視創作,為劇作品質再上一層保險。
老戲骨們「翻身」做主角,主要得益於特殊時間節點下應運而生的獻禮熱潮。
從這三年老戲骨擔綱主演的劇的題材和角色類型,可以看出些門道。年代、歷史、政治,是主旋律獻禮劇的主要類別。而老戲骨飾演的角色,也都承擔著「謳歌黨、謳歌人民」的重任,符合當下影視創作主流方向。
老戲骨並沒有迎來春天
一邊,是「流量即原罪」的錨定效應難以扭轉。另一邊,是老戲骨迎來春天的論調甚囂塵上。可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
按理說,薑是老的辣。但在光怪陸離的娛樂圈,老戲骨這個頭銜卻成了雙刃劍。優勢在於不缺配角機會,劣勢在於適合自己的主角機會寥寥。
時下,老戲骨似乎正陷入配角光環與主角困境的矛盾狀態。
這些演技TOP級的資深演員們往往受到權威獎項的垂青,而且也能享受「新晉頂流」一夜爆紅的待遇。
不過與年輕演員被爆款劇帶紅的情況不同,老戲骨的爆紅,是演員與品質劇的雙向賦能、反哺而成的——因為老戲骨主演的劇,初期並不具備吸引粉絲關注的特質,要出圈只能靠口碑的發酵傳播。
《都挺好》里倪大紅飾演的蘇大強,《人民的名義》里吳剛飾演的達康書記,莫不如是。
老戲骨的出圈,通常憑藉在微博上如病毒式傳播的反差萌表情包和B站上的鬼畜視頻,網友戲謔性的狂歡打造了新時代網際網路語境下的特殊產物。
當然,這背後不乏有營銷好手在把薪助火。但能引爆網絡且影響力持續擴散的根源,還是老戲骨們用精湛演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二次創作素材。
老戲骨搭上流量的快車,變身老年流量。
《人民的名義》眾主演組成「漢東boys」網紅男團,倪大紅以豹紋衣、大金鍊的酷潮裝扮登上時尚雜誌,廣告代言也接踵而至。乍一看,老戲骨們玩轉流量,絲毫不輸給年輕人。
知乎上有個名為「如果老戲骨們都走流量路線會什麼樣?」的帖子,網友腦補出了由陳寶國、陳道明、張國立、葛優四人組成的亞洲第一男團TFmans ,而且還想好了熱搜話題和飯圈互撕的理由。
可見基於網際網路進階的飯圈文化,消解了老戲骨與年輕人之間的鴻溝,老戲骨們正進入主流視野。
然而,一切看似對老戲骨向好的信號,卻隱藏著殘酷的現實,為他們的主角困境埋下伏筆。
老戲骨的爆紅具有時效性,在劇集口碑發酵高點達到頂峰。但由於老戲骨與飯圈生態絕緣,粉絲黏性不強,作品收官後無法繼續收割粉絲紅利,導致長尾效應斷裂,略有上漲的商業價值也難以維持。
這也是製片方為何不願意「趁熱打鐵」,為老戲骨再打造一部主角戲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便老戲骨在主演了爆款劇後,依舊可能會面臨主角機會少的窘境。
另外,老戲骨主演的劇新媒體版權費較低,一般單集價格不到10萬。雖說老戲骨爆紅身價上調後的片酬也不算高,一部劇的台網累加版權費足以覆蓋製作成本,但對以盈利為主目標的片方,吸引力仍舊不夠——因為不是每部老戲骨主演的劇都能成為爆款。
一些由老戲骨擔任主角、被列入官方獻禮片單的劇作為「硬指標」,會被平台方採購。可就算解決了網絡端的發行問題,有時也會因缺乏話題點營銷造勢,導致老戲骨主演的劇熱度平平。
如此看來,相比主角困境,老戲骨當配角的光環反而更大,只需當好點綴即可。不過要防止陷入角色同質化和臉譜化的窠臼,在同類角色中演出差異性,才是真本事。
當然,角色沒有大小之分,螺螄殼裡也能做道場,用心詮釋才對得起演員的名號。
真正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不同群體審美體系和精神需求更迭時,藝術作品形態應該朝著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由此雕琢出多樣性角色,給老戲骨提供施展才藝的更廣闊天空。讓他們身體力行把表演智慧傳承給下一代,點亮演藝界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