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peipei
編輯 | Amy Wang
5月25日,五月天阿信在臉書寫下:「誰說2020沒有五月之約,2020.5.31 pm 8:00 Mayday live in the sky,我們偶爾遲到,但是一定會到」。
5月31晚,五月天「突然好想見到你」線上演唱會圓滿落幕,留給朋友圈一片溫暖表白。
這場在台北小巨蛋的特別演唱會,沒有一個現場觀眾,但卻比以往任何一場演唱會都引爆朋友圈和社交媒體。而昨天晚上,同樣是8點直播的愛奇藝《青春有你2》成團之夜,剛剛成為2020年文娛行業第一刷屏級盛事。
5月的尾巴尖上,愛奇藝與TME這兩家流媒體巨頭的兩場直播盛事,合力完成了文娛市場的重啟。
2020年正式開始了!
2020年重啟於在線娛樂
在疫情時期,線下演唱會、表演、電影院等歸零狀態下,在線娛樂承擔了全民娛樂的重任,得益於網際網路,雲綜藝、雲直播、雲蹦迪等迅速上線,培養觀眾習慣的同時也給線下娛樂一線生機。
沒有華服與伴舞,當溫尚翊(怪獸)、陳信宏(阿信)、石錦航(石頭)、蔡升晏(瑪莎)、劉諺明(冠佑)五人站在台北小巨蛋中央,如老朋友似的拉起家常,就知道這是場對80、90後的眼淚收割了。
五月天與粉絲之間,不用太用力,音樂就是最好的勾連。而昨日對女團出道的那種劇烈興奮與憤怒,是另外一種牽絆,它更熱烈、更集中也更危險。
從第一期開始,《青春有你2》就經歷了話題發酵,虞書欣的「哇哦」被做成表情包傳閱,隨後話題選手秦牛正威的「reader」擔當,再到「淡黃的長裙」競相模仿,梗玩得越厲害,節目就越出圈。
事實證明,只要剪刀手剪對了地方,節目就不會無聊。青你2開播前,外界存有疑慮,經歷了兩年的偶像選秀市場,是否已經飽和,畢竟2019年的《青春有你》就只在有限的熱度範圍內播出,這一點不得而知。其二,選手在未開播前各憑本事掙了一波熱度,3月和4月因和馬伯騫,嘉羿等偶像情感歷史而掛上熱搜的孔雪兒,去年八月和吳亦凡火速被公開又發聲否認的「牛姐」秦牛正威,2月熱播劇《下一站是幸福》飾演傲嬌小公主蔡敏敏的虞書欣。「回鍋肉」「再就業」等老生常談的話題也常被自詡內行的粉絲溜出來掛一圈,以警示愛奇藝這種看似「不靠譜」的策劃。
自詡內行的粉絲忘了,《青春有你2》除了是一檔給偶像舞台的節目,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檔具有娛樂性質的綜藝。沒追過星,不要緊,沒打過榜,不要緊,我們沒有門檻,只是為了帶給你消遣和歡樂。如果它剪輯成工業流水線上擁有合格敘事的女團選秀,那青你2隻會成為過去數十年間數不清叫不上名字的選秀之一,正是因為團隊抓住了「娛樂」和『故事「這兩大要點提綱挈領,才讓《青春有你2》成為愛奇藝推出』內容熱度值標準『以來數據最高的綜藝節目。
娛樂的大部分其實由一定程度的「審丑」帶來,這個「審丑」的含義只是意味著練習生們與標準相差甚遠的表演,比如「淡黃的長裙」,這樣的表演在偶像框架里是不合格的,但跳開框架去看娛樂綜藝性,卻不可謂是不令人捧腹。當然,隨著節目的進行,淘汰輪次的增加,漸漸留下的都是實力相對合格的選手,那「故事」是團隊需要另下苦功鑽研的亮點。比如林小宅,在參加節目前,大家對其的印象大部分是中立甚至偏負面,「美少女網紅不會跳舞只想去節目賺熱度」這樣的評論屢見不鮮。但在節目剪輯出她的清晰成長線後,努力不放棄不驕縱的形象儼然收穫了大批的好感度,這是節目能夠制勝的法寶之二。
偶像變遷,但娛樂本質從未變過
兩場流媒體主導的直播盛事之所以能夠在後疫情迅速引爆,本質上還是粉絲經濟在起作用。
稱作套路也好,聰明也好,中國選秀15年,《青你2》開啟了更為高級的選秀路數,即在偶像粉絲之間增加社會性的情感捆綁。比如「不定於女性」、「努力才能到達遠方」。從這個角度來說,綜藝節目開始承擔教育粉絲的任務,他們試圖通過這種強引導告訴年輕粉絲們,除了美貌、身材,對偶像的熱愛可以有些精神層面的連結。這種導向可以是近幾年主流對粉絲經濟的打壓的結果,也可以是商業更為長遠的考量。畢竟團越久,熱愛轉化成錢的機會就越多。
偶像之所以受品牌歡迎,因為粉絲們深知作為亞文化「圈地自萌」的代表,偶像沒有國民度,只能靠粉絲真金白銀地氪金,堆出榜單上美其名曰的「商業價值」。《青春有你2》在開播之際就吸引了數十家知名品牌贊助,涵蓋時尚墨鏡品牌gentle monster到知名日化如黑人牙膏和蘇菲衛生巾等。
令路人頗具微詞的是,四月連續開啟的蘇菲、某品牌牙膏和松下吹風機活動都頻頻遇冷,前九名選手三小時才賣完400份蘇菲衛生巾,同款吹風機賣出個位數,相比18年的師兄師姐們來說,購買力儼然差一大截。當然,粉絲們在比賽期間專心投票發力也不是沒有可能,更重要的是,《青你2》的選手粉絲們形成了不給「割韭菜」「把錢花在刀刃上的」默契,一致抵制飯圈畸形化產物,收效能夠如何,還有待驗證。
綜藝大於養成的情況正在扭轉
對於the nine來說,成團是全新的起點,是和《青春有你2》這檔綜藝分離獨立行走的開端。對於愛奇藝來說,運營偶像團體這件事情,處處有學問。
2018年,第一次嘗試偶像選秀綜藝的愛奇藝把男團nine percent成功捧出道,被譽為偶像元年的這一年,卻以nine percent的一年一合體收尾。成團後從未聚齊9人錄製的團綜,出道後無間斷的3個月巡演,成團半年後等來的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專輯,讓不少粉絲感嘆愛奇藝是幕後解散nine percent的黑手。不僅如此,在商務上,成團的首個月就接到各種代言,大使title的nine percent更是被品牌瘋狂收割韭菜。悅詩風吟開啟單人連結,讓成員粉絲間不斷battle不至讓自家的帶貨數據落後。
第一次成團,愛奇藝與各家經紀公司之間的明爭暗鬥也不少,因為合約約束力的不規範,讓樂華這樣大型的偶像經紀公司有權力手握籌碼和愛奇藝談判,借出自家成員(范丞丞,黃明昊,朱正廷)再組組合。小半年後成團的火箭少女吸取教訓,騰訊拿出最嚴條款禁止成員在外再次成團,團綜和合體出專輯開巡演的次數有了質的提升。
但無論如何提升,硬體的缺失是肉眼可見的。偶像沒有舞台,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從隔壁韓國借鑑的經驗之談來看,存在20餘年的三大電視台打歌節目是偶像完成吸粉固粉甚至憑藉競爭「一位」提升商業價值的重要一環。
好處在於,隨著經濟產業的完整,該吃的虧也都吃了,綜藝大於養成的情況正在扭轉。這不,最近騰訊又出了一檔主打偶像團體對抗的綜藝《炙熱的我們》,給偶像的舞台可能性撕開了一道曙光。畢竟,我們以2年的速度走完了韓國偶像選秀多年才完成的流量「花路」,對常規舞台抱有審慎的希望,還是件不難的事情。
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成為偶像僅僅是第一步。從選秀出來的中國偶像團體的未來路途距離成熟偶像團體的距離,遠得就像the nine與五月天。
這批年輕偶像們最需要被驗證的不是商業,而是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PEObnIBnkjnB-0zuI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