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釀菜最為出名、敢稱頭牌菜的就是家家戶戶過節必煮的釀豆腐。傳說與客家人從中原南遷飲食習慣改變有關,是餃子的情結造就了客家釀菜。
釀就是把類似餃子餡料的釀醬釀進豆腐等主料里。有釀豆腐、釀苦瓜等等。由於客家對釀情有獨鍾,把其他包進去的菜式也叫釀了,如「釀粄、釀春」等。
1
釀豆腐
材料:板豆腐、3/7開肥瘦肉、魚肉、蝦米、鹹魚肉、白菜、蔥、姜、麻油、胡椒粉等
做法:
1、豬肉、魚肉分別搗成肉醬,蝦米浸軟切幼,鹹魚切幼,蔥切粒。將其它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待用;
2、白菜摘好洗凈,放入油、鹽、沸水中漉熟盛起;
3、豆腐沖洗滴干,一開四件,用箸只(筷子)夾開一條罅釀入餡醬,放入油鑊中煎至微黃色盛起;
4、燒熱煲缽,下油一調羹爆香薑片,加入上湯煮沸,放入白菜、豆腐滾片刻,下芡汁滾即可原煲上桌。
附註:中原「衣冠南遷」的客家人,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煎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蠻荒之地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2
麻包袋(釀油豆腐)
材料:油豆腐、豬肉、芋泥、蝦米、水發香菇
調料:薑末、蔥末、黃酒、麻油、胡椒粉、鹽、味精、豉油各適量
做法:
1、芋頭蒸熟製成泥。
2、豬肉、蝦米、冬菇一起搗碎,芋泥和其他配料一起攪拌均勻,釀進油豆腐裡面,落油鑊中炸一下,再放入豉油燒至熟透即可。
附註:在粵北地區說麻包袋,但一般叫釀油豆腐,拿來打火鍋也是不錯的。
3
釀苦瓜
材料:苦瓜500克,五花肉250克。
調料:糯米、冬菇、料酒、花生油、水澱粉、蔥末、薑末各適量。
做法:
1、將苦瓜去瓤,洗凈,切3厘米圓墩;五花肉搗成醬,加入鹽等調料拌勻備用。
2、將苦瓜墩空心填滿肉餡,擺入盤內,入籠急火蒸熟,取出備用。
3、炒鍋注油燒熱,下入蔥薑末爆鑊,加入鮮湯、鹽、料酒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淋上熟油,澆在苦瓜上即成。
附註:客家地區端午節的應節菜,苦瓜剛剛出身。也可以用煲缽來煲。
4
釀茄子
材料:茄子500克,豬肉(一刀落)100克,植物油500克(實耗75克),豉油35克,料酒5克,味精1克,澱粉30克。
做法:
1、將豬肉冼凈搗成醬、茄子切成0.3厘米厚的片,兩面剞成橫豎花刀,蔥、姜、蒜均切成末,澱粉用水泡上。
2、將炒鑊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茄片炸透、撈出控去油。炒鑊放回旺火上,放入少許油,待油燒熱時,放入肉醬煸炒,加入蔥末、薑末、豉油10克、料酒,勾芡做成餡(釀醬)。
3、炸好的茄片,每兩片中間放入肉餡、碼在碗內,上籠用旺火蒸分鐘,扣在盤內。
4、將炒鍋放在旺火上,放少許油,加蒜末、豉油25克、味精、高湯,用水澱粉勾成流芡,放點明油、澆在茄子上即成。
附註: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合稱為釀三寶。在廣西賀州,釀菜也很平常,但一般叫菜花釀、豆芽釀、茄子釀等等。
5
釀腐卷
材料:腐皮、豬肉、馬蹄、糯米粉等
做法:腐卷皮用釀醬捲成圓柱形,腐卷皮接口用糯米粉水粘好,然後用油炸成金黃色。
附註:
一般來說現在都是以買為主,所以不詳細講。類似的有燒肝花、炸春卷。
這個是家庭式的版本:
1、冬菇浸軟去腳,揸干水,蒸10分鐘,切絲。
2、筍肉洗浸切絲,揸干水。
3、下油2湯匙,爆透筍肉,下冬菇、甘筍炒勻,埋芡。加入芫荽炒勻,待冷備用。
4、把腐皮改成約5寸方形,每張腐皮搽勻汁料,放入適量餡,包密成長方形,用粉糊封品。
5、下油燒熱,油要多些,放下腐皮卷,半煎炸到金黃色,原件或切件上碟。
6
釀蛋角
材料:雞蛋(若干個)、前胛肉(200g)、蔥(四根)、冬菇(5個)、馬蹄(3個)。
做法:
1、把前胛肉(去豬皮)、冬菇(去腳水浸軟)、蔥頭、馬蹄(我忘記買了)一起剁好,加適量鹽調好味。
2、打好雞蛋,加適量鹽攪拌均勻。可以先用少一點的蛋,看餡的多少下料。
3、起油鑊,放兩匙羮蛋液煎。記住:一定要關小火,不然做唔贏手腳。
4、在中間的蛋還沒有熟的時候放適量餡下去。
5、接著用鑊鏟鏟起半邊覆過去,兩面翻煎一會。
6、煎好的蛋角鏟進煲缽,加適量的沸水,撒一點蔥花,用文火煲沸即可。
附註:釀蛋角,又喊釀春、春角煲等等。客家傳統家常菜,符合客家人「好食撈大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