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回顧還有不到一個月就將徹底畫上句號的2020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諸多的起伏與變化。而當我們在不久之後的2021年年初,回看2020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時,最值得大家關注的,恐怕就是「史上新增萬億GDP城市最多一年」這件事。
關於這件事情,事實上國內的區域經濟圈中是從年初一直討論到現在的。而且伴隨著2020年趨近結束,最終成績即將出爐,相關的財經媒體對此的討論也日漸熱烈。而我個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真正促成這件事兒的主要功勞都並不在2020年,而是在更早的2019年。
回看2019年中國內地城市的年度經濟總量成績,共有多達7座城市GDP超過了9000億元的重要門檻,距離萬億GDP僅剩下最後的一步。它們分別是:泉州、南通、濟南、合肥、西安、東莞、福州。其中,數值最高的距離萬億GDP僅幾十億的差距,數值最低的距離萬億GDP也不過是六百億左右的距離。
如果說沒有發生2020年的新冠疫情,那麼以上七座城市在今年邁入萬億GDP,幾乎是沒有什麼懸念的。由此,中國內地萬億GDP城市也將從2019年的萬億GDP城市數量,也將從2019年的17座,直接增加至24座,這樣的增幅無疑是驚人的。
但由於2020年的突發情況,打亂了太多人們原本的計劃。所以我們在查閱2020年前三季度以上七市的GDP完成數量時,發現有個別城市的經濟增長情況並不太樂觀,所以是有可能無法在2020年完成進入GDP萬億城市陣營這一目標的。
但是我認為,上述七市無論能否在2020年全部邁進萬億GDP城市的陣營,並不是一件多麼值得大家深入關注的事情。因為即使2020年因意外未能進入,2021年也必然能夠進入。以上七市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已經與邁入萬億GDP的城市成員並不本質性的差別。
而由此引出的一個最值得大家思考的話題是:當以上七市幾乎必然全面邁入萬億GDP城市的2021年之後,中國的區域經濟(頭部城市)生態的下一個五到十年,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21世紀的第3個十年上半場(2020年~2025年),在中國的區域經濟頭部城市生態領域,是萬億GDP城市數量從上個十年創造的17座,全面朝著30座門檻邁進的重要階段。
為什麼我們將「30」這個數字作為未來十年中國頭部城市生態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呢?此前我們也在多篇推送中提到過一點,我們習慣將中國城市的前三十強稱之為「頭部城市」,並認為它們的發展表現將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中國未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上限情況。
一方面,中國地級以上行政區的總數量是三百多個,所以最頭部約10%的城市正好卡在三十強的這個位置。另一方面,是中國內地的省級行政區總數量也是三十個出頭,這與頭部城市最終選定為三十的數量也遙相呼應。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看此前我們相關推文中的一份資料,關於2020年前三季度和2019年全年中國GDP50強城市的具體情況——
我們回看2019年中國三十強城市的GDP數值,除了十分鮮艷的年度GDP數值在9000~10000億元之間的七座城市之外。大家是否留意到,在以上七座城市之後,也就是當年度全國排名第25~30位城市的相關表現呢?
第25位煙台年度GDP為7653.45億元,第26位常州年度GDP為7400.86億元,第27位徐州年度GDP為7151.35億元,第28位大連年度GDP為7001.7億元,第29位唐山年度GDP為6890億元,第30位溫州年度GDP為6606.11億元。
對比同年度全國第24位西安市9321.19億元,差距最小的煙台市差值為1667.74億元,差距最大的溫州市差值為2715.08億元。再通俗一些說,直接反映在數值本身之上,2019年中國城市GDP排名中,8000~9000億元這一區間是斷檔的。
而這一檔,又偏偏是衝刺萬億GDP陣營最重要的預備成員。理論上,能夠在當下階段處於這一經濟體量區間的城市,大機率上都是在未來三年(由於我們對比的是2019年數據,所以2020年為第一年)內有望實現萬億GDP門檻跨越的。
而由於8000億元+GDP城市的空缺,意味著這一波七座城市成功闖關後,再次新增萬億GDP城市大機率上要到2023年之後。屆時,煙台、常州、徐州三城,將迎來各自城市發展歷程的高光時刻。
而再之後的大連、唐山、溫州等三市,在沒有其他意外情況的前提下,差不多要到2025年前後,才能迎來各自GDP體量衝刺萬億門檻的時間點。
一個宏觀大背景是,2018年中國GDP總量為919281億元,2019年中國GDP總量為990865億元,實際增速為6.1%,名義增速約為7.8%。當然,過去的幾年間,中國的GDP增速一直都是在平穩回落的,未來十年大方向上也不會例外。
以大見小,所以關於以上各城未來幾年的GDP名義及實際增速,我們在做推算時更適合持中性略偏下的態度進行估算,這樣所得出的結果在實現機率上才會更高一些。
看到這兒,可能有朋友會說,按照上述我們的討論,差不多時間推進到2025年前後,中國的頭部三十強城市,就有很大可能全部邁入萬億GDP門檻了。那再往後呢?
如果我們將「萬億GDP」作為一個靜止的目標,那麼當時間被無限拉長之後,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目標自然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它背後所能代表的價值也就越來越低。
那麼大概從什麼時候,「萬億GDP」開始成為中國區域經濟和城市生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門檻呢?又包括,在哪些具體時間上,出現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呢?
2006年,中國內地誕生了第一座萬億GDP城市,毫無疑問自然就是上海。那一年北京GDP剛剛超過8000億元,廣州和深圳更是分別處於6000億元+和5000億元+的位置。
接下來兩個重要時間點則是2008年和2010年。北京和廣州深圳三城,分別在上述兩個時間點先後邁入萬億GDP門檻。特別是十年前的2010年,我認為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史上有坐標意義的高光時刻。
這之後,上海和北京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超過了2萬億。上海和北京在區域經濟領域完全超然於全國其他所有城市的地位被進一步加深與鞏固。
而到了2015年,這一年又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因為伴隨著杭州市GDP首次超過了萬億門檻,內地萬億GDP城市數量首次達到了十座之多。而「萬億GDP」成為考驗中國頭部城市的新門檻,也差不多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而從2015年到2020年,萬億GDP城市從10座發展到即將超過20座,再到2025年有望進一步實現達到30座。它的門檻價值,差不多也就在2025年前後將走向衰減。
綜合目前各維度的資料來看,下一個十年,中國五十強城市名單,特別是三十強城市名單,出現GDP負增長的幾率仍舊是很小的。這也給予了榜單上所有城市最後一個時間段,用以衝刺萬億GDP的宏微觀環境。
但是再下一個十年,我想誰都無法保證在全國五十強這樣一個如此龐大的目標範圍中,不會出現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GDP數值不增反降的個體。當然,我也並不認為這是非良性的,任何事物在度過了群體快速發展期邁入整體穩定期後,內部的個體分化情況是必然會發生的,區域經濟領域也不例外。
就好比那個時候的你我,差不多都已經陸續進入了各自人生的中年,甚至中老年一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WKyN3YBdHeNs4ox-gX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