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十二時辰(上)

2019-07-26     好食記

6月27日-30日,好食記和姐弟倆一起去往潮汕,為女神們尋找更多美味。

這也是好食記的第二次潮汕之旅。

這一路,請跟隨我,從日出到日落,品讀這座城,十二時辰里的人間煙火。

卯時

(5-7點)

地處沿海城市的潮汕,日出比鄭州要早一些。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伴隨海風而來,海面上的漁船來來往往,這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潮汕是潮州、汕頭、揭陽這三個地區的總稱。這裡歷史悠久,並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關於潮汕十二個時辰的故事,就從汕頭的這碗白粥說起吧。

汕頭的白粥和別地方的白粥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用砂鍋熬制而成的濃香型大米粥,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它的規模和形式,以及它驚艷的名字「百鳳朝陽」。

這「陽」指的就是白粥。

潮汕山多,離海近,人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耕田極少,這裡有句老話叫:耕田如繡花,形容秧苗在稀少的田裡插的筆直。

古時候大米產量低下,吃白米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於是人們便把大米熬成白粥作為主食。直到現在,白粥在潮汕人心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至少要喝一頓白粥。

潮汕人愛喝粥也擅長煮粥,除了白粥,其他粥的種類也很豐富。清代黃雲鵠編寫了一本《粥譜》,裡面記錄了247種粥方,光是潮汕地區的粥就多達200種。

這「鳳」指的是小菜。用「百鳳」來形容這壯觀的場面是最恰當不過了,因為這張大圓桌上擺著的小菜真有百種之多,海鮮、鹹菜、豆子、蔬菜……五顏六色,酸甜苦辣,滿足了視覺和味覺的所有需求,場面非常壯觀。

盛一小碗粥,感受它的軟綿柔滑,再佐以小菜,是早餐最極致的享受。

辰時

(7-9點)

在歷史的潮流中,中原人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在此地就種下了中原文明的種子,直至現在,潮汕也還能看到中原文明的影子,其中就包括祭祀文化。每到初一十五,逢年過節,潮汕人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女人們就負責在家製作「粿品」。

「粿品」是用各種菜作為原料做成小吃,食材不同,粿品也不同。粿在潮汕方言中是解饞小吃的總稱。這個時辰想要解饞,最好的去處就是百年老店「老潮興」。



潮汕的老店非常多,路邊看似不起眼的小店面,也有可能已經存活半個世紀了,並且一直都是老人在堅守。從汕頭開埠以來,這裡就重商,人們以做生意為榮,但他們的生意卻做得非常佛系,並不十分在意生意的好壞。

我心存疑慮,問了一個潮汕的老饕朋友,他告訴我,這裡的人非常容易滿足,很多小店前面是做生意的檔口,後面就是住所,不管大小,只要能住下一家人就可以。等孩子長大出去漂泊,老兩口就守著小店,有飯吃,有茶喝就滿足了。

所以像「老潮興」這樣能延續100年的店,在這裡一點也不奇怪。

既然是做粿人家,這裡的粿品種類和質量自然都是拔尖的。小店的左側櫥窗里,擺著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各種粿品,讓人隔著櫥窗都垂涎欲滴。

我們幾個人剛坐定,粿品便一道道開始上桌,紅桃粿、鼠殼粿、香芋粿、蘿蔔粿……等幾十道粿品看著讓人眼花繚亂。

這一頓飯下來,我們大家突然有了一種文字匱乏的蒼白感,除了「好吃」,仿佛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詞。

巳時

(9-11點)

在潮汕有這樣一句話:是「米」不是米,鹽鴻薄殼米。

薄殼是海里的一種貝類動物,體型小小的,吃起來就像嗑瓜子一樣,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可愛的稱謂:海瓜子。從海里來的瓜子,聽著就很鮮美。

為了把薄殼做成豐富多樣的菜肴,就要把又多又小的薄殼去殼,所以,「打薄殼米」這種技術活就成了廣東的非遺技藝,尤以鹽鴻最為出名。

把新鮮薄殼倒鍋里開始煮,鍋里如果是清水,頭三道煮的薄殼是不要的,因為味道不是最佳。然後阿公拿著手裡的工具在鍋里開始攪動,或快或慢,全憑手上一股巧勁兒慢慢在鍋底試探。

姐弟倆土豆粉創始人宋寶民

突然,時機成熟,阿公開始加速攪動,薄殼就在此時慢慢分離,殼子飄了起來,把它倒掉,肉接著也可以撈出來了。剛出鍋熱騰騰的薄殼特別誘人,不過這時千萬要忍住,不要貪嘴上去抓,小心翼翼的放在嘴裡,你就能發現這是鮮的最高標準。

煎、炸、煮、烙、燉……好幾種烹飪方法把這小小的薄殼做了一個遍,這一桌子的鮮美,著實叫人回味。

午時

(11-13點)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潮汕美食不少,其中就包括這場潮汕滷水全鵝宴。

在潮汕做全鵝宴,被打卡次數最多的應該就是這家位於澄海的日日香飯店。剛到店門口就看見幾十隻色澤油亮、肥碩飽滿的大鵝掛成一排,整整齊齊的,場面甚是壯觀。

鵝肝、鵝腸、鵝珍、鵝頭、鵝掌、鵝翅、鵝脖、鵝血、鵝肉……一道道精緻的菜肴色澤明亮,噴香撲鼻,伴隨著眾人手機相機的咔咔聲,全鵝宴開始了。

入口即化的鵝肝、質地細膩的鵝肉、口味濃郁的鵝脖……一隻大鵝的每一分精華都在這桌全鵝宴上彰顯的淋漓盡致,每一塊鵝肉都帶著濃郁的「潮汕風味」,打動著食客的味蕾。同桌的夥伴感嘆道:「這真算是我們吃過的最好吃的鵝肉了。」

不過,在潮汕,可不要輕易用「最」字來評價食物的好壞。潮汕的美食多,百人百味在潮汕體現的淋漓盡致。因為這裡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店說不定開了幾十年了,附近的人從小就吃這個味道,早就已經深入骨髓,所以在這裡你無法判斷哪家最好哪家不好。

就比如這滷鵝,本幫的菜市場就有很多賣滷鵝的,有人愛吃偏鹹的,有人愛吃醬味重的,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只要你喜歡吃的味道,在這裡一定能找到。

未時

(13-15點)

潮汕不僅有豐富的本幫文化,也少不了中原文化的體現。眾多的文化傳播者中,唐代文學家韓愈是影響後人最為久遠的一位。潮汕的韓文公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韓愈的祠廟。

公元819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以戴罪之身,在這裡生活了八個多月,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這短短的八個月時間,卻培養了潮汕人的飲茶文化。潮汕有句話叫:白米吃得起,黑米喝不起。這個黑米指的就是茶。在潮汕真有這樣的打開方式,隨便進一家店,你都可以去找店主要杯茶喝,店主非常熱情,細心的為你沏上一杯茶,品味潮汕的溫度。

這個城市永遠有一杯茶的溫度。無論是高大上的領導辦公桌,還是偏遠的漁民船上,都有一套充滿茶香的茶具。為生活忙活一會兒,再停下來,泡一壺茶,把時間留給自己。


申時

(15-17點)

潮汕靠海,漁民和大海支撐了潮汕文化的承續,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得這裡海鮮魚蝦遍地。因此魚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如同中原人民的米麵,魚在潮汕人心目中,就是這樣的地位,「以魚當飯」在也是當地的一種風潮。

漁民們將剛捕撈上來的魚清洗乾淨之後用鹽水浸泡,在放入大鍋里,用高濃度的鹽水煮熟之後再晾曬成魚乾,這樣有利於魚的保存,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魚的鮮美。吃的時候只需煮熟即可,方便快捷。

漁民出海打漁時以魚乾為主食,久而久之,這些魚乾也有了另一個名字「魚飯」。

魚飯跟米飯並沒有什麼的關係,只是一種魚製作方法的別稱。外出打漁,這是最好的能量補給,吃的時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再把它煎熱或者蒸熟,在蘸上潮州特色的醬料,談不上精緻,但也可謂佳肴。

入夜後的潮汕,更有別樣風味,快跟著我去看看吧……


文 | 李聰 編 | 李聰

圖 | 李聰、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1036期匠心內容

本公眾號發布內容均屬原創,版權屬於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NNeMWwB8g2yegNDh6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