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一路向北。
那裡有石碾,麥垛,曬穀場。
有戲台、茶樓、小池塘。
幾百年的老院子,屋檐下窗欞邊,木雕的花朵繁複如錦。
青石條的老街上,琳琅滿目的棗糕、石子饃、雞蛋灌油條、蘸水面、酸辣粉兒……煙火氣和香氣勾住了你的眼。
不過三四十分鐘的距離,你卻像回到了夢裡家園。
04
沿著老街往裡走,後面是琳琅滿目的特色美食。
蘸水面、石子饃、蓼花糖,酸辣粉;雞蛋灌油條、肉夾饃、棗糕、菊花醬……數都數不過來的各色剛出鍋的小吃,熱騰騰香噴噴,鮮亮誘人,活色生香。
街上還有酸奶鋪子呢。43度恆溫發酵,手工製作,每日限量供應,吃起來冰爽滑潤。
不光是好吃的。在這條街上,你可以聽聽戲。千秋台上鑼鼓一響,忠義奸佞悲歡離合就開始上演。
你可以去文昌閣旁的書店裡看看書。
也可以去前面的關公祠里上柱香。即使時代更迭,到了網際網路無所不能的現在,忠義仍是不變的美德。渺小如你我,面對無常,心存敬畏終歸沒錯。
走累了,你還可以上茶樓喝杯茶。多少年前,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捧土會盟,都是在你腳下的這片三棵樹廣場。
坐在窗邊,看白雲蒼狗,風流雲散。只有屋檐下的馬燈,在風裡輕輕搖曳。
05
這一條街走下來,就到了吃午飯的時候。
陪同我們的項目負責人說,咱們去院子裡吃飯吧。
在同盟古鎮袁家村,特色的中原老院子有十多座。
比如秦家大院、馬氏莊園、李氏老宅、北朱村院子、康百萬四合院、民國老院子、北宋官窯等等。
都是北方常見的磚木結構,有精美繁複的花紋木雕。如雲似錦,那是層層疊疊的故事和光陰的模樣。
「它們或100%復原,或1:1複製,才有了同盟古鎮袁家村厚重但又不沉重的文化底蘊。」
我們吃飯的這家院子,是個普通的農家院。
推開油漆剝落的木門,吱呀一聲,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潑辣辣的凌霄。已經過中秋了,這綠蓬蓬的凌霄依然紅花朵朵,開得不管不顧。
院子裡一棵大槐樹,槐蔭下一個茅草亭。
亭子裡有兩張破舊的八仙桌,帶提把兒的老茶壺泡出來的茉莉花茶,還是滾燙的。
中午的午飯,是典型的農家飯。
紅燒鯉魚、辣子雞丁、酸辣小酥肉、素炒豆腐皮、手工撈麵……都是常見的家常飯菜,可是盤子真大,味道也紮實。
尤其是那個酸湯小酥肉,酥肉比湯都多,吃得不亦樂乎的小夥伴們打趣:「主人真是太實在了!」
而為我們做飯的主人,就是這附近的村民。
他們用的是真材實料,有的是樸實的手藝,這誠信經營體系保障下的原汁原味,讓城裡人覺得很棒。
在袁家村,人是最好的風景,也是最美的煙火氣兒。
他們不像其他景區里做生意的小商販,而是把家都安在了這裡。「家在哪兒,心就在哪兒。他心裡安生,不浮躁,做出來的東西,自然會讓人覺得舒服。」
這樣的院子,讓我想起建築大師梁思成的故事。
有一年梁思成遠赴美國拜訪建築大師賴特。賴特說:回去吧,最好的建築理論在中國。
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中國的院子。
中國的建築就像中國人的性格,它沒有歐洲哥特、拜占庭式的尖頂的銳利。它是緩和而包容的。
中國人的空間,講究天、地與四方的和諧。上有天,下有地,將無限的宇宙容納於庭院中,這才是中國人的倫理精神。
就像我們現在,在同盟古鎮袁家村的院子裡喝茶。秋天的太陽是暖的,茅檐下穿堂而過的風是爽利的。
燥熱褪去,心定神安。我想:有童年的田園,有舒服的老院兒,有家常的飯菜。這樣的地方,帶父母和孩子來住上幾天,也挺好的。
私藏美食小清單
長按圖右橘色小太陽
一鍵提取67位達人私藏美食小清單
文 | 素素 編 | 李聰
圖 | 劉小胖、蔣明、Tina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1086期匠心內容
本公眾號發布內容均屬原創,版權屬於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歡迎轉發朋友圈,歡迎提供美食線索。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