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為何一加一,沒有起到大於二的效果?

2020-02-03     影視凌凌漆

在電影《囧媽》中,我們看到了導演徐崢的努力,一方面繼續沿用囧系列的經典IP,在泰國,香港之後,這次把地點選在了寒冷的俄羅斯,意圖製造出又一個驚喜與傳奇。

一方面圍繞母親這個人物形象,從母子關係的角度,結合中年危機,婚姻危機等,在喜劇的外殼下,引發人們對於親情的思考,尤其是在春節這個時間點,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然後,為何看完电影後,覺得這個1+1,沒有起到大於2的效果呢?

結合觀影內容,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詳細分析下:

第一,前後兩個部分的銜接。

從到達俄羅斯開始,電影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母子在火車上的相處時光,後一部分是母子在俄羅斯的時間。

可以說,在前半部分,電影的很多喜劇效果,呈現的比較好,尤其是母親喂兒子吃飯,吃水果,介紹很多養生知識等,令人捧腹大笑,沉浸其中。

此外,賈冰飾演的列車員,也承擔了前半部分的很多笑點,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但是,到了後半部分之後,喜劇效果微乎其微,很多情節轉折的也比較突然,比如在雪地上遇到大熊,它的突然出現,母親救兒子等。

這些情節相比之前的兩部囧系列,顯得不是很通順自然。仿佛在這裡,是主題先行,人和事跟隨著主題在走,而不是人和事跟隨著故事情節在走,也讓故事的前後略顯脫節。

如果能夠安排一些更為自然,順暢的情節,電影的過渡效果會更流暢,清晰。


第二,媽媽這個角色的前後變化。

電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場景,一個是母親在紅星大劇院的精彩演唱,那悠揚的歌聲,出眾的氣質,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

另一個就是母親在家裡摘下假髮,自己梳頭的場景,那一刻,母親的形象,同樣令人動容,直抵心間。

可以說,這兩個場景中的母親,是那樣的自然,大方,優雅,她仿佛是一個藝術家,是一個鎮定自若,氣定神閒的老太太。


那麼,再聯想到之前在火車上的那個母親,一度令人懷疑,她們是同一個人。

可以說,母親的形象,在前後兩個部分沒有實現完全的統一。很難想像,一個有著如此優雅的氣質,經歷如此豐富人生的母親,會那樣地教育孩子,關心孩子,很難融為一體。

這樣優雅的母親,應該是平靜的,冷靜的,善解人意的,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甚至不會用那樣直接的方式,可以說,在這個地方,這個角色的轉換,顯得有些脫節,沒有實現前後的完美統一。

如果能夠更好地展現母親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這樣的視聽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三,試圖突破限制,卻在突破時受到了限制。

可以看出,在電影《囧媽》中,徐崢想在囧系列第三部中,實現一個突破,那就是不再是單純的搞笑,幽默,想從中傳遞出一些富有社會意義的啟發,留給人們一些思考和啟迪。

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細節上的疏漏,從而沒有起到預先的效果。

囧作為一個網絡用詞,它最初出現時候,表達的就是網友們心中的無奈、尷尬、困窘等,既是一種對於現狀的無奈解嘲,又是一種對於無奈的自我消解,有著雙重含義。


如果說《泰囧》《港囧》都可以用這個來表達的話,那麼,到了《囧媽》的時候,這個含義就顯得多少有點尷尬,如果換成《俄囧》,再加點其他的地域特色,類似於在泰國和香港那樣,估計會有和前兩部一樣的喜劇效果。

但是,導演試圖在第三部電影里,實現一個突破,那就是不再選用地名作為重點表現對象,而選擇了母親這個一個角色,一方面它比前面兩部,從內容上實現了一個提升,一方面它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鳴。

尤其是在春節這麼一個團圓的時節,會讓大家在笑後想一想,肯定很多家庭也是和母親一起看這個電影,更能增加很多母子溝通的機會,引發大家的共鳴。

尤其是那句經典台詞,給媽媽一個擁抱,相信一定觸動了不少人的內心。

如果能在一些細節上,尤其是關鍵的過渡環節和情節轉折上,加入更多的可能,相信這部電影會更加好看,更有味道。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KBFCnAB3uTiws8KzE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