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難得高分?語文140分學長,手把手教你寫高考作文

2020-06-28   理想眾望

原標題:作文難得高分?語文140分學長,手把手教你寫高考作文

下邊的文字來自當年高考語文140分的學長。慣常印象里,語文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學好的,更多需要積累。這話沒錯,但畢竟高考語文是一門考試,只要是考試就有其方法技巧在。本文是作者吃透了語文考試之後做出的有關作文的思考總結。很實用。

1

我們來看內容

//

2

一篇文章的靈魂就在於其中心思想

//

3

審題與立意

//

高考作文千千萬,能成為最優質那一檔的一定是佼佼者。在包學習app中上新了不少關於作文素材、作文考前突擊等相關教輔書,不用花大段的時間聽老師傳授,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現乾貨。在作文這一專項上還有困難的同學,趕快去包學習get起來高分要點吧。

4

謀篇布局

//

5

議論、素材、文筆

//

6

結尾

//

7

總結

//

範文兩篇

閱讀經典,成就「今典」

文 | 白龍

閱讀是永恆的,載體卻不斷更新。第二十三個「世界閱讀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電子書閱讀器,努力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從中國的簡帛、埃及的莎草紙、歐洲的羊皮紙到今天的電子墨水屏,人類的閱讀載體不斷演進,不變的卻是人們對閱讀的熱愛,對精神世界的守望。

經典作品的魅力,並沒有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而消散,相反,閱讀方式和載體的豐富,讓人們可以更輕鬆地接觸經典。近兩年,中國網際網路界最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就是風起雲湧的「知識付費」。通過繳納一定的費用,用戶可以收聽收看包括經典作品在內的各種知識講座,甚至可以讓專家為自己答疑解惑。諸如《傲慢與偏見》《堂吉訶德》《巴黎聖母院》這些被認為「高冷」的文學經典,通過這一方式收穫了大批聽眾。而一位作家主講的關於《紅樓夢》的節目,更是創下2.2億人次的播放量。移動互聯時代的經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釋放出延綿不絕的魅力。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開拓出一個巨大的文化和閱讀空間。對中國來說,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夠興起,一個重要的社會基礎就在於,經過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高等教育改革,當代中國社會已經積累了規模龐大的「知識大眾」和「文化大眾」群體,他們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文化水平,有著較強的精神訴求。這個數量以千萬級計算、以45歲以下年輕人為主體的人群,和知識爆炸的移動互聯時代正面遭遇,產生了核爆級的知識需求,構成了學習型社會的主力軍。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為他們提供包括經典作品在內的優質知識資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剛需。

有了大眾的參與,閱讀將不僅僅是一項個體的、靜穆的思想活動,還將是一項動態的文化生產。一部作品從誕生到成為經典,就是「經典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因為有了無數讀者的參與和揀選,成為一項大眾文化事業,體現出專屬於自己民族和時代的精神氣質,構成了經典的譜系。其實,已經進入經典譜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通常也和大眾有著親密的關係。簡·奧斯汀的作品在成為經典之前和之後,都是很多英國家庭晚飯後的談資;美國西進運動中的拓荒人,結束一天的伐木後也會讀上一幕莎士比亞;對於不少有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來說,聽老人搖著蒲扇講《三國演義》的情景,又填滿了多少個夏日黃昏?正是在大眾的口耳相傳之中,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延綿不絕的經典作品。

因此,我們閱讀經典作品,也要以優質的創作、精純的閱讀、大眾的文化參與,成就今天的經典。前幾天,美國《紐約客》雜誌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稱他在中國的文化價值,大約相當於《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戰》。這一評價,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為大眾文化「今典」的價值。當然,「經典化」的過程難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風靡一時的流行讀物都成了泥沙。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學、知識群體以及負有文化責任的媒體做出引導,讓年輕人在更廣闊的世界裡,以更高質量的閱讀,形成自己的精神視野。

書林新葉催陳葉。移動互聯時代,知識正以裂變般的速度更新,人們期待更多經典作品。今天,我們閱讀前人經典,更要成就當代「今典」。技術發展賦予我們時代的讀與寫更大的開放性,需要我們好好把握,善加運用,讓久遠的經典面目可親,讓優秀的當代作品脫穎而出。

青春,因理想更豐盈

文 | 楊昊

「祖國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新時代對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談到理想,有人會想起兒時「當一個科學家」的稚嫩童言,有人會覺得虛無縹緲甚至「矯情」,也有人會感慨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上野心」。當「回報率」「收益」成為人們口中的高頻詞,理想內涵之一種,或許可以概括為超越功利,找到個人追求和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契合點。

每一代青年都有著自己的際遇。95後已成為大學校園裡的主力軍,自小在優渥的物質條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開放的價值理念里成長,讓他們更加自信,也更樂於把個人理想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當有人還在批判他們「自我」時,他們已不經意間走出了「小我」,對知識的渴求、對原則的堅守和對理性的敬畏使他們不再安於所謂的「小日子」,開始展現出觀照世間的「大情懷」。海外留學生不斷回國,年輕的大國工匠淬火成鋼 ,一大批青年清醒著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強烈的現實主義情懷,正在成為他們的又一個標識。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貫通古今,煥發出濃濃的家國情懷,正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從回湘做村官的耶魯畢業生秦玥飛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批最年輕潛航員唐嘉陵,從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鐵甲精兵王銳到為國爭光的桌球大滿貫選手丁寧,他們身上都充滿著創造力和正能量,他們自信地改變世界,最終在這個偉大的進程中,實現了自我。

當你嫌理想過於高蹈,難以化為前行動力的時候,不妨從上述的先行者身上學習,借鑑這些具有大境界的年輕人的成長策略。與其抱怨理想太遠而焦慮迷茫,不妨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從一個個「小目標」努力,用實打實的本領讓自己飛起來,一路「通關升級」,就會離自己期待的樣子越來越近。與此同時,更要有把理想付諸實踐的行動力,相信個人奮鬥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從改變自己開始推動社會的改變。正如魯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樣:「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新時代為年輕人人生出彩搭建了廣闊的舞台,賦予年輕人無限的機遇、更多的可能和足夠的寬容,能夠妥帖安放更多人的理想。正如先驅李大釗當年那振奮人心的號召:「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後,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以理想繪就底色,青春才真正飽滿豐盈。新時代呼喚更多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人,在「干」字當頭的社會氛圍中,源源不斷地注入青春動能。

備註:前半部分來自百度貼吧,作者守護風鈴。後半部分範文來自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