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蘇南腹地的這個小鎮,為何會成為河南方言的孤島

2019-06-25     懶人故事

在蘇州市吳江區臨近東太湖的地方,有個叫菀坪(wǎn píng)的小鎮,它的總面積只有33平方公里不到,常住人口約15000人左右,她雖然地處蘇南吳越腹地,但是卻和周邊的江南小鎮不一樣,在這邊居民間流行的不是輕清柔美的吳儂軟語,而是陰陽頓挫,鏗鏘有力的河南話,整個菀坪也就成了吳語方言區的孤島。

吳江古鎮黎里

河南話在菀坪如此盛行,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也就是和歷史上的多次人口遷移有關。菀坪地區由於地處太湖邊,歷史上這裡一直是湖灘,灘涂上蘆葦叢生,十分荒涼,洪水時期經常被太湖水淹沒。自然條件造成這裡這裡人口歷來就比較稀少。

菀坪

菀坪的第一次人口大規模遷入發生在明末時期天啟和崇禎年間,由於朝廷腐敗,天災不斷,人民無法生活,鋌而走險, 爆發了以高迎祥、李自成、 張獻忠等為代表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運動。崇禎年間,大股起義軍多次轉戰河南地區,頻繁的戰亂使廣大當地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其中一批就來到了太湖邊。然而大批難民的遷入對原住民造成了影響,兩大族群之間爆發矛盾,他們最初的生活非常艱難。

後來他們發現,在東太湖邊的菀坪地區,這裡地勢低洼,湖水時常倒灌,本地居民看不上。這個地方雖然荒涼,但由於水草資源豐富,遠離戰亂區,也是一片難得的凈土,所以許多人就定居下來,開荒種地、結網打漁,周邊地區的一些流民也陸續聚集起來,成了菀坪的第一批墾荒者,繁衍生息。

菀坪的第二次人口大規模遷入發生在清末時期。清末道光、咸豐、同治年間,規模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至1853年3月攻克南京並在此定都後,江南江北地區成為主要戰場。太平軍與清軍在此反覆拉鋸,互為攻守,多年的戰亂造成當地居民生靈塗炭,人口驟減。太平天國平定後的光緒年間,來自河南等北方地區的居民再次陸續遷入此地定居,人口數量也慢慢得到恢復。

菀坪的第三次人口遷入發生在解放初期,1949年下半年,蘇南地區遭遇了一次特大颱風,造成太湖水位猛漲,並由此引發了特大洪災,菀坪由於地勢較低,災情最為嚴重。本來這裡人口就相對稀少,水患時發,所以人民生活困苦,多有外遷。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開始動員周邊群眾入遷,興修水利、開荒種地,菀坪流入了大量外來人口。

建國初期,各地興修水利

遷入的河南人許多都來自同一地區,甚至是同一大族,流落在外使得他們之間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多年以來都沒有收到周邊地區的干擾,很好的保持了自己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在菀坪,河南風俗隨處可見,如祭祖、舞獅、續家譜、按字排輩等都保留了下來。

1991年的菀坪

語言方面,小鎮約三分之一的人只講河南話,三分之二的人既會河南話又聽得懂吳江話,但基本上不用吳江話,日常交流多用河南話。其他地如蘇北、雲貴等地區遷入的人由於比較少,沒有形成族群,也就逐漸被河南話同化。因此,地處蘇南腹地的菀坪就成為了河南話孤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BHc6mwBJleJMoPMMJ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