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銅而興的銅陵市銅山鎮,卻是一塊孤懸於外的飛地

2019-08-24     懶人故事

翻看安徽省銅陵市的地圖會發現在周邊的安慶和池州市境內都有一塊飛地,安慶市內的這塊飛地位於懷寧縣境內,距離安慶市區非常近,只有十幾公里,一般稱這個地方叫安銅辦。池州市內的飛地位於貴池區,距離銅陵市區約85公里,這個地方叫銅山鎮。

今天要講的就這銅山鎮。這兩個地方為什麼會成為飛地,這就要從銅陵的城市得名開始。銅陵帶銅字,肯定和銅有極大關係,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銅陵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銅陵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整個城市也是「因銅得名、以銅而興」。

50年代蘇聯專家在銅陵礦區

銅陵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銅礦開採的歷史非常悠久,前後綿延已達3500餘年,早在商周時期就已成型,想必那時冶煉的眾多青銅器具所用到的銅有一大部分出自於此。漢唐時期,銅陵的銅礦開採和冶煉達到鼎盛,大小銅礦遍布境內,來自全國各地的礦工、技師蜂擁至此。歷朝歷代均在此設立了煉銅的官辦機構。銅陵的城市格局也因此奠定,銅文化也融入並根植於當地。

1958年9月,撤銷銅陵縣建制,設立了銅陵市。1964年7月,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使得銅陵成為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在計劃經濟時代,這種模式就如同全國其他許多地方一樣,既是礦區、林區,又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而安慶和池州市境內的這兩塊飛地正是於此有關。銅山鎮臨近銅陵,也處於長江銅鐵成礦帶上,因此銅礦資源很豐富。1959年,銅陵有色銅山礦負責這裡的銅礦開採工作,銅陵派遣了一批管理人員、技術專家和礦工,並駐紮在此。由於開採量的不斷提高,周邊幾個村子的勞動力也都加入到礦工隊伍。

這種情況下,銅山鎮的這幾個村不再是普通的農業生產隊,轉而變成了以礦帶隊的模式,群眾基本生活都與礦區息息相關。改革開放後,這種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於是在1979年,安徽省將礦區周邊的顯化、楊村、南泉三個村劃歸銅陵市管理。

銅山鎮南泉古村

拿到飛地後的當年,銅陵市將這三個村連同礦區一起設立了銅山區。1988年銅山區撤銷,將原銅山區全境劃歸銅陵市郊區管轄,成立銅山辦事處和安銅辦事處,1999年1月又撤銅山辦事處成立銅山鎮人民政府。銅山鎮雖然是鄉鎮建制,其實很小只有三個行政村,面積約34.4平方千米,還沒有一些地方的一個村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I8_Xm4BMH2_cNUgOB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