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五世的陸地戰艦——一戰英國馬克Ⅰ型坦克發展簡史

2020-05-21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原標題:喬治五世的陸地戰艦——一戰英國馬克Ⅰ型坦克發展簡史

一戰形勢圖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但沒有人認為戰爭會拖延很長時間,交戰雙方普遍都很樂觀,認為戰爭很快就會在短時間內、甚至是在聖誕節之前結束。

他們的樂觀並非毫無道理:按照以往的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經驗來看,只要計劃周密執行順利,在關鍵的戰線上擁有配置壓倒性優勢的軍隊,就能很快戰勝對手;

而且在開戰前,歐洲正在進行軍備競賽,龐大的軍費開支給各國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一旦開戰,沒有任何國家的財政能夠長久堅持,如果不能在短期內贏得勝利,就只能在短時間內破產,國家一破產,戰爭自然也就結束了。

只有少數人相信一戰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第一次馬恩河會戰中,法軍徵用大批民用汽車運送兵員

可戰爭形勢的發展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由於西線協約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作為盟友的奧匈帝國軍隊卻未能在東線打開局面,義大利則玩起了中立,致使德軍速戰速決的施里芬計劃宣告破產。西線交戰雙方開始修築由戰壕、機槍和鐵絲網構築的防禦陣地展開對峙,轉入陣地戰。

此後,為了打破儘快打破陣地戰局面,交戰雙方在西線展開了激烈戰鬥,傷亡數百萬人,甚至連毒氣彈都用上了,但戰局依然膠著,陷入了消耗戰的泥潭。

當時的西線戰場,彈坑、爛泥

這主要是由於西線戰場大多由鬆軟的平原構成,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炮彈犁過,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加上塹壕阻擋,無論是英國的奧斯汀裝甲車、蘭切斯特裝甲車、比利時的米涅瓦裝甲車、法國的雷諾裝甲車,還是德國的戴姆勒裝甲車,都沒有辦法開進戰場為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戰場運送。

而且裝甲車的防護力真的很弱。

這就導致交戰雙方的士兵在衝擊敵方陣地時行動緩慢,而且無遮無擋,更沒有伴隨的火力支援,經常直接暴露在對方輕重火力下,交戰雙方每前進一公里就得消耗幾千噸炮彈、付出上萬人傷亡的代價。

可即便如此,好不容易奪取的一公里也經常在敵方反擊中被奪回,一夜回到出發前。

一戰法軍使用履帶式拖拉機牽引火炮

為打破西線陣地戰僵局、脫離消耗戰的泥潭,研製一種既有防護力,能抵擋子彈、炮彈破片;又有機動力,能突破敵人的鐵絲網和壕溝,伴隨步兵衝鋒;更有火力,能消滅敵方陣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點、協助步兵進行防禦的新式移動武器便成為當下協約國最迫切的需要。

而此時的德國依然固執地認為重炮、步兵和騎兵才是戰場上的制勝要素。

英國是最早從事新式武器研究的國家之一。1914年10月,在英國遠征部隊中服役的斯文頓中校親眼目睹戰友被德國機槍火力無情收割的慘劇,希望製造一種能夠在西線戰場碾壓壕溝、鐵絲網,壓制、摧毀敵方火力,以此打破僵局的武器。

而他的建議就是製造一種架設有機槍、火炮和裝甲的重型履帶式拖拉機,因為當時的履帶式拖拉機技術在美國已經比較成熟,一戰交戰雙方的英軍、法軍甚至奧匈軍都採購了不少美製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用於牽引火炮和其他軍事裝備,甚至是火車。

而且當時美國雖保持中立,但與英法等國廣開貿易,英國可以從美國的履帶式拖拉機生產商處獲得物料和技術支持。

裝甲拖拉機

10月20日,斯文頓說服了國防部委員會秘書莫里斯·漢基,報告被提交到英國戰爭辦公室。斯文頓的想法可以說既超前又現實,如果能夠獲得通過,必將解決當下英國軍隊的燃眉之急。

但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的測試並不成功,導致英國陸軍高層反對這種武器,他們認為即便生產出來也會被德軍摧毀,與其浪費這個資金和資源去製造這種沒用的廢物,不如加大力度投入到機槍、火炮的生產上,以火力優勢來打開局面。

好在這個報告被時任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看到了,他認為此法可行,並將報告提交給了英國首相。最終在邱吉爾倡導下,英國於1915年2月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負責研製工作。

由於毫無前例可循,因此在研發過程中,實際上是多個項目齊頭並進。

1915年6月,裝甲拖拉機問世,並於6月30日在溫布利公園進行了測試,不過表現糟糕,裝甲拖拉機難以有效撕裂、穿越鐵絲網,而且就是在履帶式拖拉機底盤上焊了個鐵盒子,導致其外形高大,在戰場上很容易就成為地方集火的目標。

小遊民坦克

好在裝甲拖拉機的失敗沒有影響其他新式武器的研發,而且還提供了寶貴經驗。1915年7月29日,陸地戰艦委員會委託威廉·福斯特公司的威廉·特里頓利用美國拖拉機履帶製造一種能越野行駛與戰鬥的陸地戰車,由英國海軍航空兵威爾遜中尉幫助他去完成這項計劃。

9月22日,第一輛鋼鐵戰車在英國福斯特工廠下線。出於保密需要,被命名為「TANK」,也就是水櫃,直接音譯便是:坦克。

樣車在進行試驗後作了改進,被命名為「小威廉」,又稱「小遊民」,成為世界上第一輛坦克。

但「小遊民」一出生便已經落後,無法適應戰場環境。它基本上就是在履帶式拖拉機底盤上焊接了一個鐵殼子,沒有懸掛、乘坐舒適性差、通過能力差、可靠性差、行駛速度慢、轉向困難、沒有裝甲,頭頂世界上第一輛坦克的光環,卻完全沒有實用價值。

馬克Ⅰ型坦克

但「小遊民」完全開啟了英國坦克設計的大門。在陸地戰艦委員會的委託下,威爾遜上尉很快設計了第二輛,並於1916年1月製成,首次實車試驗時間在1月25日,當時被稱之為「大遊民」或「母親號」,並繼續沿用「TANK」這一迷惑性稱呼。

不過苦於戰線膠著,尚在試驗階段的「大遊民」就迅速獲得了軍方100輛的訂單,後又增加到150輛,並將其正式命名為:馬克Ⅰ型(MkⅠ)坦克。

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重28噸,車長9.75米、車寬4.12米、車高2.41米,正面裝甲12毫米,側面6毫米;動力系統為一台戴姆勒6缸13升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105馬力,油箱容量210升,巡航速度1-3公里/小時,最大速度5.9公里/小時,最大行程36公里;最大越壕寬3.45米,過垂直牆高1.35米。

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可以安裝火炮或者機槍,為方便運輸,炮座為可拆卸式設計,每個炮塔單獨重量為1778千克,在戰場上安裝或拆卸需要8小時;

「雄性」和「雌性」馬克Ⅰ型坦克

乘員8人,分別為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機槍手,其中裝填手和機槍手同時還兼職輪機員操作變速箱;因為當時沒有車載無線電通訊,所以戰時車內會額外備兩隻信鴿;

整車採用剛性懸掛、過頂式履帶設計,履帶長20米,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輔助轉向,理論上也可以輔助越野,增強坦克的越壕能力;配合菱形車身,在理論上來講,馬克Ⅰ型坦克可以跨越當時參戰國的所有壕溝,碾壓所有鐵絲網陣地。

有意思的是,由於對坦克定位不準確,因此馬克Ⅰ型坦克分為「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哈乞開斯6磅快炮,身管40倍徑,最大射程6858米,炮口初速554米/秒,水平射界90度,輔助武器為4挺8毫米哈乞開斯機槍;而「雌性」僅裝6挺7.7毫米維克斯機槍。

1916年4月,在尚未完成測試的馬克Ⅰ型坦克便在軍方催促下正式投入量產。

一戰英國裝甲車

不過光有坦克不行,還得有坦克兵,這個難不倒英國,人家有現成的:早在1915年,英國就專門組建了一支配備摩托車和裝甲車的「機槍部隊摩托化機槍分隊」,簡稱MMGS,本打算應用在西線戰場上,沒想到西線打成陣地戰,這支部隊沒了用武之地,尷尬地在英軍序列中存在著。

如今需要坦克兵,閒置的MMGS很快被挪為坦克兵使用,再加上從其他部隊徵募而來的人員,英國組建了歷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隊,而分隊指揮官約翰·布洛中校也成為歷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隊的指揮官。

到1916年5月,坦克部隊已經基本組建完成,被稱為「機槍部隊重裝分隊」,原計劃下轄ABCDEF總共6個連隊24支坦克小隊,每支小隊配備6輛坦克,外加每個連1輛備用坦克,總共是150輛坦克。

不過戰場形勢的發展已經來不及讓英軍裝備完150輛坦克再上場。到此時英國已經生產了60輛坦克,其中50輛交付C和D連,其餘10輛用作預備隊。

行進中的馬克Ⅰ型坦克

坦克的問世立即得到英軍前線指揮官黑格的重視。在他的堅持下,1916年9月15日,英軍在索姆河戰役的進攻中首次投入49輛馬克Ⅰ型坦克,不過有17輛因機械故障被留在後方做預備隊,只有32輛抵達攻擊出發線。

在攻擊中又有5輛陷入沼澤動彈不得,只能充作固定炮台,9輛因機械故障半路趴窩,實際真正參加戰鬥僅有18輛。

即便如此,18輛坦克依然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德軍在坦克的猛烈射擊下屍橫遍野、潰不成軍。這一天英國21個步兵師在坦克的協助下5個小時內就向前推進5公里;坦克自身也表現亮眼,有一輛坦克未放一槍就攻占一座村莊,另一輛奪取了一條塹壕,並俘虜300多名德軍士兵。

並且坦克在德軍軍中造成極大恐慌,德軍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鐵傢伙,將其稱之為魔鬼。而這場人類歷史上第一場有坦克參與的戰鬥也被稱為弗雷爾-科思萊特之戰。

掉進塹壕的坦克

不過坦克的亮眼表現依然不能掩蓋其先天缺陷:

坦克的可靠性差,經常出現各種機械故障趴窩;行駛速度慢,甚至還不如步兵跑得快;坦克發動機的熱量、噪音、尾氣和火藥氣體導致車內環境十分惡劣;為了防止吸入尾氣和火藥氣體,或者受到彈殼、火星的傷害,所有乘員都佩戴皮質頭盔、護目鏡和鎖鏈式面罩,必要時還得佩戴防毒面具,讓每一位乘員在戰鬥中都備受煎熬,甚至昏厥和休克,嚴重影響戰鬥力;

尤其「雄性」坦克的火炮手更遭罪,他只能半蹲著操作火炮,火炮俯仰全靠他的身體重量;

坦克的防護力也是問題,6-12毫米裝甲足夠防禦機槍和步槍,但密集的子彈會讓裝甲變形、崩壞產生破片對坦克成員造成殺傷,甚至還會被直接擊穿,更別說防禦炮彈了;而坦克的觀察窗、潛望鏡也非常脆弱,經常在戰鬥中被打爛,導致坦克成為睜眼瞎。

在當天的戰鬥中,就有10輛坦克被德軍摧毀。

此外,坦克數量太少,能夠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短期恐慌之後德軍迅速組織反擊,在當天的戰鬥中協約國最多突進只有6.5公里,仍然未能突破德軍防線。

馬克Ⅰ型坦克

可即便如此,在指揮官黑格看來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一場戰鬥下來,他已經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坦克萬能論」支持者。在他的提議下,英國國內不斷提高產能,英軍迅速擴編坦克部隊,到1917年春,英軍已經成功組建了4個坦克旅,主力坦克依然是馬克Ⅰ型坦克。

而「機槍部隊重裝分隊」也搖身一變成為「機槍部隊重裝分部」。

並且在黑格的建議下,馬克Ⅰ型的改進也在進行當中,並且很快就生產了馬克Ⅱ型和馬克Ⅲ型坦克作為教練車,不過產量較低,分別生產了25輛「雄性」和25輛「雌性」,總計100輛。

由於直接沿用馬克Ⅰ型的車體,因此總體技術參數與馬克Ⅰ型差別不大,不過防護力相比馬克Ⅰ型有所縮水。尤其馬克Ⅲ型縮水嚴重,並不適合上戰場。

與此同時,武器換裝工作也在同步進行當中,所有馬克Ⅰ、Ⅱ、Ⅲ型坦克的哈乞開斯/維克斯機槍全部換為7.7毫米的劉易斯輕機槍,之後生產的馬克型坦克也全部裝備統一的7.7毫米的劉易斯輕機槍。

馬克Ⅳ型坦克

另外馬克Ⅰ型的最新改進型:馬克Ⅳ型坦克也已經面世並投入量產。

相比馬克Ⅰ、Ⅱ、Ⅲ型,馬克Ⅳ型坦克擁有更厚的裝甲、更寬的履帶和更大的油箱,並且給坦克發動機配備了排氣管和降噪裝置,車內加裝了冷卻和排氣裝置;此外炮座尺寸更小,無需拆卸就可以進行鐵路運輸;另外還在車體頂部安裝橫樑導軌,每隔3、5、9個履帶板栓接鋼銷以增加坦克行駛性能。

馬克Ⅳ型坦克同樣分雌雄,武器裝備基本相同,不過「雄性」馬克Ⅳ型的兩門哈乞開斯6磅快速炮由40倍徑改為32倍徑,炮管更短初速更低;此外為了對付德軍坦克,部分「雌性」坦克也裝備1門哈乞開斯6磅快速炮,被稱為「雌雄同體」。

更加優秀的馬克Ⅳ型坦克一經問世就迅速得到了黑格的重視,只是由於各種原因的拖延,到1917年5月才開始裝備部隊,而在此之前,一戰英軍主力坦克依然還是馬克Ⅰ型坦克。

馬克Ⅰ型坦克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馬克Ⅰ型坦克和他的改進型又將在戰場上發揮怎樣的作用,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