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過半,中國電影票房達到270億人民幣(文中票房貨幣皆為人民幣)。
對比2019年641億的票房盛世,或許今年的成績還沒法再創新高,但總算擺脫了疫情的影響,欣欣向榮。
國內電影市場復甦,一個重要標誌是今年的春節檔又一次創新歷史。
《你好,李煥英》以54.12億票房拿下歷年春節檔票房冠軍,也幾乎沒有懸念地將成為2021年度票房冠軍。
目前排在2021年度票房榜第二的《唐人街探案3》,票房成績同樣驚人,以45.23億排名內地歷史票房榜第五名。
如此一來,《唐探3》也超過了《復聯4》,內地歷史票房榜前五名,目前已全部是國產片。
就像是某種象徵,在內地電影市場突飛猛進的今天,《復聯4》代表的好萊塢大片觀影熱潮,漸漸被國產片替代。
縱觀近十年的好萊塢大片熱,以系列電影為中心,完成了從《變形金剛》到《速度與激情》到《復仇者聯盟》的傳遞,在《復聯4》達到頂峰之後,似乎走向下坡。
今年上半年,《哥斯拉大戰金剛》《速度與激情9》先後上映,前者票房12.32億,後者13.73億。
雖然票房成績依然不俗,但作為有著多年觀眾基礎的系列電影,無論是世紀怪獸大戰,還是對比《速8》26.71億票房,這兩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都沒能交出本應更亮眼的成績。
在票房疲軟的背後,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的觀眾口碑也在漸漸祛魅。《哥斯拉大戰金剛》豆瓣6.4分,《速激9》甚至跌破及格線,來到系列最低的5.5分。
用精緻特效和輕鬆劇情,為無聊、甚至無腦的電影品質辯解的理由,越來越站不住腳,也不再符合觀眾對於好萊塢大片的要求。
也許就在幾年前,對於那些聲討好萊塢大片劇情邏輯漏洞、電影質量問題的行為,普通觀眾仍然會以看爽了就夠了的邏輯,試圖堵上討論者的嘴。
爆米花電影與無聊爛片有著本質區別
電影是娛樂,這種邏輯當然沒錯,但娛樂也有高級低級之分,就像羅翔的那個問題,小黃文比莎士比亞讀起來更讓人愉悅,但如果要選一本書留給後代,你選莎士比亞還是小黃文。
單純的爽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更何況如今的好萊塢大片,就連單純的爽都沒法做得淋漓盡致。
就在十一年前,代表好萊塢最高工業水準的《阿凡達》上映,成為內地第一部票房突破10億人民幣的電影,也開啟了3D電影的時代浪潮。
第二年,也就是2011年,內地年度票房榜單前十中,有6部3D電影,6部好萊塢電影。
其中,《變形金剛3》是年度票王,票房為10.7億;第二名很有意思,是《功夫熊貓2》,拿到了6.11億票房。
如果說《變形金剛3》是對工業電影所特有的科技金屬荷爾蒙美感的追捧,《功夫熊貓》則是對東方文化內核的渴望和認同。
《變3》是標準的好萊塢大片,劇情與特效比重嚴重失衡,勝在系列熱度,以及電影還有完成度可言。彼時觀眾走進電影院,更多也是為了獲得視聽感官滿足。
《功夫熊貓2》同樣因為第一部的高口碑獲得關注度,並延續情節上的用心打磨,比起塞個中國演員的「中國特供」大片,這樣的創作顯然更尊重觀眾,更尊重電影。
2012年,內地年度票房榜前十中,有6部好萊塢電影,票房成績較為接近,最高的是年度第四《碟中諜4》,為6.72億。
看似與國產片不分伯仲,但如果把範圍變成票房前二十,會發現有14部好萊塢電影。
相比以劇情片為主力軍的國產片,11部以動作、科幻為主的好萊塢大片,似乎更能值回票價。觀眾更願意把錢花在,視覺效果不容易踩雷的電影上。
況且在劇作水平上,2012年也可謂是佳作頗多。
《碟中諜4》請來著名動畫導演布拉德·伯德執導,留下經典的阿湯哥爬哈利法塔動作場面。
為李安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在那一年收穫許多觀眾的矚目。
也是在這一年,第一部《復仇者聯盟》上映,這部可以說拍出了漫威十年最好的群戲電影,正式開啟了漫威電影宇宙新紀元。
2013年,春節檔發威,《西遊·降魔篇》以12.46億拿下年度票王,票房前十榜中,只有第二的《鋼鐵俠3》和第五的《環太平洋》。
走的依舊是科幻動作大場面路線,值得注意的是《環太平洋》加入了風格化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宅男浪漫幻想和美學設計,給觀眾展現絲絲入扣的機甲功能設計,和操控重型機甲的笨重感,區別於麥可·貝的內卷複雜特效;
《鋼鐵俠3》與《復仇者聯盟》的聯動,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於電影宇宙的概念。
以及前20名中,依然有12部好萊塢電影。
2014年,第一次出現三部電影票房超10億的情形。資本湧入電影市場,國產片繼續發力,隨著電影市場的水漲,電影的船也越高。
《變形金剛4》以系列慣性和特效噱頭的優勢,拿下19.77億票房,位列榜首。
同時,《變4》也是《變形金剛》系列第一部豆瓣評分跌破7分的電影。情懷、系列勢能越來越成為觀眾為好萊塢大片買單的理由。
《變4》仍有著及格水平的完成度,但過度的商業植入和老套的拯救世界劇情,以及為了表現主角父女親情導致劇情冗長的問題,都在拉低觀眾的觀影體驗。
無論是家庭親情的普世價值的輸出,還是對正義邪惡的順拐刻畫,越發的死板、僵化,也不再真情實感,失去了感動觀眾的力量。
所以剩下的特效轟炸,有人看了不滿,有人只是為了看特效,甚至有人看的是情懷。觀影體驗的分裂,在於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2015年,《捉妖記》與《速激7》雙雙突破24億。但總覽前20名,7部好萊塢大片已經被國產片分割包圍。
如果去冷靜分析,《速7》並不會像8.4評分所表現的那樣高質量。
只要一部電影還在講故事,那麼劇本、敘事、邏輯就仍然是評價電影的重要標準。
只不過評價電影從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尤其是《速7》戲外的悲劇,戲裡的煽情,影響觀眾的情緒和判斷。
2010-2015年,好萊塢大片從票房霸王到與國產片分庭抗禮,有著相對明顯的趨勢。
在類型片上,好萊塢能打的依舊是動作科幻片。但死磕系列,讓創意走向枯竭,壓縮編劇施展空間;讓類型變得更加模糊,三分鐘一爆破,五分鐘一追車式的內卷化發展,動作變科幻,科幻變魔幻的極致內卷,讓好萊塢大片變得越來越雞肋。
曾經制霸市場的動作科幻殺手鐧,如今卻像是好萊塢大廠的救命稻草,只能死死抓住,但如果只是抓住,最終也不能改變什麼。
2016年,《美人魚》以33.91億票房登頂內地票房榜,電影市場繼續擴大,但在好萊塢大片範圍內,吃到的紅利並不明顯。
整體票房穩中有升,《瘋狂動物城》為好萊塢原創能力正名,既有政治寓言的嚴肅性,也有迪士尼動畫的幽默精緻,用口碑實現票房逆襲,在上映第二周達到單日票房最高峰,最終以15.31億排名年度第二。
《魔獸》和《美國隊長3》分別以遊戲基礎和電影宇宙的影響力,收穫不俗票房。但劇本質量上,都沒有亮眼設計。前者是給遊戲玩家情懷定個價,後者最大功能還是為電影宇宙鋪路,本質上已經被漫威玩成了遊戲。
而好萊塢大片在內地,也越發有粉絲買單,路人忽視的情況出現。
這樣的情況,只會助長電影的粉絲向,粉圈化,而讓創作者更加忽視對電影劇本、故事的打磨。
2017是創造歷史的一年,《戰狼2》橫空出世,以56.94億票房一舉拿下內地影史票房冠軍,直到今天。
《速度與激情8》也一度登頂內地好萊塢引進片的票房冠軍,26.7億票房雖然被《復聯4》反超,但仍排名引進片票房榜第二。
《速8》有堪稱系列最強的卡司,加上《速7》爆紅的助攻,路人緣極好,但劇本質量依舊拉跨,靠更密集的特效展示維繫大片質感,最終走進的是死胡同。《速激9》口碑票房的斷崖下跌,就是這一趨勢的真實寫照。
同年的《變形金剛5》,已經為《速激9》打了樣。雖然有結合英國圓桌騎士傳說的野心設計,但混亂分裂的劇情已經遠遠超出觀眾能承受的範圍,網遊特效也讓人無比懷念當初金屬撞擊的真實質感。
畫幅變來變去,角色消失又出現,全片透露出「癲狂分裂,放棄治療」的氣質,讓《變5》被釘在麥可·貝和好萊塢大片的恥辱柱上。
還是同年,皮克斯動畫《尋夢環遊記》複製了《瘋狂動物城》的以口碑帶動票房,實現逆襲。
融合尋夢和家庭的雙重主題,對記憶和死亡的刻畫深刻而動人,讓同年的爆米花電影相形見絀。
2018年,漫改電影正式成為好萊塢大片的中流砥柱,十年布局的《復仇者聯盟3》拿到23.9億票房,排名年度第五,比《復聯2》多出近十億。
最重要的貢獻,還是為漫改電影提供了一個格局超大的反派,讓超級英雄拯救世界不再是一句無效的口號。
同為溫子仁執導的《海王》,用個人特點和遊戲感設計,無限放大角色、動作和鏡頭魅力,雖然劇情仍然平平無奇,對觀眾來說卻仍然有新鮮感。
同樣的解釋,也可以用於《毒液》《頭號玩家》,仿佛是導演與觀眾的默契,把劇情缺失的用其他方法來彌補。
至此,好萊塢大片對於國內觀眾的意義,已經從開眼看世界的窗口,徹底變成了社交工具和娛樂方式,在國產片崛起的衝擊下,好萊塢大片的神秘性和特殊性被一步步瓦解。
2019年,《復仇者聯盟4》以42.5億票房刷新引進片票房紀錄,除了《復聯4》,這一年沒有票房超20億的好萊塢大片。
一超多強的好萊塢引進片格局,似乎在這一年正式確立,並將長此以往成為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的生存模式。
而在如何成為一超的問題上,目前看來,還更依賴於電影宇宙的階段收官作,系列電影續作,劇本動作特效俱佳的佳片,以及《阿凡達2》。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好萊塢大片在內地的票房成績可謂慘不忍睹,觀眾口碑極好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新作《信條》,僅拿到4.56億人民幣,《心靈奇旅》《瘋狂原始人2》也沒能複製前兩年動畫電影逆襲的神話,《花木蘭》更是因為質量糟糕遇冷。
曾幾何時,當我們討論好萊塢電影,還是沉浸在佳作頻出的90年代,《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鐵達尼號》,或是正在書寫好萊塢歷史的大導之作,《星際穿越》《盜夢空間》......
《黑客帝國》《指環王》系列依然為影迷津津樂道,昆汀·塔倫蒂諾、丹尼斯·維倫紐瓦依然是佳片輸出擔當。
但這十年,我們在大銀幕上看了太多不明所以,狂轟亂炸的「商業大片」;為了製造喜劇效果,不惜犧牲角色人設和影片氛圍;宣揚普世價值,左派政治正確價值觀的文化輸出早已成為電影無效的鋪墊,食之無味。
電影終歸是門生意,尤其是對好萊塢電影來說,當一種電影模式行之有效,以逐利為首要目標的電影公司,當然要把這種模式拍到榨不出錢為止。
投入更多的資源和關注,壓迫其他類型電影生存空間,過度內卷的好萊塢大片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口碑票房下跌。
內地觀眾對於好萊塢大片的關注和需求,其實更多是對高工業水準和穩定質量,以及感官滿足的需求。
國產片日益進步,分散了觀眾對於好萊塢大片的依賴;有著越來越多觀影經驗的觀眾,也能更誠實理性地分辨電影質量的好壞。
讓好萊塢大廠看到這樣的趨勢,無腦科幻動作爽片,過度迎合政治活動的電影,不能在內地繼續叫座。無論是劇本創意還是動作革新,更真實更優質的內容,才能獲得如今觀眾的青睞。
這在看電影愈發頻繁和普遍的今天,很重要。
*文中部分票房數據截圖來源:貓眼
-END-
互動話題
你最近看的好萊塢大片有支棱起來的嗎?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1.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將約稿進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裡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1.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細則。
壹伴圖文工具箱
第十放映室
dsfysweixin
月發文數目: ******
月平均閱讀: ******
查看
文章工具
已發文1個月
採集圖文
合成多圖文
生成長圖
採集樣式
查看封面
同步該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h474101823_10010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