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舍兒
周杰倫粉絲與蔡徐坤粉絲的超話大戰如火如荼。
昨日,蔡徐坤以領先周杰倫10-20萬的熱度值保持超話首位,周杰倫粉絲熱情打榜,緊追不捨。今日凌晨,在粉絲及圍觀路人的共同努力下,周杰倫終於反超,首次登上超話首位。截止到發稿前,周杰倫超話熱度已領先蔡徐坤超過3000萬,而周杰倫超話粉絲數量也從三天前的80萬增至目前的380萬。
毫無疑問,蔡徐坤在這場battle戰役中沒有任何優勢,無論粉絲能否為他保住第一,他都逃離不了被群嘲的命運。與全民公認的天王歌手周杰倫比拼數據,無疑又讓大眾聯想到了近兩年屢次登上熱搜的「流量數據造假」一事。而周杰倫被質疑「數據差」,更是將一眾80/90後的憤怒值升至最高點。
於周杰倫的粉絲而言,這次超話大戰無疑是為她們打開了新世界大門,從未想到地位如周杰倫一般的歌手也需要和95後藝人爭勝負。但對於蔡徐坤的粉絲來說,微博數據皆一切,哪怕對方是大前輩,保持了一年多的超話第一的位置也絕對不能讓。
周杰倫和他的粉絲都不需要超話排名來證明自己。但蔡徐坤的粉絲卻需要這樣一個數字來呈現自家愛豆的人氣,以獲得更多的資源。顯然,前輩粉和流量粉對歌手價值的認知標準並不在同一個維度,這也是導致周杰倫被質疑數據差的根本原因。
雙方藝人的粉絲來自於不同年代,對數據認知的不同顯然是她們之間的「代溝」。但無論站在何種角度,她們也不過是遵循屬於各自時代的遊戲規則而已。
作品為王時代
除專輯銷量、獲獎記錄一律不認
周杰倫的粉絲不在乎數據嗎?當然不是,只不過她們在乎的並不是單單依靠粉絲熬夜、爆肝刷來的數據而已。
且不說周杰倫近幾年的佛系生活狀態,讓粉絲沒有打榜的需求與衝動。儘管是在周杰倫最鼎盛的2000-2010年之間,粉絲也鮮少以手動刷數據的形式為偶像打榜。實體唱片年代,歌手的粉絲最在乎的數據始終是實體專輯的銷量與各大音樂獎項。
如今的粉絲會大量購買數字唱片為愛豆刷量,因此,數字唱片銷量的含金量並不高,僅能代表歌手的粉絲購買力,而與作品本身無關。但在網絡並不發達的年代,購買實體唱片是大眾收聽音樂的主要渠道,唱片的銷量直接意味著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那時候的粉絲也會為偶像沖銷量,一人購買數十上百張專輯贈予他人。但在主流聽眾均是實體專輯消費群體的情況下,個別粉絲的衝量行為對整體銷量的影響並不大。而專輯的銷量及銷量排名,都是最能夠體現歌手價值的標準之一。
除專輯銷量之外,音樂獎項於歌手而言也是鍍金的。唱片年代的權威音樂獎項還比較多,除了台灣金曲獎之外,華語音樂傳媒大獎、中國金唱片獎、音樂風雲榜都算是含金量較高的音樂獎項。且在當時,到場歌手拿不到獎的情況也不足為奇,並不像現在的音樂獎項以商業性質為主,能請到的歌手都有獎項可以拿,粉絲集資投票也成了歌手拿獎的重要環節。
周杰倫的粉絲鶴鶴告訴明星資本論(id:mingxingzibenlun),十幾年前追星的時候也是有投票流程的,但當時諸如最受歡迎男歌手、最受歡迎單曲獎之類的獎項所面對的都是大眾,除了粉絲,喜歡作品的普通聽眾也會參與。而且當時的粉絲也沒有刷票的意識,更沒有刷票教程,大家幾乎都是按照規則投票。
與如今數據皆一切的時代相比,周杰倫年代的娛樂環境相對更純粹一些。無論是大眾還是行業,都更習慣用作品實績去衡量歌手的價值。而商業代言、時尚這些作品以外的資源,於歌手而言只是附加項,而不是必要的考核項目。凡是如周杰倫、林俊傑、五月天等有地位的歌手,一定是作品傳唱度非常高的。
歌手用作品回饋大眾,大眾為作品買單,這是當時粉絲與偶像之間的相處之道。與如今「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砸錢」的「養育」精神是有區別的。
但10年前的樂壇也不是全無造假情況出現。當年,周杰倫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專輯)賣多少說多少,我又不是陳澤杉(前華納音樂大中華區總裁)」來暗示行業內暗箱操作專輯銷量一事,但這並不是由粉絲所主導的事件。那個時代的粉絲更在意的是權威數據,這才能夠證明偶像的實力。
當主流聽眾通過作品成為粉絲,歌手需靠作品說話時,他們對人為操控的數據是沒有需求與慾望的。因此,也就沒有任何人想到去開發打榜產品。作品實績皆王道,其餘全部是炮灰。
數據為王時代
你不投,我不投,愛豆何時能出頭
然而,產品的誕生與大眾的需求是相輔相成的。
自從韓系唱跳偶像來襲之後,日韓體系的粉絲文化就入侵中國飯圈。因韓國有著30年歷史的打歌節目,粉絲每周都會為愛豆進行打榜應援,而這一套規則也逐漸被中國粉絲熟練運作。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追星環境。
自2012年鹿晗、吳亦凡、黃子韜、張藝興的出現,內地飯圈的打榜遊戲被推至高峰。各大社交平台花樣推出打榜機制,利用粉絲強烈的好勝心獲取流量和利益。有關於飯圈榜單的形成與作用,可參考明星資本論(id:mingxingzibenlun)此前發表過的文章:一億轉發量幕後推手和粉絲瘋狂刷數據背後,100+個榜單在催促著!
自媒體時代,無論是影視、綜藝,還是時尚、代言,都十分看重藝人的人氣。而這個人氣並不單指藝人的受歡迎程度,而是粉絲的戰鬥能力。只有戰鬥力強的粉絲,才能為作品或產品帶來更大的利益。比如,影視、綜藝需要依靠粉絲活躍度帶來熱度和話題,代言則需要粉絲擁有強大的購買力。
粉絲的狂熱致使金主爸爸、製片方越發重視明星的流量,而這又成為了粉絲刷數據的根本原因,結合粉絲的需求,一系列榜單也應運而生,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循環。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在蔡徐坤、周杰倫兩家粉絲的battle過程中,許多路人認為蔡徐坤輸給周杰倫並不丟臉,但蔡徐坤粉絲依然拚命維護第一的頭銜。因為在她們眼中,超話的排名與自家愛豆的資源、命運都是息息相關的。
(蔡徐坤粉絲打榜教程)
但這也並不是蔡徐坤粉絲的責任,而是在流量時代,所有新一代藝人的粉絲都有做數據的需求。數據不僅是人氣的象徵,也是藝人一切資源與發展的保障。沒有數據或數據慘澹,便意味著她們的偶像將會在殘酷的競爭市場中遭遇淘汰。
那麼作品的分量又占幾成?作品於藝人的口碑而言固然重要,但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偶像歌手若沒有了數據,也就意味著無法獲取優質作品資源,或作品難以被大眾看到。畢竟如今大多數偶像歌手都是靠顏值、靠年輕吸引粉絲的,與周杰倫、林俊傑這些硬體過關的歌手相比,他們的確擁有更大的危機感。
可有了作品實績,粉絲就不會打榜了嗎?顯然不是。典型如排在超話第5位的作品型歌手華晨宇,即便她們的愛豆在專業能力上已然獲得了認可,但粉絲對數據依然有強烈的需求。一位火星人(華晨宇粉絲)告訴明星資本論:90後藝人粉絲家家打榜,雖然花花是作品型藝人,但他畢竟年輕,在娛樂圈尚未形成牢固的地位,粉絲的力量依然重要。況且音樂作品雖然是首位,可商業代言、時尚資源也不能放棄。
顯然,如今的飯圈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打榜環境,只要是在這個時代走紅的藝人,粉絲都自然而然的順應大環境去做她們應該做的事情。她們也並不care外界的批評與嘲諷,因為這只是順應時代而已。
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周杰倫粉絲
會成為打榜大軍中的一員嗎?
周杰倫與蔡徐坤粉絲生在不同的年代,這也導致她們衡量歌手價值的標準相左。然而在這場風波過後,周杰倫粉絲以及被牽扯到的五月天、林俊傑粉絲都深刻意識到了流量世界的規則,這也讓路人好奇,他們之後是否會加入打榜大軍。
其實,如今活躍在微博平台的前輩粉絲也並非完全不做數據。通過林俊傑的微博可以看到,在6月11日掄博軟體「星援APP」被封之前,林俊傑的每條微博都有2-5萬以上的轉發量,而轉發前三名均是林俊傑的後援會微博,每條熱轉1萬以上,這便是典型的掄博狀態。
但自掄博造假數據行為被大肆聲討之後,粉絲便停止了這一操作。林俊傑後續的非官宣、非熱門事件的普通微博轉發量都是5000左右。明星資本論通過林俊傑的歌迷小巴了解到,粉絲都會希望偶像的微博數據好看一些,想要維繫在一個普通水平。後來造假數據事件爆發後,我們也就不玩兒了。
總體來看,前輩粉絲對於數據的需求充其量就是表面上過得去,大多數同時代藝人的粉絲對這類動動手指就能操作的數據並不是非常重視。
除受追星環境的影響之外,與前輩偶像粉絲的年齡層、戰鬥力也息息相關。雖然從音樂傳播度、演唱會票房來看,前輩歌手的國民度與戰績當之無愧,但他們的粉絲也多為作品粉,且普遍是25歲以上的上班族,貢獻數據的力量不可能超過未成年的流量粉絲。
正如周杰倫的粉絲所言:這周玩兒完就撤了,打榜真的太累了,「老阿姨」堅持不來。
另外,周杰倫、林俊傑等天王級歌手的社會地位已經形成,粉絲數據的好與壞都不會對他們造成太大的影響。伴隨著他們的,是《七里香》、《江南》等歌曲的家喻戶曉,是實體專輯銷量的記錄,是數次金曲獎的斬獲。並不需要微博數據、超話排名來證明他們的價值。
況且,在前輩歌手的粉絲看來,和小朋友(新人)爭數據實在有些「掉份兒」,玩玩兒就得了,不必真情實感。如果今後一直維繫這樣激情打榜的狀態,於粉絲和偶像本人都是一種損傷。
事實上,周杰倫和蔡徐坤二人類型不同,年代不同,本身是不存在任何可比性的。但卻因為年輕粉絲缺乏對上一代娛樂環境的認知而發出的疑問,導致了這次烏龍事件的發生。周杰倫的粉絲和同時代走來的路人想要為自己的青春爭口氣,開啟了打榜模式。恰巧排在第一位的蔡徐坤,就被動成為了競爭與對比對象。
不過,大眾對於蔡徐坤及其粉絲的偏見也不是因此事而生,歸根結底還是粉絲製造的存在感與成績走在蔡徐坤本人的能力之前,因此才招致大眾的鄙夷。雖然,粉絲也不過是遵循飯圈的遊戲規則而已。
或許,只有蔡徐坤去給周杰倫打個榜,才能挽回些好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