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尋麻麻
家庭閱讀指導、幼小銜接全域規劃,用科學的策略打造孩子終生受益的學習力
「遇見大師」這個系列,我已經被大家催了太久了。不是千媽想放大家鴿子,實在是喜歡的大師太多,每一個都想細講,選擇困難症都犯了。 今天索性給大家掰「一群大師」——日本繪本作家。
日本是個盛產閃閃發光繪本作家的地方:五味太郎、宮西達也、黑川光廣、中川李枝子、加古里子、鈴木守、長新太、安野光雅……能叫上來名字的繪本大師就有太多太多。
低齡孩子要選繪本,日本的繪本是首選。
一方面,文化上更加「好消化」。比起始終多了一層文化的隔閡的歐美繪本,和我們文化同源的日本繪本,語言、內容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書中一些文化的「梗」也更容易心領神會。
另一方面,日本繪本有很強的「兒童本位」思想。比起孩子需要做什麼,孩子在思考什麼、喜歡什麼,往往是日本作者優先考慮的。
正因為如此,很多媽媽會發現,買繪本的時候也沒有特意的選,但是最後娃愛不釋手反覆看的那幾本,往往都是日本的繪本。
甚至有的繪本,一開始大人是看不懂的,覺得無厘頭、很魔性。但是娃懂啊,他們可能非要你講一遍又一遍,直到把老母親逼到崩潰的邊緣。曾經和媽媽們聊「最魔性的繪本」有哪些,被提到最多的幾本,幾乎都是日本的。
隨便舉兩個例子,很有名的《30000個西瓜》、《脫不下來啦》繪本,大人一眼看過去覺得「這是什麼鬼」,結果娃看了認真的說自己就是書中這麼想的……
還有上一篇遇見大師掰五味太郎的時候,就有不少媽媽評價五味太郎的《小金魚逃走了》:「再也不想看到這本書了,娃看到就走不動了」,但也發現它對孩子觀察力提高有奇效。
細品這些娃「莫名喜歡」的日本繪本,就能發現這些繪本都很貼近孩子的心理,充滿了對孩子的關注和關懷……
看日本的繪本久了,就很想去 挖掘一下日本繪本「背後的故事」,看看這些作者到底是怎樣做出這麼受孩子喜歡的繪本的——
01
有匠心,捨得為做好繪本
花時間花精力
提到日本就離不開「匠心」兩個字,日語中有個說法:「一生懸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意思是指不遺餘力去做一件值得耗盡一生去追求的事情。
日本很多繪本作者, 為了做好一本書,捨得花費很多的時間、很多的精力,那種認真的勁頭,讓人毫不懷疑「為孩子做一本好繪本」就是他們耗盡一生去追求的事情。
最近我和千尋一起在讀一套日本的科普繪本《科學之友》,說是科普,其實非常貼近小朋友的生活,處處都可見作者們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沙子的溫度,自行車的痕跡,都可以引導孩子去感受和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就是這樣一套看似「簡單的書」,在看過幾個創作者的手記後,還是被他們的用心震撼到了。
比如 島津和子的《小肚皮大肚皮》,是講小動物的肚皮是什麼樣的,畫面精美的可以當博物館學術插畫了。
果然,這本書的作者做了大量的筆記,對每一種動物不同形態都做了很詳細,很用心的觀察與記錄。要是不知道,我會以為這是生物學家的筆記。
還有這本 福知伸夫的《小竹筍長阿長》,是講觀察竹筍是怎麼長大的,也看似「很簡單」吧?
這本書的 作者花了整整4年時間去測量,並觀察了很多竹筍成長的過程,做了詳細的記錄,難得的是,繪本呈現的內容,一直都是以孩子的視角在觀察竹筍的高度。
這本書其實只有區區24頁,為了給孩子一個準確的內容,竟然花費了4年!這就是匠心吧。
02
有初心,再有名的大師,
也懷著一顆童心在做繪本
讀日本繪本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這些作者把自己的位置都放得很低。
這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當媽媽的時候,經常要提醒自己要彎下腰來,要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說話。後來一想,這個想法本身已經默認自己「高於孩子」。
但是很多日本的繪本,我會覺得 這些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所以才會有「家長不懂,孩子很high」的繪本。
比如最近很火的,我也超喜歡的日本繪本大師 吉竹伸介,就充滿了孩子才能發現的幽默感。
哪個成年人會想到衣服脫不下來然後怎麼辦呢?可是吉竹伸介把它畫成了一本書 《脫不下來啦》。
還有 《後來呢後來怎麼了》,是我看過的最奇妙的講生死的繪本。
小男孩的爺爺去世了,他找到一本爺爺的筆記本,裡面寫著對天堂生活的暢想,於是他也買了本筆記本想像一下自己死後會怎麼樣子,然後發現,還有很多現在就想做的事情。
「3歲的人有3歲的生死觀,80歲的人有80歲的生死觀。」
但是這位繪本大師是怎麼知道3歲孩子的生死觀的?
不僅繪本大師如此,日本還有很多別的領域的大師「跨界」來做繪本。
去過日本的同學們肯定認識這個出入境章,這是日本廣告大師 佐藤雅彥設計的。
之前分享過的廣受好評的創意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也是這位大師的作品。
他也為孩子們創作過一本很特別的科普繪本《外面和裡面》。
生活中很常見的各種物品,家長可能完全不在意,但孩子們想過裡面會是神馬結構嗎?
來,用X光照一照,椅子、儲蓄罐和原子筆,就能看到平常看不見的東西,神奇極了!
還有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大師 安藤忠雄!就是那個設計了光之教堂的安藤忠雄,也為孩子們做了一本繪本。
這本繪本叫《喜歡惡作劇的建築家》。繪本里,有一位神似安藤忠雄自己,穿黑衣服的「蘑菇頭大叔」,一邊帶孩子參觀圖書館,一邊給孩子們講建築學的知識。
然而,這還不是安藤忠雄為孩子做的全部,書里小學生參觀的圖書館竟然真的存在,是安藤忠雄專門給家鄉孩子的一份禮物,和繪本中的圖書館一模一樣。
其實這本書之前已經給大家分享過,很多媽媽都留言想買,催我們團,可是這本沒有引進版,實在無能為力。我自己也是心痒痒,托朋友在日本好不容易買了原版,雖然看不懂日語,也想收藏。
書中有安藤忠雄構思光之教堂和半島美術館的內容
真的是太羨慕日本的孩子們了,有這麼多大師始終懷著不變的初心在為孩子們做童書。
03
有土壤,繪本作家有優秀
的平台可以成長
回到標題,為什麼日本會盛產「繪本大師」呢?除了一貫對兒童的關懷,其實適合「大師」產生和成長的「土壤」也很重要。
日本出有超過500家出版社出版童書,很多大出版社也會有專門的幼兒線、兒童線,為大量的繪本作家提供了發揮才能的平台。
,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日本繪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相信很多喜歡閱讀的媽媽對他的《如何給孩子讀繪本》會有印象。
不過今天想聊的是他的創辦的兩本兒童繪本期刊,一本是1956年創辦的《兒童之友》,一本是1969年創辦的《科學之友》。這兩本兒童繪本期刊,一本是fiction(虛構類),一本是non-fiction(非虛構類),是日本很多繪本大師的「孵化園」。
時光倒流到1956年,當時日本的繪本出版幾乎是一片空白,年輕的松居直完全想不到日後的成功,完全是抱著一股愛孩子,愛童書的心「為愛發電」。沒有沒有前輩、沒有同事、沒有相關的編輯參考書,完全依靠自己做判斷的編輯之路。
這一年 《兒童之友》誕生了,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兒童繪本」為主要內容的期刊。
一開始《兒童之友》並未被讀者接受,發行一年後甚至還因資金問題面臨停刊,誰知此時卻意外獲得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日本兒童出版業的最高獎項之一,這讓松居直決心要繼續辦下去。從創刊的第7年,《兒童之友》才開始扭虧為盈,走上正軌。
13年後的1969年,松居直先生又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繪本期刊 《科學之友》。
五十多年過去了,這兩本繪本雜誌,走出了無數國際大師——
赤羽末吉,49歲和松居直相識,開始繪本創作。他曾到過中國許多地方的城鎮,還因受邀為成吉思汗廟創作壁畫,深入過內蒙採訪,回國後還在美國駐日本大使館工作,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的作品有很深的人文情懷。在1980年, 赤羽末吉成為日本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得主。
而另一位大家更熟悉的安徒生獎得主 安野光雅,曾經是松居直兒子學校的美術老師,也是松居直慧眼識珠,發現並培養了他。在松居直先生的鼓勵下,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繪本《奇妙國》,從此便活躍於寫作、繪畫、書籍設計領域。
被稱作日本「科學繪本之父」的 加古里子,1959年受松居直的鼓勵開始了繪本創作,而他本人是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工學博士,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工程師。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那種枯燥無味的『科學讀物』,而是洋溢著健康的喜悅和微笑、充滿自然魅力的、具有人情味的、趣味盎然的繪本。」
如果沒有像松居直這樣的出版人作伯樂,沒有像《兒童之友》、《科學之友》這樣類似的期刊做平台,很多優秀的繪本作家,也許會在別的崗位上渡過或平凡或成功的一生,但孩子們就少了這些可貴的精神財富了。
按理說文章最後應該給大家列個書單,但是由於掰的是「一群大師」,書單列起來可能太長,要把我累暈了了。
今天不如給大家列個「大師單」,除了上面已經說到過的的 吉竹伸介、 赤羽末吉、 安野光雅、 加古里子,還有不少我很喜歡的大師級的繪本作家,他們的繪本基本可以閉眼買——
宮西達也
這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恐龍系列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備」。他的故事常常溫馨又曲折,甚至有點憂傷,其實恐龍系列我第一次讀的時候非常震撼,每一個故事居然都是悲劇結尾,又能讓孩子共情,千尋甚至看哭了。其實宮西達也的書非常多, 除了熱門的恐龍的系列、小豬系列、卡車系列,我還收過兩本比較冷門的《等等,等等》、《嗷嗚》都是很好的繪本,閉眼入。
深見春夫
在深見春夫的人物簡介中,寫著日本「荒誕兒童文學第一人」。他的作品就是「大人看不懂」系列的。比如《長個不停的腿》,飽嗝先生正在家吃飯,一個長著綠臉的人莫名其妙上門推銷一顆超大蠶豆,飽嗝先生莫名其妙就吃了,吃了腿就莫名其妙就變長了,長得穿過森林、穿過街道、穿過大橋,繞城三圈停不下來…… 回想一下你家娃是不是會給你講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對了,深見春夫的書就是那個感覺。千尋超喜歡他的《飛天大麵包》和《睡得好香》,推薦哦。
林明子
畫風很古典、很細膩的一位繪本作家,故事也是日常稀疏平常的家庭小事,但是非常溫暖動人。之前看過一個評論覺得很貼切:有過孩子的媽媽甚至能從她的圖畫中感受到孩子們身上散發出的柔軟和奶香味兒。如果要準備上幼兒園,她的 《娜娜的一天》非常推薦,還有 《出門之前》、《阿秋和阿狐》、《我一直一直朝前走》,都是我很喜歡的書。
長新太
如果你喜歡五味太郎,那多半也會喜歡長新太,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這種不同元素疊加的設定,讓人仿佛重新認識了「比喻」和想像力,比如「一串丸子似的的圓白菜小蛇」,會說話的荷包蛋和忙暈了的紅綠燈等等。因為這些天馬行空的創意,長新太贏得了「無厘頭之神」的稱呼。我喜歡他的 《圓白菜小弟》、《紅綠燈眨眼睛》、《轟隆轟隆 喵~》,幾乎沒有孩子聽了不會哈哈大笑……
其實這個名單我可以無限寫下去, 中川李枝子、佐野洋子、佐佐木洋子、荒井良二、長谷川義史……但是感覺真的真寫不完,大家這下該明白我文章開頭說「大師太多,不知道怎麼下筆」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了吧?
「遇見大師」這個大坑我還是會慢慢填,不僅限於日本,其實我還有打算挖一挖各個國家的繪本大師, 哪些繪本大師,大家比較想聽我細掰呢?
歡迎大家留言中列出自己喜歡的「大師名單」。咱們一起來挖一挖「大師背後的故事」吧!
千媽絮絮叨: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起了去京都旅行的一些小事。
本來只想隨便租個和服拍照,當時正值日本為兒童祈福的「七五三節」,和服店的老闆娘特意準備了一套嶄新正裝和服,用很不流利的英語和肢體語言,給我們指路哪個神社是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好拍照御守也可愛;去傳統的日本料理店吃飯,本來菜單上沒有兒童餐,老闆專門為千尋做了mini壽司,大中小三個size,千尋當時眼睛就亮了……
所見所聞,所知所感,無處不在的就是對兒童的關注與關懷,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能出現這麼多用心為孩子寫書的繪本作者,真的一點兒都不奇怪。
你可能還需:
種
草
時
間
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繪本期刊 《科學之友》的精選集!收錄有五味太郎、佐藤雅彥、柳生弦一郎等大師的科普繪本~~
..~ . ~ ....~ . ~ ....~ . ~ ....~ . ~ ..
—END—
還想看這類話題,點個「 在看」 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