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
本文篇幅較長,閱讀略需耐心(o゚ω゚o)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幾天我分享了 《「雙減」最大招終於出台了!我有個迫切的建議要分享給你》 ,大家紛紛留言表示對國家發力讓「學區房變書房」的肯定。「 雙減」後減出來的時間該幹嘛,閱讀是必選項。
為什麼?因為家長心裡都清楚,「雙減」只是減去低效的刷題模式,並不是就此躺平,「減」出來的時間,除了給孩子適當增加些玩耍、運動,其它還是學習,只不過學的東西更多元,學的方式更高效,目標從 單純應試轉化為 培養面向未來的人。
那什麼樣的人才是未來所需呢?具體培養方向誰也不敢下定論,唯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終身學習力、思考力、良好三觀這些底層架構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
而這些,正好是閱讀可以給予孩子的。
所以,抓閱讀,現實點說就是一項「穩賺不賠」的教育投資,你付出的每一分時間,陪孩子讀過討論過的每本書,都將轉化為孩子終生受益的底層能力。
怎麼抓閱讀呢?不是急著買書,也不是尋找閱讀方法,我們得先建立對閱讀的基本認知,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法。
比如,閱讀的目標是什麼?
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對閱讀素養測評的標準是:
對文本信息的觀察、想像、探究、理解和表達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具備參與社會活動的知識與技能;具備獨立評論能力的未來公民。
而我個人覺得,除了這些偏learning的育人標準外,閱讀目標還應包括育心部分,即孩子要從閱讀中獲得精神力量,內心的指引。
要實現以上閱讀目標,孩子需要讀哪些書,怎麼讀……這些就是關於閱讀的 基本認知。
我們很難用一篇文章掰透全部內容,大家讀起來也會比較累,今天千媽就從最基礎的分享起,先聊聊孩子成長中需要涉獵哪些書,這些書又有什麼特點和價值,助你建立基本認知,開啟閱讀規劃的第一步!【不敢說全面,畢竟童書的海洋如此浩瀚,千媽也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探索者。 】
點擊查看大圖
圖畫書[繪本]
(0歲+)
英文中圖畫書是Picture Book,顧名思義就是 「畫出來的書」,指依靠圖畫和為數不多的文字結合,用圖文合奏的方式共同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孩子從出生,最早接觸的書就是圖畫書【繪本】。
給孩子買過圖畫書的媽媽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疑惑:
「看上去薄薄的一本書動輒好幾十元,沒多少文字,孩子不到兩分鐘就翻完了,又不能用來教認字,究竟有什麼用呢?」
看完下面兩點,你或許會對圖畫書【繪本】有更深的理解:
美的感受
好的圖畫書,至少包含了兩種美:插畫之美和語言之美。
很多經典圖畫書就像一座小小的美術館,書中插畫本身就是一件件藝術作品,他們的繪者都是經過專業學習,有著深厚藝術功底的大師,比如線條繪本大師謝爾·希爾弗斯坦,拼貼畫繪本大師艾瑞·卡爾,水彩畫繪本大師瓊·穆特等等。你看:
李奧尼的《小黑魚》,水彩畫表現出了自由自在的視覺效果。
《小黑魚》
瀧平二郎【日本剪紙藝術創始人】的《魔奇魔奇樹》,新穎的版畫形式呈現出充滿童話色彩的魔幻景象。
《魔奇魔奇樹》
范奧爾伯格的《陌生人》,層層交疊的彩鉛編織出細膩的色彩和紋理,將秋天美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孩子眼前。
《陌生人》
李·伯頓的《小房子》,透過色彩的強烈對比,表達對鄉村與城市不同的感觀和情緒。
《小房子》
孩子翻閱這些書,就是一種美的薰陶,美感的提升,在觀察與想像圖畫中邁入藝術的門檻。
除了插畫,語言之美也是圖畫書創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看似簡單的文字,都是作家們經過無數次打磨才最終敲定!
比如《打瞌睡的房子》,作家奧德麗·伍德寫了三個多月,一遍遍重寫,一共寫了一百多遍。
《打瞌睡的房子》
最終以重複疊句的結構,使文字產生音樂般的節奏。你聽:
「在那位老奶奶身上,有一個小孩......在打瞌睡的房子裡,房子裡每個人都在睡覺。」
「在那個小孩身上,有一隻狗......在打瞌睡的房子裡,房子裡每個人都在睡覺。」
它的語言妙在哪裡呢?我給大家舉個例。
有本很出名的英文繪本叫《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幾乎所有初學英文孩子都會讀。
它的句型和《打瞌睡的房子》一樣: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下頁是只紅色的鳥,「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然後又是「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一直循環下去。
當年我給千尋念這本書後,很快她就能用單詞造句,比如她說「Dear Mommy, Dear Mommy, What do you see?」然後我就回答「I see a pretty girl looking at me」。
這就是帶韻律的疊句魔力,孩子很快就能學會詞語和句型。
不只韻律,好的圖畫書在文字的凝練度和呈現上也有著深刻考量,比如我們熟悉的蘇斯博士,用五十或兩百個單字,就能創造出一篇節奏複雜的奇妙故事!
我印象很深是他的《霍頓孵蛋》,霍頓Horton是主角大象的名字,你念念看,ton,ton!像不像大象踩地的聲音?
這些精心設計,充滿韻律、凝練的文字所傳遞出的感覺,就是兒童語感建立的源頭。
思想的交流
好的圖畫書還有個特點,就是作者傳遞的內容,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平視,是思想的交流而非說教。
我還記得,讓千尋學會用幽默的態度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勇氣》
不在乎旁人眼光,自信站上舞台的《大腳丫跳芭蕾》。
《大腳丫跳芭蕾》
還有不挑食的《肚子裡有個火車站》、乖乖刷牙的《牙醫怕怕,鱷魚怕怕》……類似的圖畫書我分享過很多,你可以在合輯中查看: 《2-6歲繪本清單|培養習慣讀什麼、提高情商讀什麼...全了!》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三觀和認知的建立都需要從成人處獲得經驗,我們也深知這點,於是總想教給孩子點什麼。
但人際關係怎麼處理、情緒怎麼處理......這些都不是教科書能給的,也極少有厲害的成人能用契合兒童的方式教會孩子這些東西,圖畫書卻藉助精美的插畫和有趣的故事做到了!
當然,圖畫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這兩點,以後我們單獨講圖畫書時再細聊,但大家至少可以通過我的分享體會到:
一本好的圖畫書製作過程複雜而漫長,單是作者的創意、構圖都耗費不少心血,有的甚至長達幾年時間精心打磨,其帶給孩子美和語言的感知、思想的力量,難以用物質衡量,幾十元真不虧。:)
橋樑書
(5歲+)
橋樑書作為孩子閱讀過程中比較特殊的過渡類書籍,可能有些讀者還不熟悉,千媽先做個簡單的科普:
橋樑書(early chapter book),是介於圖畫書和純文字書之間的一種圖書類型,是為孩子從「依靠大人閱讀」向「獨立閱讀」過渡搭建橋樑的讀物。
基本上,有一定識字量的小學低年級孩子都可以介入橋樑書,為後面的文字書閱讀做準備。
橋樑書和我們前面講到的圖畫書有什麼區別呢?我給大家做個對比:
《我的狗狗會哈哈笑》
上面這張插畫就是典型的圖畫書,圖為主字為輔,而且圖和字是高度融合的。我們再來看經典橋樑書《青蛙與蟾蜍》:
《青蛙與蟾蜍》
你會發現,文字明顯增多,圖不再是主角,而是成為幫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工具。從故事完整性來說,橋樑書的內容也比圖畫書多,情節更複雜。
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自主閱讀搭橋樑,因為孩子識字量不多的時候,直接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有了橋樑書,就好比學游泳有浮板、學騎車有輔助輪。
好的橋樑書除了具備「圖少字多詞熟」的基本特點外,還有個簡單而重要的優點:
吸引孩子。
得讓孩子樂意讀,橋樑書的功效才能發揮出來,於是優秀的橋樑書總會有很多貼心設計,常用字和口語式對話多,故事有趣,代入感強,讓孩子感覺故事裡的角色就和自己朋友一樣。
這些設計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 兒童視角。
比如之前我陪千尋看過的《福斯哈斯會笑會鬧的成長故事》系列,「壞蛋雅克的計劃」,聽名字就是小朋友喜歡的風格,其中包含大量常用詞的對話,讓孩子讀起來很順暢,輕鬆建立起獨立閱讀的信心。
《福斯哈斯會笑會鬧的成長故事》
還有《神探狗狗》《怪傑佐羅力》《了不起的多莉》也都是口碑很好的橋樑書。關於橋樑書的選擇,千媽之前分享過文章,需要的爸媽可以看看: 《暑假助娃大量識字+獨立閱讀,親測這10本橋樑書最有效》
虛構與非虛構類讀物
(6歲+)
當孩子經過橋樑書的幫助,邁入獨立閱讀時,我想跟大家聊聊文字書里的虛構和非虛構類讀物。
首先,我們來看看虛構與非虛構類讀物如何區分。
說到虛構、非虛構閱讀,很多新手爸媽可能比較陌生,因為我們對童書最常見的說法是繪本、兒童文學、科普、漫畫......很少談虛構和非虛構。但一些大型出版機構和歐美圖書界都會用虛構和非虛構分類。
什麼是虛構讀物呢?
就是作者以想像為基礎創造的作品,人物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也是虛構的。
比如我之前分享過的兒童文學 《柳林風聲》 、 《綠山牆的安妮》 ,還有 讀小庫《名師大作》這樣的經典文學,戲劇詩歌神話等,都是虛構類讀物。
《讀小庫大師名作》
需要說明的是,有類自然科幻讀物,也是屬於虛構類,比如我們之前分享過的 《凡爾納科幻》 、《自然故事》~
《自然故事》
很多家長覺得講自然、科學嘛,那肯定是非虛構,其實不然,fiction和nonfiction的關鍵區別在於「是否虛構」,即便是自然科普讀物,如果以虛構情節為主,那還算虛構讀物。
虛構讀物主要是幹嘛的呢?它是影響心靈,把握做人大方向的。
有家長覺得,孩子讀多了虛構的文學作品容易多愁善感,卻忽略了「感」其實是人很重要的能力。
一方面「感」與我們的三觀緊密相連。
經典優秀的虛構作品,雖然是虛構,但作品裡的人物、情節、生活環境、情感,無不真實反映著作者對現實世界的看法和展望,往往也都有立得住的價值觀,像柳林風聲、納尼亞傳奇、哈利波特系列,還有母語系的 《百年百篇》等,都能給孩子帶來善良樂觀勇敢等充滿積極力量的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彌足久遠。
因為隨著物質越來越豐盈,人們對基本生存的訴求降低,反而更看重精神上的滿足感, 孩子將來有沒有感知幸福的能力,離不開早年三觀的打底!
《柳林風聲》
一方面,「感」所代表的移情能力是領導者和企業家必備品質之一。
早在2013年,一項有影響力的研究就發現閱讀文學作品能提高閱讀者的移情能力。當我們閱讀故事時,我們感受和理解著不同角色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與情感,這讓我們更懂人性,能更加成熟地處理與人相關的事務。
什麼又是非虛構讀物呢?
就是基於真實事實和信息的作品,它們是客觀的。
比如一些硬科普,DK的百科書和我們之前分享過的科技雜誌《萬物》。
《DK兒童人類歷史百科全書》
還有紀實類人物傳記、歷史地理、人文社科哲學等書籍,比如我之前分享過的 《藏在地圖裡的中國歷史》 、《讀小庫名人傳記》、《希利爾講世界史》等。
《讀小庫名人傳記》
非虛構讀物主要幹嘛呢?
它是指向現實,講述世界萬物運轉的秘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科學原理與技術發展的。幫助孩子窺見真實的世界,了解人、社會的發展軌跡。
閱讀非虛構作品,孩子能學會基礎學術研究的方式,培養科學人文精神,未來生存需要一技之長,這個一技之長更多是以科學、人文知識為基礎。
舉個例,一本講童工的社科類書籍,它會講到造成童工的原因、童工目前的生活狀態,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對他們的幫助,以及後續困難等等。
這些事看似離我們的孩子生活很遠,但它是這個世界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孩子了解越多,格局就會越大,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加深入全面。
目前加強非虛構閱讀,也是學校教育的一個趨勢。最明顯就是中高考語文中的閱讀和作文材料,開始大量使用非虛構素材,強調考察孩子的科學、思辨能力,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
其實我們前面說到的圖畫書里,也有些非虛構讀物,比如小小孩看的認知百科類圖畫書。
但我沒在圖畫書這個類別里提出,是因為從實踐角度來看,孩子不識字的時候,閱讀主要是一種感知,虛構與非虛構占比並不重要,什麼都可涉獵,家長也不用太在意。
但 小學後孩子進入文字書,閱讀量會成倍增長,這時候就尤其要注意閱讀均衡,不能老讀虛構作品也不能老讀非虛構作品。
這也是我特意把虛構和非虛構讀物放在最後一起講的原因。
就是希望大孩子的家長讀文章時能 「查漏補缺」,看看自己孩子平時讀了哪些書。如果虛構讀物占比很大,那你就得給孩子適當補充些非虛構讀物,培養其科學人文、思辨精神,如果孩子讀硬科普多,那發展三觀,為心靈注入力量的文學作品就得加上啦!
EASTWEST
今天文章稍稍有點長,但對閱讀新手媽媽來說應該是很實用的,當你讀完這篇文章,你就大致知道孩子需要讀哪些書,而這些書又在他/她的成長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這也是千媽新學期flag的一部分,我想在這個學期幫大家梳理出孩子閱讀的「規劃圖」,好好把閱讀這件事掰清楚。
今天我們簡單聊了聊書籍類別和不同書籍的特點,大家對孩子要讀哪些書有了概念,後面我們會繼續聊 書籍的分齡建議、不同類別書籍的閱讀方法等,讓即便對閱讀完全不了解的爸媽,也能通過我的分享,對「孩子讀書」這個事兒做到心中有譜!
如果你對後面的話題感興趣,就點個 「在看」告訴我吧~
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刪。
想繼續看千媽聊書的朋友請點亮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