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元宵節前夕,《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在香港上映。
這部113分鐘的影片,讓衝著金庸武俠走進影院的觀眾全都傻了眼。
東邪黃藥師,最愛桃花島的小師妹,其實只是因為從未見過其他女人;
西毒歐陽鋒,做反派的道路上任勞任怨,卻被一個乞丐來回整蠱欺負;
南帝段智興,真心人是同性也沒關係,三句我愛你,就可以當神仙;
北丐洪七公,靠划拳劃成了丐幫幫主,戀愛腦為失戀只一心求了斷。
脫離原著到無厘頭的劇情走向,讓本想品香茗的人毫無預警地領到杯可樂。
時間往前挪一步,到1992年底的陝西榆林。
此時的王家衛,已經窩在西北大漠拍了三個多月的《東邪西毒》。
突然某一天,他的老友劉鎮偉出現。
匆匆帶走了片場所有的主演,準備趕去拍另一部《東成西就》。
片名對仗的兩部作品,實際是同一家電影公司製作。
講得雖都是「東邪西毒及其朋友們」的故事,風格卻極度割裂。
如今,時隔27年再度回望——
在眾多文藝中青年的心目中,《東邪西毒》仍是神一樣的經典。
可對不少新世紀影迷而言,《東成西就》則成了「有辱豆瓣電影TOP250」的存在。
事實上,《東成西就》不僅是一部割裂了觀眾審美的電影。
有人愛不釋手,恨不能念它三千遍;
有人不屑一顧,只道是一出東拼西湊。
它同時也是一部誕生於香港喜劇時代的開山怪。
第一怪:導演最恨的作品
「拿獎找王家衛,賺錢找劉鎮偉。」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香港影壇,這句口號叫的相當響。
一句話串起的兩個人名並不是勁敵,而是最佳拍檔。
1992年,《阿飛正傳》票房失利,投資方倒閉。
這令導演王家衛,一度成了香港各大電影公司眼中的「票房毒藥」。
既然做打工仔給別人拍片已經沒機會,他便琢磨著成立公司自己拍。
而當時,也就只剩劉鎮偉還願意站在他身邊。
於是,兩個年輕人成立了「澤東電影公司」。
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沒什麼分工和計劃。
只有牽頭的王家衛,坐在酒桌前給劉鎮偉畫的大餅:
「前十年我拍文藝片,你監製,賺錢;
後十年你拍文藝片,我監製,賺錢。」
要不說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
兩人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東邪西毒》,就差點出了大岔子。
這部影史經典,最初其實是出自劉鎮偉的一個腦洞構想。
因為他曾告訴王家衛,他覺得《東邪西毒》的前傳應該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洪七公和歐陽鋒對立得那麼厲害;
為什麼黃藥師愛那個人愛得那麼深刻;
為什麼桃花島不只是一個島,主角把自己的心困在了那裡。
王家衛聽了開心得不行。
他們倆一合計,當天就決定打電話給台灣學者公司的投資人蔡松林。
當時台灣的電影發行基本是蔡老闆壟斷,他聽了這個構思也很開心。
不過他開心是因為王家衛提到,可以找十個香港明星。
「我從來不看電影,對我來說,我需要知道這個是什麼樣的電影,叫什麼名字,賣點是什麼,其他的就不管了。」
所以那時《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的框架,就是金庸小說、武俠片、大明星。
把這幾個要素攏一攏,就夠了。
原本制定的拍片計劃是:
前一部《東邪西毒》,王家衛執導,劉鎮偉監製;
後一部《東成西就》,劉鎮偉執導,王家衛監製。
結果開機後一個月,劉鎮偉去探班。
他看到王家衛在拍開頭歐陽鋒和洪七公一幫人的打戲。
在片場連著待了兩天,感覺不錯,劉鎮偉便回香港了。
過了幾周,他又去探班,發現王家衛拍的還是那場戲。
他直覺大概是在補拍。
當第三次探班看見王家衛拍的還是同一場戲時,劉鎮偉意識到問題有些嚴重。
而王家衛這邊被問到進度,倒也不急。
只是坦白道,「我錢不夠了,肯定拍不完,你先拍第二集吧 。」
劉鎮偉一聽這話快瘋了。
「你第一集還沒拍好,觀眾怎麼知道我第二集要講什麼?」
王家衛想了想說不用,這才有了八竿子打不到一邊的《東成西就》。
從決定開拍到現場實拍,「快槍手」劉鎮偉只有短短八天準備。
連搭景的時間都沒有,片里就一個客棧是真正的布景。
至於最重要的故事走向,也是劉鎮偉邊拍邊想的。
習慣了完成全部劇本再做分鏡頭的導演,這回不得已學起了王家衛。
拍一天寫一天劇本,再把當天要拍的分鏡圖拿給攝影。
有一回,忙活久了的劉鎮偉實感太累。
晚上回到酒店他跟王家衛說,「給我三個小時睡覺,我不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你幫我寫一寫」。
結果等他睡醒,王家衛一字未動。
「寫不出來,你比我寫得好,還是你來」,說完王家衛就想走。
劉鎮偉見狀,不說話掉頭也走了。
後來還是王家衛找了三個小時才把他找到,可回頭一看,還是什麼都沒寫。
沒轍,只能坐下繼續想。
主演梁家輝沒看見這一幕,還進房間問「導演,今天拍什麼?」
他只能回答「不知道,你先去睡覺」。
電影就在這麼焦躁的狀態下拍著,直到因為要搭景暫停一星期。
這一星期里,劉鎮偉又玩起了消失。
而這回,任憑王家衛怎麼找也找不到,因為劉鎮偉已經到了北京。
他要幫元奎趕另一部電影《方世玉》的劇本。
受人之託,元奎在酒店沙發上睡了五天,劉鎮偉就在酒店埋頭寫了五天。
寫完他悶頭 又睡了一整天,然後才電話通知王家衛準備回去接著拍片。
一部花27天就交貨的電影,劉鎮偉純粹是為幫老友填坑才臨時上陣。
《方世玉》和《東成西就》——
前者是他「人生中最差的劇本」,後者是他「最恨的一部片子」。
總的來說,都是「很荒謬的大笑話」。
第二怪:明星大腕集體「發癲」
如果一切按最初的計劃進行,今天的《東成西就》還會不會是一部喜劇片?
如果很多東西沒那麼侷促,導演又會以什麼樣的眼光看待這部作品?
這些問題,劉鎮偉都未曾想過。
正如多年後他回憶起這段拍片經歷,感觸最深的也不是自己。
而是那群被他和王家衛折騰慘的,明星主演。
他們晚上 去拍《東邪西毒》,哀哀戚戚,哭喪著臉;
白天拍《東成西就》,又要嘻嘻哈哈,嬉皮笑臉。
劉鎮偉這邊開工的第一天,梁朝偉就進到他房間吐苦水:
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93年的梁朝偉,那時已先後拍了《阿飛正傳》《喋血街頭》《倩女幽魂3》。
他很久沒演這種純粹的喜劇角色,整個人顯得沒有信心。
而習慣了刀馬旦路線的林青霞,看著誇張的造型和劇本,更是受不了:
「你們都是明星啊,你們在幹嘛?」
為了《東邪西毒》而匯聚的當紅十大影星,並不曾想還要拍一部無厘頭的喜劇片。
不過這些情緒,都在正式開拍後得到了消解。
導演跟梁家輝、張國榮商量之後,決定先拍段王爺和黃藥師跳舞那段。
他們故意叫來了林青霞旁觀,勢必要 「把她拉下水」。
那一曲《做對相思燕》,唱詞是張國榮在現場臨時填的。
一直演大佬的梁家輝,女裝造型也是他一手設計的。
兩人搞笑的舞步,還夾雜著著逗趣的台詞。
拍這段時,現場所有人都笑到趴下。
當中,自然少不了女神林青霞。
那一場戲後,她也成功從武功蓋世的東方不敗,轉型為了全程被救的三公主。
另一邊對於梁朝偉,導演採取的則是「懷柔政策」。
劉鎮偉認真地告訴他,要放開自己。
「不要覺得不如周星馳好,他很多喜劇手法是從你身上學的,就像借鑑你TVB韋小寶的那些動作手勢 。」
從頭到尾聊了一遍,梁朝偉也放鬆下來找准了角色。
歐陽鋒中毒變香腸嘴那場戲,是《東成西就》開機後的第一場。
曾經的梁朝偉,是被王家衛稱讚「靠眼睛就能演戲」的男人。
《東成西就》里弄了個香腸嘴秀眼神,還追著張學友飾演的洪七公問:
這個畫面搞得張學友不停笑場,「他一看到梁朝偉香腸嘴就忍不住,什麼台詞都說不了」 。
所以 後來導演沒辦法,讓張學友閉眼念台詞,把機位放在他身後。
可這回又出問題了。
先是看著對面一身乞丐服,還在閉眼念台詞;
再是聽著歌神唱只有一句歌詞的「我愛你」,梁朝偉也笑得拍不下去。
最後只能等他們倆都笑完了,才接著拍。
至於劉嘉玲,出道時走的原是美艷熟女路線。
在《東成西就》里,女神劉嘉玲卻成了女裝周伯通。
原著有寫周伯通是個胖老頭,她就塞著大肚子;
原著沒寫周伯通是個同志,她偏要調戲小師侄。
周伯通說「師叔看看你胸肌」時,那氣質渾然天成。
讓人完全看不出她還有個男朋友叫梁朝偉,人也在片場。
那年,王祖賢人稱「王十五」,張曼玉人稱「張一打」。
她們一個一年拍足十五部電影,一個拍足十二部。
可誰能想,玉女風格的這兩人有一天會齊齊搞怪。
黃藥師最愛的小師妹,原來是很自戀的;
金輪國尊崇的大國師,原來是很糊塗的。
除了明星卡司,《東成西就》的製作名單放到今天也格外耀眼。
單是一張卡司表里的人,就共計拿下了7座香港金像獎,27座台灣金馬獎。
其中包括5位影帝,3位影后,4位最佳導演。
攝影指導鮑德熹還憑藉《臥虎藏龍》拿過奧斯卡
那一年的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有著穩定的地位,幾乎處在人生最風光的時刻。
那一年的他們,卻又仍舊願意放下身段來討好觀眾。
不僅僅是迎合荒唐劇情,顛覆自己的熒幕形象。
現在回望,這更像是他們作為香港黃金一代,在對那個輝煌時代 提前告別。
對他們來說,詮釋這樣「發癲」的角色——
有的是第一次,有的是最後一次。
但聚在一起,卻成了絕版級珍貴的一次。
第三怪:經典之餘, 肉 薄 身 輕
身處21世紀的觀眾,對《東成西就》的觀感是從何時開始割裂的?
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多年後同為劉鎮偉的作品——
票房不盡人意的《大話西遊》,因為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解讀得到了「平反」。
而位列豆瓣經典的《東成西就》,卻面臨著日漸增多的非議。
其實在這部電影里,同樣的後現代元素已有體現。
片中的東邪、西毒以及各路角色,都不再是金庸筆下的那些人。
而是被注入劉鎮偉喜劇風格後,具有另一套色彩的個體。
比如段智興,就從德高望重的,隱忍的,一心向佛的一燈大師,變成了一個話嘮。
一個會在大街上,溫柔又不失謙遜地說出「可否借你的胸部給在下一看」的無厘頭人物。
此外,拼補式樣的電影語言也在片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像 洪七公那首《我love你》,和段王爺的曾爺爺那句「Stupid」。
就都是將古今中外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時代和時空限制的台詞。
這種反文化的遊戲人生行為,將經典的莊嚴感全部撕裂。
同時,也顛覆了傳統主義和傳統文學的深度。
可為什麼《東成西就》並沒能像《大話西遊》那樣征服所有人?
因為它台前幕後的倉促感,全都表露到了喜劇結構上。
70年代中期的香港,許冠文編導的《鬼馬雙星》等影片就曾掀起一波「小市民喜劇」的熱潮。
它們主要以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眼光,對社會和市民進行諷刺和自嘲。
隨後,周星馳的喜劇又開始風靡。
星爺的作品素來語言癲狂,動作滑稽,自由率性且張揚大膽。
「我以為我拍了很多悲劇,可是拍出來你們都覺得是喜劇。」
無厘頭的包裝下包含悲劇的內核,正是他的風格。
再看《東成西就》——
它並不是許冠文那種黑色喜劇,也沒能像周星馳讓人笑中帶淚。
即便有人表示重溫到落淚,也只是因為觸動了個人的觀影記憶。
誠然,影片的無厘頭情節非常有趣。
然而這並不足以支撐它到喜劇經典第一梯隊的高度。
從藝術角度看,《東成西就》甚至是一部完成度很低的作品。
它的語言、人物形象滑稽有餘,卻鮮見真正的思想內涵。
換句話說,除了搞笑以外,《東成西就》並沒有多少重量級的東西。
而喜劇電影若只是純粹搞笑,就會顯得沒有意義。
無厘頭固然重要,是贏得觀眾心聲的最優選擇。
但把握內涵,才應該是喜劇真正的價值所在。
《東成西就》一直迎合著觀眾的口味,雖有惡搞精神,卻無神髓可言。
無論如何企圖顛覆原著;
無論如何安排明星反串夯實人物形象;
無論如何以無厘頭笑點去豐富情節……
都始終遮蓋不住它本身主題的單薄。
當初的劉鎮偉,大概真的只是衝著拍一部商業片去的。
就跟他後來的那部《大話西遊》一樣——
或許腦子裡有一些還算新穎的想法,但卻從未想過要把它變成一部經典。
即便《東成西就》開拍已是年底,劉鎮偉仍然趕上了93賀歲檔的末班車。
由於那一年過年早,他甚至還蹭到了不久後的情人節。
最終,《東成西就》香港一地票房定格在2346萬港元,排名年度第十二。
而占用了大部分預算的《東邪西毒》,第二年9月上映,票房不到1000萬港元。
屬於劉鎮偉和一眾影星的「開山怪」,究竟值不值得一個神壇?
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們去評說吧。
你覺得《東成西就》是神作還是爛片?
港味武俠 丨我懷念這份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