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喜劇「開山怪」:是神作,還是爛片?

2020-06-02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港式喜劇「開山怪」:是神作,還是爛片?

1993年的元宵節前夕,《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在香港上映。

這部113分鐘的影片,讓衝著金庸武俠走進影院的觀眾全都傻了眼。

東邪黃藥師,最愛桃花島的小師妹,其實只是因為從未見過其他女人;

西毒歐陽鋒,做反派的道路上任勞任怨,卻被一個乞丐來回整蠱欺負;

南帝段智興,真心人是同性也沒關係,三句我愛你,就可以當神仙;

北丐洪七公,靠划拳劃成了丐幫幫主,戀愛腦為失戀只一心求了斷。

脫離原著到無厘頭的劇情走向,讓本想品香茗的人毫無預警地領到杯可樂。

時間往前挪一步,到1992年底的西榆林。

此時的王家衛,已經窩在西北大漠拍了三個多月的《東邪西毒》

突然某一天,他的老友劉鎮偉出現。

匆匆帶走了片場所有的主演,準備趕去拍另一部《東成西就》。

片名對仗的兩部作品,實際是同一家電影公司製作。

講得雖都是「東邪西毒及其朋友們」的故事,風格卻極度割裂。

今,時隔27年再度回望——

在眾多文藝青年的心目中,《東邪西毒》仍是神一樣的經典。

可對新世紀影迷而言,《東成西就》則成了「有辱豆瓣電影TOP250」的存在。

事實上,《東成西就》不僅是一部割裂了觀眾審美的電影。

有人愛不釋手,恨不能念它三千遍;

有人不屑一顧,只道是一出東拼西湊。

它同時也是一部誕生於香港喜劇時代的開山怪

第一怪:導演最恨的作品

「拿獎找王家衛,賺錢找劉鎮偉。」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香港影壇,這句口號叫的相當響。

一句話串起的兩個人名並不是勁敵,而是最佳拍檔。

1992年,《阿飛正傳》票房失利,投資方倒閉。

這令導演家衛,一度成了香港各大電影公司眼中的「票房毒藥」。

既然做打工仔給別人拍片已經沒機會,他便琢磨公司自己拍。

當時,也就只剩劉鎮偉還願意站在他身邊。

於是,兩個年輕人成立了「澤東電影公司」。

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沒什麼分工和計劃。

只有牽頭的王家衛,坐在酒桌前給劉鎮偉畫的大餅:

「前十年我拍文藝片,你監製,賺錢;

後十年你拍文藝片,我監製,賺錢。」

要不說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

兩人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東邪西毒》,就差點出了大岔子。

這部影史經典,最初其實是出自劉鎮偉的一個腦洞構想。

因為他曾告訴王家衛,他覺得《東邪西毒》的前傳應該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洪七公和歐陽鋒對立得那麼厲害;

為什麼黃藥師愛那個人愛得那麼深刻;

為什麼桃花島不只是一個島,主角把自己的心困在了那裡。

王家衛聽了開心得不行。

他們倆一合計,當天就決定打電話給台灣學者公司的投資人蔡松林。

當時台灣的電影發行基本是蔡老闆壟斷,他聽了這個構思也很開心。

不過他開心是因為王家衛提到,可以找十個香港明星。

「我從來不看電影,對我來說,我需要知道這個是什麼樣的電影,叫什麼名字,賣點是什麼,其他的就不管了。」

所以那時《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的框架,就是金庸小說、武俠片、大明星。

把這幾個要素攏一攏,就夠了。

原本制定的拍片計劃是:

前一部《東邪西毒》,王家衛執導,劉鎮偉監製;

後一部《東成西就》,劉鎮偉執導,王家衛監製。

結果開機後一個月,劉鎮偉去探班。

他看到王家衛在拍開頭歐陽鋒和洪七公一幫人的打戲。

在片場連著待了兩天,感覺不錯,劉鎮偉便回香港了。

過了幾周,他又去探班,發現王家衛拍的還是那場戲。

他直覺大概是在補拍。

當第三次探班看見王家衛拍的還是同一場戲時,劉鎮偉意識到問題有些嚴重。

而王家衛這邊被問到進度,倒也不急。

只是坦白道,「我錢不夠了,肯定拍不完,你先拍第二集吧

劉鎮偉一聽這話快瘋了。

「你第一集還沒拍好,觀眾怎麼知道我第二集要講什麼?」

王家衛想了想說不用,這才有了八竿子打不到一邊的《東成西就》。

從決定開拍到現場實拍,「快槍手」劉鎮偉只有短短八天準備。

連搭景的時間都沒有,片里就一個客棧是真正的布景。

至於最重要的故事走向,也是劉鎮偉邊拍邊想的。

習慣了完成全部劇本再做分鏡頭的導演,這回不得已學起了王家衛。

拍一天寫一天劇本,再把當天要拍的分鏡圖拿給攝影。

有一回,忙活久了的劉鎮偉實感太累。

晚上回到酒店他跟王家衛說,「給我三個小時睡覺,我不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你幫我寫一寫」。

結果等他睡醒,王家衛一字未動。

「寫不出來,你比我寫得好,還是你來」,說完王家衛就想走。

劉鎮偉見狀,不說話掉頭也走了。

後來還是王家衛找了三個小時才把他找到,可回頭一看,還是什麼都沒寫。

沒轍,只能坐下繼續想。

主演梁家輝沒看見這一幕,還進房間問「導演,今天拍什麼?」

他只能回答「不知道,你先去睡覺」。

電影就在這麼焦躁的狀態下拍著,直到因為要搭景暫停一星期。

這一星期里,劉鎮偉又玩起了消失。

而這回,任憑王家衛怎麼找也找不到,因為劉鎮偉已經到了北京。

他要幫元奎趕另一部電影《方世玉》的劇本。

受人之託,元奎在酒店沙發上睡了五天,劉鎮偉就在酒店埋頭寫了五天。

寫完他悶頭 睡了一整天,然後才電話通知王家衛準備回去接著拍片。

一部花27天就交貨的電影,劉鎮偉純粹是為幫老友填坑才臨時上陣。

《方世玉》和《東成西就》——

前者是他「人生中最差的劇本」,後者是他「最恨的一部片子」。

總的來說,都是「很荒謬的大笑話」。

第二怪:明星大腕集體「發癲」

如果一切按最初的計劃進行,今天的《東成西就》還會不會是一部喜劇片?

如果很多東西沒那麼侷促,導演又會以什麼樣的眼光看待這部作品?

這些問題,劉鎮偉都未曾想過。

正如多年後他回憶起這段拍片經歷,感觸最深的也不是自己。

而是那群被他和王家衛折騰慘的,明星主演。

他們晚上 拍《東邪西毒》,哀哀戚戚,哭喪著臉;

白天拍《東成西就》,又要嘻嘻哈哈,嬉皮笑臉。

劉鎮偉這邊開工的第一天,梁朝偉就進到他房間吐苦水:

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93年的梁朝偉,那時已先後拍了《阿飛正傳》《喋血街頭》《倩女幽魂3》。

他很久沒演這種純粹的喜劇角色,整個人顯得沒有信心。

而習慣了刀馬旦路線的林青霞,看著誇張的造型和劇本,更是受不了

「你們都是明星啊,你們在幹嘛?」

為了《東邪西毒》而匯聚的當紅十大影星,並不曾想還要拍一部無厘頭的喜劇片。

不過這些情緒,都在正式開拍後得到了消解。

導演跟梁家輝、張國榮商量之後,決定先拍段王爺和黃藥師跳舞那段。

他們故意叫來了林青霞旁觀,勢必要 把她拉下水」。

那一曲《做對相思燕》,唱詞是張國榮在現場臨時填的。

一直演大佬的梁家輝,女裝造型也是他一手設計的。

兩人搞笑的舞步,還夾雜著著逗趣的台詞。

拍這段時,現場所有人都笑到趴下。

當中,自然少不了女神林青霞。

那一場戲後,她也成功從武功蓋世的東方不敗,轉型為了全程被救的三公主。

另一邊對於梁朝偉,導演採取的則是「懷柔政策」。

劉鎮偉認真地告訴他,要放開自己。

「不要覺得不如周星馳好,他很多喜劇手法是從你身上學的,就像借鑑你TVB韋小寶的那些動作手勢

從頭到尾聊了一遍,梁朝偉也放鬆下來找准了角色。

歐陽鋒中毒變香腸嘴那場戲,是《東成西就》開機後的第一場。

曾經的梁朝偉,是被王家衛稱讚「靠眼睛就能演戲」的男人。

《東成西就》里弄了個香腸嘴秀眼神,還追著張學友飾演的洪七公問:

這個畫面搞得張學友不停笑場,「他一看到梁朝偉香腸嘴就忍不住,什麼台詞都說不了」

所以 後來導演沒辦法,讓張學友閉眼念台詞,把機位放在他身後。

可這回又出問題了。

先是看著對面一身乞丐服,還在閉眼念台詞;

再是聽著歌神唱只有一句歌詞的「我愛你」,梁朝偉也笑得拍不下去。

最後只能等他們倆都笑完了,才接著拍。

至於劉嘉玲,出道時走的原是美艷熟女路線。

在《東成西就》里,女神劉嘉玲卻成了女裝周伯通。

原著有寫周伯通是個胖老頭,她就塞著大肚子;

原著沒寫周伯通是個同志,她偏要調戲小師侄。

周伯通說「師叔看看你胸肌」時,那氣質渾然天成。

讓人完全看不出她還有個男朋友叫梁朝偉,人也在片場。

那年,王祖賢人稱「王十五」,張曼玉人稱「張一打」。

她們一個一年拍足十五部電影,一個拍足十二部。

可誰能想,玉女風格的這兩人有一天會齊齊搞怪。

黃藥師最愛的小師妹,原來是很自戀的;

金輪國尊崇的大國師,原來是很糊塗的。

除了明星卡司,《東成西就》的製作名單放到今天也格外耀眼。

單是一張卡司表里的人,就共計拿下了7座香港金像獎,27座台灣金馬獎。

其中包括5位影帝,3位影后,4位最佳導演。

攝影指導鮑德熹還憑藉《臥虎藏龍》拿過奧斯卡

那一年的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有著穩定的地位,幾乎處在人生最風光的時刻。

那一年的他們,卻又仍舊願意放下身段來討好觀眾。

不僅僅是迎合荒唐劇情,顛覆自己的熒幕形象。

現在回望,這更像是他們作為香港黃金一代,在對那個輝煌時代 提前告別。

對他們來說,詮釋這樣「發癲」的角色——

有的是第一次,有的是最後一次。

但聚在一起,卻成了絕版級珍貴的一次。

第三怪:經典之餘, 肉 薄 身 輕

身處21世紀的觀眾,對《東成西就》的觀感是從何時開始割裂的?

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多年後同為劉鎮偉的作品——

票房不盡人意的《大話西遊》,因為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解讀得到了「平反」。

而位列豆瓣經典的《東成西就》,卻面臨著日漸增多的非議。

其實在這部電影里,同樣的後現代元素已有體現。

片中的東邪、西毒以及各路角色,都不再是金庸筆下的那些人。

而是被注入劉鎮偉喜劇風格後,具有另一套色彩的個體。

比如段智興,就從德高望重的,隱忍的,一心向佛的一燈大師,變成了一個話嘮。

一個會在大街上,溫柔又不失謙遜地說出「可否借你的胸部給在下一看」的無厘頭人物。

此外,拼補式樣的電影語言也在片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洪七公那首《我love你》,段王爺的曾爺爺那句「Stupid」。

就都是將古今外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時代和時空限制的台詞。

這種反文化的遊戲人生行為,將經典的莊嚴感全部撕裂。

同時,也顛覆了傳統主義和傳統文學的深度。

可為什麼《東成西就》並沒能像《大話西遊》那樣征服所有人?

因為它台前幕後的倉促感,全都表露到了喜劇結構上。

70年代中期的香港,許冠文導的《鬼馬雙星》等影片就曾掀起一波「小市民喜劇」的熱潮。

它們主要以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眼光,對社會和市民進行諷刺和自嘲。

隨後,周星馳的喜劇又開始風靡。

星爺的作品素來語言癲狂,動作滑稽,自由率性且張揚大膽。

「我以為我拍了很多悲劇,可是拍出來你們都覺得是喜劇。」

無厘頭的包裝下包含悲劇的內核,正是他的風格。

再看《東成西就》——

它並不是許冠文那種黑色喜劇,也沒能像周星馳讓人笑中帶淚。

即便有人表示重溫到落淚,也只是因為觸動了個人的觀影記憶。

誠然,影片的無厘頭情節非常有趣。

然而這並不足以支撐它到喜劇經典第一梯隊的高度。

從藝術角度看,《東成西就》甚至是一部完成度很低的作品。

它的語言、人物形象滑稽有餘,卻鮮見真正的思想內涵。

換句話說,除了搞笑以外,《東成西就》並沒有多少重量級的東西。

而喜劇電影若只是純粹搞笑,就會顯得沒有意義。

無厘頭固然重要,是贏得觀眾心聲的最優選擇。

但把握內涵,才應該是喜劇真正的價值所在。

《東成西就》一直迎合著觀眾的口味,雖有惡搞精神,卻無神髓可言。

無論如何企圖顛覆原著;

無論如何安排明星反串夯實人物形象;

無論如何以無厘頭笑點去豐富情節……

都始終遮蓋不住它本身主題的單薄。

當初的劉鎮偉,大概真的只是衝著拍一部商業片去的。

就跟他後來的那部《大話西遊》一樣——

或許腦子裡有一些還算新穎的想法,但卻從未想過要把它變成一部經典。

即便《東成西就》開拍已是年底,劉鎮偉仍然趕上了93賀歲檔的末班車。

由於那一年過年早,他甚至還蹭到了不久後的情人節。

最終,《東成西就》香港一地票房定格在2346萬港元,排名年度第十二。

而占用了大部分預算的《東邪西毒》,第二年9月上映,票房不到1000萬港元。

屬於劉鎮偉和一眾影星的「開山怪」,究竟值不值得一個神壇?

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們去評說吧。

你覺得《東成西就》是神作還是爛片

[email protected]

港味武俠 我懷念這份港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VDVd3IBd4Bm1__YbE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