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粘」即不粘牙、不粘盤、不粘勺。所用主料雞蛋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病。雞蛋黃性甘平、無毒,有祛熱、溫胃、鎮靜、消炎等作用。《本草綱目》曰:「雞子黃補陰血,解熱毒,治下痢甚驗。」
所謂的「三不粘」,其實本名叫「桂花蛋」,說到這「三不粘」的名稱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陽有一個縣令,其父喜歡吃雞蛋,可是年紀大了,牙齒不好,縣令就讓廚師每天蒸雞蛋羹給自己的父親吃。有一天,廚師想出了一種新的做法,他把雞蛋黃加水打碎後,再放入白糖,然後倒入鍋里炒,並臨時為這道菜取名叫桂花蛋,縣令的父親品嘗之後,連連誇讚這道菜好吃。
秋天的時候,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縣令大擺宴席,為父親慶賀壽辰。當然,宴席上依然少不了桂花蛋這道菜。賓客們品嘗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肴中難得的佳品。於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肴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肴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肴的製作方法給了皇宮裡的御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嘗。
於是,這道菜就從安陽古城進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一道御菜。據說,後來有一位御膳房的老廚師告老還鄉,在他離開皇宮御膳房的時候,就把「三不粘」的製作方法帶出了紫禁城,使這道來源於民間的美味佳肴又重新回到了民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近些年來,「炒三不粘」經廚師們的不斷改進,又在金黃似月的「炒三不粘」周圍擺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瑩鮮紅的小兔,為此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顯得更為富貴雅麗。這道菜的特點是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功效。「三不粘」金黃,京糕鮮紅,紅黃相映,鮮艷喜人,堪稱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