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早餐外頭排隊半小時,在家用餃子皮就能做

2020-06-13   成都微視點

原標題:這早餐外頭排隊半小時,在家用餃子皮就能做

ding~菜菜鄉愁廚房,在線營業中——

今天翻牌的,是曾經答應過你們要做的燒麥!

(你們說過的,菜菜都會記得,有想學的儘管大膽留言

不過,拿到這份命題作文,我還一時犯了難,畢竟從南到北,一籠燒麥吃的也是花樣繁多。

最後是武漢同事說,菜菜,看在我在家幾個月也沒吃上一口燒麥的份上,做個武漢的重油燒麥來解解饞吧!

被她這麼一提,倒讓我想起了這個讓我又愛又怕的小糰子!

忘不了上次去武漢探店,吃的第一口燒麥。

入口一股辣辣的麻麻的顫顫的電流直抵喉間,差點飆淚。

原來重油燒麥,重的不僅是油,還有胡椒!

偏偏,綿軟的糯米又和厚實鮮美的肉丁香菇在舌尖抵死糾纏,直吃得人齜牙咧嘴又捨不得放筷。

武漢過早四大天王之一的名號名不虛傳!

說起來,重油重胡椒確實是把雙刃劍,它既濃烈地揮發特色,也讓輕口味的人望而卻步。

所以我今天的復刻,目標也十分明確:

既要保留武漢燒麥的特色,又可以緩和它的衝勁,讓全國各地的菜粉都能愛上這一口 !

在武漢媽媽的友情援助下,我多番調試了自己的房子,最後幫大家試出了一個區間:

用30g豬油+5g胡椒粉,做出來的餡不油不膩,咸鮮入味,辣度正好,適合廣東人的口味;

加到50g豬油+12g胡椒粉,就是武漢人愛的重油重辣。

在此區間,大家可以自由調試出最合口味的那一朵燒麥~

菜菜今天還加了點高湯來調和餡料,在保證油潤的同時,還可以大大減低油膩感。

泡香菇的水一定要保留,增香一絕!

餡料搞定,包燒麥的麵皮,武漢媽媽還教了我一個超偷懶的方子:用餃子皮就能做!

買回家的餃子皮,擀麵杖在邊沿推一推,就能擀成燒麥的花邊啦。

包好的燒麥,可以直接進冰箱冷凍保存1個月之久。

隨吃隨蒸,配茶配綠豆湯,一日三餐都能吃得超滿足!

- 重油燒麥(改良版) -

[ 食材 ]

圓糯米300g 五花肉200g 未泡發的干香菇60g 生薑3g 蔥白5g 生抽30g 蚝油15g 老抽3g 糖5g 鹽2g 白鬍椒粒5-12g 熟豬油30-50g 骨頭高湯150ml 餃子皮30-35片

此配方可以做30-35個燒麥

[ 食譜 ]

1.香菇洗凈,加入4大碗溫水泡發1小時,然後擠干水分切碎待用,香菇水也保留待用

2.五花肉去皮切小塊,然後放入攪拌機低檔攪打成粗顆粒肉丁

沒攪拌機的也可手切成小肉丁

3.圓糯米提前2小時浸泡,電飯鍋里倒入泡好的糯米,加上沒過糯米一個手掌厚的香菇水,按煮飯模式煮熟,煮熟後的糯米飯保溫待用

用圓糯米更容易做出綿軟的口感

4.起鍋不放油,小火炒香胡椒粒,然後研磨成粗顆粒胡椒粉

現成的胡椒粉,味道比較淡,更適合不太能吃胡椒的人

5.起鍋,加入30g-50g豬油,燒至豬油融化,加入肉丁打散翻炒至變色,加入5g薑末、5g蔥白翻炒均勻,轉中小火翻炒至五花肉微微焦黃,然後加入香菇丁翻炒2分鐘,炒出香味

油的分量需要50g,如果用30g豬油,就要再加20g食用油,以此類推,50g豬油則不需要再加食用油

6.繼續加入30g生抽、15g蚝油、3g老抽、5g糖、1g鹽調味,再加入150ml香菇水/骨頭高湯,燉煮10-15分鐘,煮至入味

最後加入5-12g胡椒粉、蒸好的糯米翻拌均勻待用

7.取3-5張餃子皮,蘸澱粉先擀成中間厚四邊薄的圓片,再將邊緣擀成薄薄的波浪花紋,最後疊起來捏一捏讓花紋更加明顯

8.擀好的燒麥皮,中間填入20g糯米餡,用虎口捏緊,放上墊上紗布的蒸籠

9.一籠燒麥放入上汽蒸鍋蒸12分鐘,每隔4分鐘噴一次水,蒸好後燜5分鐘,以保證麵皮濕潤,口感更佳

如果用冷凍保存的燒麥來蒸,可以只噴一次水

重油燒麥就要趁熱吃!

筷子拎起一隻,看它的大肚子有些許下沉,還有點像湯包。

小心翼翼地咬開,隨著淡黃色豬油一起緩緩淌出的,是潤滑的糯米、入味的肉丁、無敵香的香菇,全都軟軟爛爛的~

胡椒的香辣,讓人格外醒神。

還可以在家模擬網紅吃法——油餅夾燒麥!

油餅里的燒麥反而可以不講究形狀,甚至越濕潤越好,所以,如果有蒸過頭,或者包失敗的,都可以用這種吃法偽裝

炸得外脆內軟的油餅,夾上油潤飽滿的燒麥,啊~碳水的雙倍快樂太上頭了!

從更早之前的苕面窩,到今年的熱乾麵、黃陂豆絲、三鮮豆皮和重油燒麥,一場武漢小吃做下來,感覺從未和武漢人靠得如此之近。

他們的重油、好辣、喜濃郁,愛紮實,就對應著武漢人的直爽、潑辣、熱烈和頑強。

而我對特色食物的一點改良,又像極了在南來北往的人員流動中,彼此的交錯和包容。

原來食物才是最好的解碼器呀。

轉自:菜菜美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