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對國產網絡電影,有著不小的偏見。
什麼是偏見?無非是,看都不看,就直接否定。
細想想,我的偏見好像和質量高低關係不大(畢竟,國產院線電影整體水準也就那樣…),更多可能來自於,網絡電影在類型上還是過於單一了,簡單總結就是:
反覆在怪物冒險、奇幻神話、平民喜劇這三個類型之間橫跳。
要知道, 審美疲勞往往是壓跨觀眾好感度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近看了一部新上線的網絡電影,倒是給了一些驚喜和啟發,一個關鍵的出發點是:
網絡電影與其去和院線電影做類型上的正面硬剛,不如反過來,去做院線電影在類型上的有效補充。
比如一直以來,受限於 「建國後不能成精」這把懸在頭頂的利劍,院線恐怖電影一直是爛片代名詞,甚至在過去這個10時代,恐怖片已經接近銷聲匿跡。
那麼,在創作環境相對更為寬鬆的網絡電影,試著在這個類型上做出突破嘗試,至少帶來一些新鮮感,我想是值得期待的。而這部新片,算是開了個好頭:
《興安嶺獵人傳說》
1.
好一個鄉野怪談
如果要給這類電影定一個細分的類型,我想應該是:
民俗志怪、鄉野怪談。
但這不是過去老港片常拍的那種、以《聊齋志異》為靈感來源的古裝志怪片,更像是對我們小時候常看的《故事會》做的加工後再演繹。
這類故事想要講得漂亮,需要這麼幾個條件:
首先,要有一個基於現實基礎的背景和設定。
東北興安嶺,密林繁茂,物產豐富,滿地是寶,加上人煙稀少,天然就是民俗怪談的富礦。
興安嶺這地方國人皆知,但要說熟悉的可能沒多少。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似乎發生什麼樣的怪事,都不足為奇。而邪乎的傳說越多,神秘感就越重。
這就是這個設定最妙的地方。
講故事,最精彩的,永遠是那種 半真半假的。明明知道是假的,卻不由得會陷入其中。
比如電影中提及的,藏於深山老林當中、被諸多人馬覬覦、能治百病的寶貝「人臉樹」。現實中也不是沒有長出人臉的大樹,當然治病是不可能的。但電影拿來作為一個元素,真真假假的,看的時候代入感就會很強。
包括電影中反覆出現的狗尿苔,老獵人劉二爺給出的解釋是,這是老林子裡的一種毒蘑菇,動物吃了它,排出的尿液產生煙霧,會使人致幻。
我去百度了一下,狗尿苔屬於擔子菌類,學名是晶粒鬼傘,致幻什麼的當然不會,但與酒同食很容易中毒。
正是這樣的亦真亦假的、背後滿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細節,讓整個觀影過程煞是有趣。
其次,要有一個引發 共情的切口。
這個共情,不一定非得是親情愛情友情那樣的具體情感,或者什麼戳心的社會話題。
對一部成敗繫於敘事精彩程度的類型電影,能夠做到勾起觀眾的部分共同記憶,足矣。
對我個人來說,《興安嶺獵人傳說》的共情點,就是那隻大馬猴。
現實中,大馬猴其實就是山魈。但在中國,大馬猴似乎就是只存在於專為嚇唬小孩子故事當中的,所謂「睡前故事中的固定反派」。
95後到00後這一代應該沒這經驗了,但我小的時候,的確是聽老一輩講了一些以大馬猴為主角的小故事。
比如「大馬猴吃人」。
一隻大馬猴下山遇到個從娘家回來的小媳婦,吃了她之後扮上衣服,又要去吃她的孩子。大馬猴很聰明,騙小孩自己眼睛壞了不許開燈,坐在水缸上擋住尾巴,被摸到毛說穿了一件皮毛大衣,還為了防止孩子逃跑把孩子栓到自己腿上。
但孩子還是知道了這不是自己媽媽,半夜借著去尿尿,把繩子綁到一隻雞上,自己則躲到了樹上。天亮後,孩子叫來村民,把還在熟睡的大馬猴打死了。
這故事其實半點邏輯都不講,但小時候就是喜歡聽,捎帶著還被教了遇到壞人不要驚慌,現在回想,妥妥的寓教於樂。
而回到電影中,那隻一人多高的大馬猴,雖不至於會說人話,卻很是通人性,尤其戰鬥力還相當彪悍。
具體的故事情節我就不劇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只是想說,這些被勾起的童年回憶,還真是美好。
最後,就是要有院線電影難以提供的驚悚刺激。
在很多所謂恐怖片只能當喜劇片看的環境下,網絡電影的優勢,我覺得就是在這個實打實的驚悚感上。
不單單是故事本身的獵奇,視覺上也要有給人 「渾身一激靈」的那種名場面。
在這部電影里,面無表情的抬轎紙紮人、無限復活的人臉樹幽魂、像啃蘿蔔那樣吃人手指頭的老太太……
好幾個片段,只看截圖,都可以說是很瘮人了。
半真半假的,引起共情的,驚悚刺激的。
對一部網絡電影,有這樣的觀影體驗,說真的,我很滿足了。
2.
好一個野心之作
當然了,電影不是睡前故事,單是故事本身精彩,還不足以稱之為好作品。
《興安嶺獵人傳說》作為一部電影,還有兩點做得非常不錯,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有野心,也有將野心落實執行的能力。
一是主題上,電影沒有停留在單純的獵奇和刺激,而是處處在強調 人性的幽暗與複雜。
大家看多了電影電視劇,對「講故事都是在講人」這件事,已經不覺得多新鮮了,哪怕是每天看看社會新聞,想必也能對人性之難測,深有感受。
對一部簡單直接的網絡電影,對人性的呈現,其實也只需要做到這四個字即可。
簡單直接。
這其中一個核心邏輯是:
在人性面前,不分貧富貴賤。
窮得兜比臉乾淨的草郎中,看似懦弱,也會因為錢而背信棄義,甚至殺人;一心只想賣地求財的村長,卻也表面看起來憨厚靠譜;從山村中走出去、吃百家飯長大的青年,也可以成長為一個薄情寡義、處心積慮的野心家。
與此同時,最後一代「皇圍獵人」劉二爺,又像是人性向善那一面的化身。
他冷靜果斷、洞察一切,同時又心懷慈悲,憐憫眾生。
與他同行的年輕人,顯然就是善念傳承的代表。
從這個角度,以興安嶺為背景,電影也在傳遞一種人類渺小、敬畏自然的普世價值觀。
第二是技巧上,電影的 三段式環環相扣敘事,很見功力。
關於迴環式的劇作,稍有觀影經驗的人一定不陌生,這樣頭尾相連的敘事技巧和風格,其實也不需要我多聊,大家不帶預期地去看,效果可能才是最好的。
在這我更想說的是:
網絡電影想要打破大眾的偏見,除了新鮮感,質感,或許才是更重要的。
質感既體現在之前提到的故事和主題,敘事和製作兩部分,同樣關鍵。
歸結到一點,說白了就是, 創作上到底用沒用心,創作標準是否定得夠高。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
電影中的三個敘事章節,既獨立成章,又在最後合為一體,這是敘事上的用心;
同時,視覺呈現上,那些漂亮的轉場畫面,包括三段片名出現的美術設計,都能看出背後是一整個團隊,在用高標準定位自己的創作。
可以說,有這個意識和自我要求,網絡電影在未來兩年,很可能會有一個長足的進步,繼續刷新著我們對它的認知。
結語
我想,對很多觀眾,網絡電影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仍然是無法和院線電影相提並論的存在。製作條件擺在那裡,這個先天劣勢,短時間很難改變。
但看看網劇這幾年的脫胎換骨,誰又敢說,網絡電影的未來,就不會如此呢?
一個行業的進步,靠的就是這每一個看似微小的進步。
比如,一個足以讓很多人驚訝的事實是:
《興安嶺獵人傳說》在豆瓣,一萬多人打出了6.2的及格分。雖然也沒多高,但在國產網絡電影中,這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這會是一個量變引發質變的開始嗎?我還真是相當期待了。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置頂哦~
如何星標我們:
【壹條電影】互動群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
你們的【在看】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