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豐收時節畫豐收,文/陳履生

2019-10-28     終南文苑

《歌豐收》 陳光健 1961年

《農業生產合作社小麥豐收》 王盛烈 1953年

《豐收圖》 關良 1958年

《水上高歌豐獲歸》 錢松嵒 20世紀60年代

《書記開會回來了》 白逸如 1964年

《收菜籽》 來楚生 1958年

《合作生產收成好 社會主義幸福多》 費聲福 1956年

春種秋收,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註定是個農忙的時節。

在藝術創作中,「豐收」一直是永恆的主題,雖然不同時代對豐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記錄豐收的不同場景,描繪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和期盼,一直是藝術家關注的熱點話題——

金黃色調為主的豐收畫面

描繪了新農村在時代中的巨大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美術家一代接一代表現豐收題材,表現自己所熟悉的農村,這些時代畫卷不僅構成了新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也描繪了農村和農民在時代中的巨大變化。在新中國美術的創作中,以金黃色調為主的豐收畫面,構成了從1949年以來農民從吃不飽到解決溫飽問題、再走向小康的歷史過程。畫面中描繪的豐收:從耕種土地不足到開墾荒地、圍湖造田,從春播夏種到河泥積肥,從收割到拾穗,粒粒皆辛苦,每一個時節都與汗水和辛勞相連。臉朝黃土背朝天,年復一年,春夏秋冬,這就是農民生活最核心的內容。

1953年王盛烈的年畫《農業生產合作社小麥豐收》是較早表現豐收的創作。畫面里描繪的豐收曬場上,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使用拖拉機和脫粒機等進行機械化農業生產,這在當時中國農村是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畫面中:藍天白雲下的金燦燦的曬場,幹部、農民、工人多種人物構成複雜的人物關係,表現了這一主題的豐富性。曬場上的勞動者脫粒、裝袋、搬運、稱重……畫面右下角還有一位操作拖拉機的工人正在給油壺加油。此作品是這一時期表現「豐收」主題的一件重要代表作。

作為傳統年畫在新中國的發展,新年畫所具有的吉祥喜慶的特質,最適宜表現豐收,所以新年畫中出現了許多表現豐收的主題,這是傳統年畫中「年年有餘」題材的傳續與發展,不僅為農民所喜愛,也為畫家們所熱衷。上世紀50年代有一批豐收與時政關聯的成對門畫,如《年年豐收支援建設》《讀書識字勞動豐收》等都表現出了它們的時代性。這一時期,豐收與時政結合的代表作還有費聲福1956年創作的《合作生產收成好 社會主義幸福多》;在直接表現豐收的年畫中,金梅生創作的《菜綠瓜肥產量多》《冬瓜上高樓》等作品,也在當時廣受群眾歡迎。這些作品,是在海派月份牌年畫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其中的《菜綠瓜肥產量多》還獲得了第三屆全國年畫評獎中的一等獎。此外,陳光健1961年的《歌豐收》,白逸如1964年的《書記開會回來了》,李百鈞1964年的《芒種時節》,劉繼成、張敬平、李朝祥1975年的《咱隊又添新糧倉》都是當時那個時期的經典作品。

江南自古魚米鄉

豐收畫面獨具水鄉韻味

江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河汊縱橫,水網密布,風調雨順,人傑地靈。因此,這裡誕生的豐收佳作,獨具水鄉特色。1949年之後,中國當代國畫大家錢松嵒立足於他的家鄉和江南生活,創作了一系列農業題材的豐收作品,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常熟田》《秋耕突擊隊》《軍民浚湖積肥》《水上高歌豐獲歸》等等。20世紀50年代,整個美術界開始倡導通過寫生方式改造中國山水畫,表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材日益受到山水畫家們的關注。錢松嵒就是當時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成功的畫家,他的作品《常熟田》雖然畫的是一個平凡的江南水鄉,卻呈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世界。

《常熟田》這幅作品是錢松嵒為新中國成立十五周年慶祝大典獻禮而作,所表現內容是他根據此前在常熟虞山上寫生,親眼目睹當時繁榮新景象後的有感而發。在錢松嵒看來,山水畫必須要考慮自然地形的入畫條件。山在江蘇不突出,突出的是平疇千里的水田,但是如何能讓平平坦坦的水田在畫面上獲得一種不平凡的氣勢,為此,他採用了鳥瞰式和滿構圖的方法,使得占據整個畫面絕大部分的稻田由近到遠,由實到虛,令畫面有了咫尺千里之勢。在這幅作品中,大面積運用明亮的石綠色令畫面充滿生機,並隨著稻田的遠近呈現濃淡之變,這種強烈又和諧的色彩其實恰到好處地體現出江南新貌。同時,藝術家為該畫取名《常熟田》,一語雙關。常熟,作為一個普通的地方名稱,在新中國成立後,一改「常熟天下荒」的境況,水稻豐產,錢松嵒在畫上題字: 「常熟縣境,平疇萬頃,歲歲豐收,真乃名實相符。」年年「常熟」,既有對江南農田繁榮景象的歌頌,也寄託了他對農業年年豐收的美好祝願。

《水上高歌豐獲歸》是藝術家在這一時期表現豐收的另一幅代表作:秋天紅葉樹籠罩下的河面上,滿載豐收果實的船隻自然交錯,畫家充分賦予了畫面獨特的動感和美感。江邊紅葉、蘆葦、水草以及插著高高飄揚的紅旗,都表現出了那個時代江南水鄉豐收的特點,成為江南農村豐收生活的真實寫照。

「遍地英雄下夕煙」

豐收作品鮮明的時代烙印

上海雖然是中國的中心城市,以現代工業和商業著稱,但上世紀50年代的上海畫家在國家號召之下,與全國各地的畫家一樣紛紛走向農村體驗生活。現當代著名的國畫家賴少奇、林風眠、關良、陳煙橋、吳大羽等人都曾到農村體驗過生活,他們這一時期都創作了一批反映農村和秋收的作品。其中,表現豐收的作品有賀天健的《豐收圖》、沈邁士的《早稻豐收》、應野平的《豐收》等等,這些作品無不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魏紫熙是同時期畫家中創作「豐收」題材作品比較多的畫家,他的創作基本立足於農村曬場的豐收。他1959年創作的《豐收圖》描繪了豐收場上的繁忙景象,以及曬場這一特定場所能關聯的豐富內容,還有農村婦女在曬場中的作為,這是那個時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具體寫照。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他開始獨闢蹊徑,1971年創作的《收穫歸來》把畫面放到河堤之上,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情景。畫面非常抒情,沒有出現紅旗和標語等那個時代中常見的符號,而是平實描繪了社員們秋收晚歸的景象:平直的河堤上前有拖拉機,後有馬車,滿載而歸。知識青年不管是開拖拉機,還是幫著拉板車,都在收穫歸來的路上表露著喜悅的心情。畫面以「歸」為契機,沒有直接描繪田地和收割,而是生動表達了知識青年在農村大有作為。毫無疑問,這件作品創意獨特,成為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A9qEm4BMH2_cNUgKY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