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伸出手,與乘船一側濺起來的浪花一 一擊掌,那看似渾黃的水,就落在了手上,就顯出無比的清亮。這是秋日的一個午後,陽光斜斜地鋪在黃河上,投射在我黃色的衣衫上,渾身便暖暖的了。我眯著雙眼,靜靜地凝視著眼前的黃河,心也就跟著顫動了。
我們是在吳堡乘船往對岸的磧口古鎮去的,奇妙的是,明明近在咫尺,卻是跨越了一個省份,下岸的時候在陝西,上岸的時候,已經到了山西了。這九曲黃河第一鎮,便在爬上岸之後迎面遇著了。
岸邊幾個牽著毛驢的婦人,趕緊吆喝著上岸的遊客,特別是對姑娘家,顯示出無比高的熱情,旁邊「走西口」幾個大字,好像是在提醒我們,已經到了鄰省了。
偏我對這騎毛驢不感興趣,任憑婦人拿著先前拍的照片誘惑,就是不為所動,眼睛卻被旁邊一條賣吃食的街道吸引了,湊上前去看了看那些攤位,大都是些麵皮、粉條之類的小吃,跟岸這邊,無甚區別。便跟著眾人離去,沒走幾步,就到了一處廣場,劉文西先生題寫的「九曲黃河第一鎮」幾個大字,便在廣場一側的牆壁上展示著。
這就置身在磧口古鎮了。早就聽聞這裡有「九曲黃河第一鎮,水旱碼頭小都會」之稱,卻始終不知緣何而來,待聽到工作人員的講解,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磧是指河道中沙石堆積形成的淺灘,《漢書》卷六注曰「磧,湍也,吳越謂之瀨,中國謂之磧,激水為湍,積石為磧。」也就是說此地的河流中布滿了暗碉,且走勢落差巨大,不適合船隻通行,那麼上游來的商船便只能在此地停泊,貨物改走陸運,長此以往,才形成了這麼一個坐落在黃河邊上的古鎮。
漫步在黃河石鋪就的古鎮小巷中,望著那些錯落有致的明清風格的建築,眼前便浮現出一些牽著駱駝騾馬的商販身影來,這裡與其他古鎮的不同之處恐怕就在於它的商貿地位了。從一個小碼頭,發展成為一個貿易重鎮,從一兩家店鋪,發展成為集吃喝玩樂為一體的小都會,足可出見磧口當時的繁榮。
不覺間,我們已來到了磧口客棧。磧口客棧原名四和堂,居於古鎮核心地段,依呂梁山,面黃河水,緊靠磧口碼頭,系清乾隆年間所創,因其創建之初由四家共同經營,故取此名。這四和堂創建之後,依「天時、地利、人和」,一直經營麻油,且生意經久不衰,鼎盛時期,常常是「窗泊百舟,門走千駝」。如今,此地被本地人開發為客棧,供遊人居住。
磧口的小巷有十幾條,都是石頭砌成的緩坡,不置台階,據說是為了便於駱駝行走,又能方便排水。此外,這裡有十六處院落已被評為國寶級單位,可這迷宮似的建築,實在是讓我這路盲辨不出方位。從客棧出來後,我們便進了其中一條巷子,偶爾會在一兩處院落內逗留觀賞,在其中的一處院子,我們有幸目睹了古人排布的所謂天羅和地網,不覺駐足觀看了半天。
古鎮的小巷都互相連接,院落也是相互勾連,你家的後門是我家的前門,他家的房頂又成了別家的院子,所以順著參觀過的院子,上幾個台階,我們又來到了古鎮的商會。商會是清朝末年成立的,作用跟現在的商會所差不多,只是如今,裡面是一些當地的百姓在賣手工藝品。古鎮的院子,為了保持生機,依舊是個人所有,每個院落都有人居住,這樣一來,便有了煙火氣,也不至於商業氣息過濃。
沿著巷子往上,我們便到了古鎮的高高點黑龍廟。黑龍廟矗立在一塊元寶形的石頭之上,人們踩著元寶上去,在無形的祝福之中便抵達了廟的門口。這裡供奉著龍王、財神和華佗三位神仙,以保佑此地的商賈行船安全,財源興旺以及人們的身體健康。黑龍廟內設一戲台,據說是為了給龍王唱戲,戲台底下有三個挖空的洞,充當著音響的作用,便於將聲音傳出去,這樣一來,才有了「山西唱戲陝西聽」之說。
從黑龍廟出來後,我們又先後遊覽了中市街和西市街,雖說是過了幾百年,這裡卻如同被現代社會遺忘了一般,依舊是林立著舊時的商鋪,商鋪的陳設也不做改變,一條門板,早起卸掉即為店,晚上裝好即為家。尤其那祁縣喬家的大德通錢莊與大名鼎鼎的孔祥熙先生開辦的祥記煙草店,讓人恍然間以為是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故去的年代。仿佛我也化身為一商人,抑或是店鋪的夥計,處在這街市之中,等待著做一筆買賣。
街市中還有一鏢局,名為十義,由磧口西頭村人王泰勇和馬明貴等十位結拜兄弟開設。據說這十人個個武藝高強,光是聽聞他們的名頭,歹人往往就會避而遠之,哪還敢打這鏢的主意。鏢局外的窗戶上系有鈴鐺,一有異動便會響起。除此,窗外還有些木條釘成的隔窗,相當於今日的防盜窗。在這鏢局外呆呆地站立了一會兒,我是無法知曉這幾位鏢師的樣貌,不過眼前似乎浮現了幾個英武的身影,在這鏢局的院落內,舞刀弄棒,出出進進,讓人頗涉懷想。
有人說,天上星星分北斗,地上古鎮說磧口,這個處在黃河之濱,呂梁之麓的商貿古鎮,無疑是晉商的發祥地。百年之前,這裡舟車往來,商賈雲集,熱鬧非凡。但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客商的星散,已再難覓到昔年的繁盛。好在古鎮遺韻猶存,依舊讓人怦然心動。該是乘船離去的時候了,道一聲再見,我們又上了船,望著漸漸遠去的磧口古鎮,我的心如眼前的黃河水,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isi3ABjYh_GJGVz2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