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歷史沿革

2019-06-28   大美石家莊

正定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華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稱真定,明代軍事上控制著太行山的「紫荊、龍泉、倒馬」三大關以及娘子關、井陘關的「三關雄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元曲藝術之鄉。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佛教文化博物館」,著名學者余秋雨驚嘆正定具有「千古之美」。

文物古蹟眾多,悠久的歷史為正定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現存隋、唐至民國時期文物、建築遺存38處,其中國保9處(隆興寺、開元寺、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縣文廟大成殿、府文廟、風動碑、正定城牆)、省保6處(西洋村仰韶文化遺址、小客龍山文化遺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崇因寺藏經樓、華北大學舊址)、縣保23處,為國內縣級城市所罕見。館藏文物7672件,其中一級文物28件,二級文物153件,三級文物629件。宋太祖趙匡胤敕建的隆興寺被梁思成先生稱為「京外名剎之首」;臨濟寺作為佛教臨濟宗的發祥地,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歷史見證;開元寺鐘樓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唐代鐘樓。此外,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廣惠寺華塔等均造型奇特,建築精美,具有極高的建築學、美學價值。

文化積澱深厚。歷史上,正定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常勝將軍」趙子龍、「四部尚書」梁夢龍、「收藏家」梁清標、「北洋三傑」王士珍等均籍正定。據史志記載,僅明清兩代正定文武進士就達118名,見於史料的文人達170多人。作為歷代北方文化中心,造就了古城正定的璀璨文化,孕育了正定深厚的文化底蘊。白居易、歐陽修、文天祥等歷代文人雅士都在正定留下光輝詩篇和劇作。正定曾是元雜劇鼎盛時期的中心之一,歷史上保留了大量詩、詞、歌、賦,享有「元曲四大家」之一美譽的白樸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的《牆頭馬上》成為元曲中的標誌性作品。正定佛教文化傳承不衰,歷代高僧大德輩出,湧現出慧凈、義玄等一代佛學宗師,特別是臨濟寺作為臨濟祖庭,在佛教界和海內外地位之高,影響之大,世所罕見,是中華文化興盛時期的「佛教重鎮」。

2017年,正定縣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正定商街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人(鮮虞族),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國管轄。

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這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屬趙。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為東垣縣(治所在今長安區東西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巨鹿郡)。管轄著北嶽恆山以南,方圓500里區域的石邑、井陘、下曲陽、南行唐等十幾座城邑,成為這一行政區劃的第一座中心城市,政治中心。

陽和樓

漢初,仍為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今藁城縣城子村一帶)和綿曼(今井陘縣境)四縣。《史記·孝武本紀》載:「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

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治所在今長安區東西古城)

西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長安區東西古城村),真定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東晉郡治由真定(今長安區東古城)移至安樂壘(今正定縣正定鎮)成為新的區域中心。

隋開皇初廢郡改為恆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分為真定、常山兩縣(真定縣治所安樂壘,常山縣治所東垣),屬恆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恆州為恆山郡,治真定縣。大業三年常山縣併入真定縣。

隆興寺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恆山郡為恆州,治所石邑(今橋西區振頭村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恆州治真定;武后載初元年(689年),改真定為中山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真定縣;開元十四年(726年)在恆州恆陽城置恆陽軍;天寶元年(742年),廢恆州為常山郡,治真定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恆州,屬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縣;寶應元年(762年),置成德軍於恆州;安史之亂後(763-921),為成德軍節度使治所,又稱恆冀節度使、鎮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鎮最穩定的一個,160年只有三姓更迭。興元元年(784年),以恆州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為避穆宗李恆名諱,改恆州為鎮州。

五代後梁時仍為鎮州,治真定縣;後唐長光元年(923年),改鎮州為北都,同年又復為鎮州;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升鎮州為真定府;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復名恆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恆州為鎮州,順國軍復為成德軍;契丹號為中京;後漢乾祐元年(948年)為鎮州,又升真定府;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又改為鎮州。

北宋時期,真定府為十大次級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廢鎮州置真定府路,統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縣。金襲之,於天會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為真定路,轄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開元寺

元代,屬中書省真定路(路治今正定鎮)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為真定府,轄五州及真定等27縣。明朝中後期,設保定巡撫,駐真定。清順治元年(1644年),屬直隸省;順治十七年(1660年),直隸巡撫移駐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復移駐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

1913年廢府存縣。正定縣屬直隸省范陽道觀察使署(治清苑)。

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道為保定道,仍領正定縣。

民國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縣城廂為正定市,隸屬正定縣。不久即撤銷正定市。民國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正定縣直隸於省。民國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劃為17個督察區,正定縣屬第十二督察區。民國26年(1937年)10月8日,日軍侵占正定縣城。民國27年(1938年)2月,建立偽正定縣公署,隸屬真定道(治石門市)。

天寧寺

1938年4月25日,正定縣西北部地區與新樂縣化皮地區合併建立正(定)新(樂)縣(抗日)政府,駐正定縣後塔底村,屬晉察冀邊區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8年8月25日,撤銷正新縣,建立正定縣(抗日)政府,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10月,縣政府改屬冀西區第三專署。年底,縣政府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縣委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9年1月,第四特別委員會改為第四地方委員會。

1939年十月,正定縣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東地區與藁城縣北部地區建立藁正縣聯合辦事處,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地二專署;正定縣滹沱河以南地區與獲鹿縣東部地區建立正獲縣,縣委屬冀南區第一地方委員會,縣政府屬冀南區第四專屬滏北辦事處。

正定城牆

1940年1月滏北辦事處改為冀南區第一專署。6月,冀南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改為冀中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10月,第一地委改稱第六地委,第一專署改稱第七專署;正定縣轄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共4個區、84村。

1940年2月,藁正縣與新樂縣佐合併建立藁正新縣,屬冀中區第二地委、第二專署;

1940年7月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改稱第五專署,仍轄正定縣政府;

1940年8月,撤銷藁正新縣,將原藁正縣與無極縣西部地區合併建立藁無縣,縣委屬冀中區第七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八專署(1944年3月第八專署改稱第七專署);

1941年1月,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改稱中共北嶽區委員會,正定縣委屬北嶽區第四地方委員會;

1941年2月,正定縣改屬冀中區地七專署,縣政府遷駐藁城縣小西門一帶。8月,夏歸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縣政府又遷回縣西北部地區;1941年11月,藁城縣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區與正獲縣合併建立藁正獲縣,縣委屬冀中區第六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七專署;

大佛寺

1943年9月,撤銷藁正獲縣,恢復正獲縣,隸屬關係未變。1944年6月,冀中區第七專署改稱第六專署;1944年6月,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改稱第四專署,仍轄正定縣。9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四專署;

1945年3月,欒誠縣與正獲縣合併建立欒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六專署;1945年9月,國民黨在城內建縣政府;正定縣解放區仍屬冀晉區第四專區;撤銷藁無縣,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七專區;

1946年2月,撤銷正藁縣,置正定縣佐,轄正定縣京漢鐵路以東(滹沱河南、北)地區;撤銷欒正獲縣,恢復正獲縣,仍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員會和市政府,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5月,改屬第十一專區;1946年5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夏設藁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1946年9月,撤銷正定縣佐,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

臨濟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正定縣城。城內為正定市,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西北部農村為正定縣,仍屬冀晉區第三專區。5月,改屬第四專區;1947年7月10日國民黨軍復占正定縣城,在城內建縣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正定縣城,建置未變;1947年10月26日,正定縣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變。1947年11月,撤銷正藁縣和藁正獲縣。原屬正定縣的村莊除西南部17村華歸獲鹿縣外,復歸正定縣;正定市改為縣轄市。正定縣改屬北嶽區第四專區。

1949年1月,正定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1949年6月,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城關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設10個專區。正定縣屬石門專區;1949年8月10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正定城內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轄正定縣;

1949年10月,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正定遷石家莊市。

正定長樂門

1950年9月9日,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區改稱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莊專區,仍轄正定縣;1958年11月5日,正定縣、靈壽縣合併為正定縣(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1960年5月3日,撤銷石家莊專區,正定縣改屬石家莊市;1961年5月23日,復置石家莊專區,轄正定縣;1962年1月1日,恢復正定縣、靈壽縣建置,正定縣仍屬石家莊專區(3月27日國務院批准);1967年11月22日,石家莊專區改為石家莊地區,轄正定縣;

1986年4月5日,石家莊地區撤銷,正定縣劃歸石家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