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自己喝的是古樹茶,不是台地茶?

2020-02-18   茶知武夷


店家A:像這個打著古樹的話,這個說實在話我們只是說是一般的那種料。

店家B:你要做包裝,肯定不能寫台地茶,哪個賣茶的說實話。

店家C:每一款茶它的用料,用的是什麼季節的料,哪個寨子的料,是什麼樹的料,你看不出來的。看得出來那就出鬼了。別說你了,我們都看不出來。

……

以上是近期央視財經頻道記者在雲南走訪時記錄下的對話。



雲南,公認的世界茶樹發源地,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分布在雲南的古茶樹群落,被譽為世界茶葉的活化石。而今,雲南古樹茶的標準已經深深刻在每個喝茶人的心裡,它寬泛來說就是指野生或人工種植100年以上的雲南喬木大葉種茶樹所產茶,以製成普洱而知名。這種古茶樹植根較深,不需要人工影響,只靠樹根自身就能汲取水分及營養,因此茶葉本身所含的礦物質相對較高,更加耐泡,更具香氣,滋味醇厚,回甘生津。



在2010年以前,市場對於古樹茶的追捧還只是小眾行為,而後卻短時間內「古樹」成風,至今熱度不減,無論是大廠還是玩家手中,隨處可見冰島古樹、易武古樹、班章單株、老樹金磚、賀開古樹、昔歸古樹等各大知名茶山的古樹茶。說起來,古茶樹在雲南雖然被保留的很好,不至於一泡難求,但若家家戶戶都有集集密密的古樹茶誕生,也著實要把百年古樹們累壞了。而曾經占有絕大部分產量的台地茶現今卻慘遭摒棄,令人感嘆「古樹易得,台地難覓」。



這裡提到的台地茶概念,是指那些運用現代茶葉種植技術打造現代茶園所產出的茶葉,台地茶樹通常樹齡較短,品種較新,多密植及人工干預,它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展普洱茶,滿足市場需求背景下的產物,所以最初支撐起普洱茶產業和雲南茶產業發展的,就是台地茶。

而伴隨古樹茶市場炒熱,與之相對的台地茶自然遭到了否定。品質低、速成品、口感差不絕於耳,幾乎被貶的一無是處。但事實上,正如央視曝光的那樣,許多台地茶只要披上外包裝就能秒變「古樹茶」,有時連商家也很難辨認,可見台地茶產品技術發展之成熟。



若一定要找二者的區別,以下幾點或許能幫到你:

採摘時間

以春茶為例,由於雲南春天來得很早,低海拔的台地茶樹3月初已經陸續發芽了,而古茶樹的生長環境原始,陽光照射不足,茶葉發芽遲,甚至有在4月底、5月初才發芽的古樹。因此,如果看到出廠日期是3月15號左右或者再早的,多數是台地茶。

干茶條索

古樹茶和台地茶如果製成茶餅是很難辨別的,但可以從干茶條索來區分。古茶樹採摘不似台地茶樹頻繁,因而營養物質會更充足,條索肥壯,油潤度好;台地茶的採摘因為比較規模化,干茶條索也更勻齊和細嫩。

葉底狀態

葉底相對來說比干茶更加容易鑑別,古樹茶葉底一般色澤深而均勻,觀感鮮活度較高,而台地茶葉底色澤較淺而顯花雜,觀感光澤度較差。而且古樹茶沖泡過後葉底韌性十足,葉子的舒展性好,並且肥壯;台地茶的葉片比較細嫩,葉底脆而柔,對比後還是非常明顯的。

香氣層次

古樹茶的生長周邊資源豐富,香氣也比較高揚,有些還帶著茶區的獨特性,比如昔歸的梅子香,曼崗的岩韻、小戶賽的花香等;台地茶統一種植,香氣會比較統一且單薄。

回甘生津

台地茶會產生回甘生津效果,但一般時間較短;古樹茶的苦澀更容易化開,回甘綿長,生津程度比較豐富全面。

耐泡度

耐泡度是鑑定古樹茶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古樹茶普遍更耐泡,十餘泡後仍不改本色;台地茶大概6、7泡左右就會明顯感覺質感下降。

總得來說,古茶樹產出的古樹茶是時間和環境賜予的珍寶,受追捧也是有原因的。不過,如何去平衡心態不要片面追求也是許多愛茶人需要思考的。一方面,台地茶等其他茶類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約凸顯出其不尋常的魅力,有些非常值得嘗試,也能更大程度承擔市場需要。另一方面,過度追捧也必將帶來過度採摘,對於生長有序的古茶樹來說並非長久發展之道,讓它們自然生長是為我們的口齒留香,也是為了給予古茶樹喘息空間,以待給後人留下更多沁人心脾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