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坐落在浩蕩的大江之濱,秀麗的江南水鄉之間。它被譽為「龍蟠虎踞」、「十朝都會」、「博愛之都」、「六朝古都」,它被稱之為「金陵第一勝跡」,它就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南京。
南京的古蹟文物遍地都是,但最吸引人的還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中山陵園,它是我兒時一直魂牽夢繞的勝地,那時在歷史課上,總是聽老師向我們慷慨淋漓的說起中山陵的典故。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先生懷著期望與遺憾,溘然長逝。他在臨終前曾對汪精衛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是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中山先生的一生乃生亦艱辛,死亦艱辛;生亦奮鬥,死亦奮鬥。用李清照的詩句,可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孫文,魂系中華興。」
軍閥割劇,局勢動盪,使建築運輸工程困難重重,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暫停厝在北京香山的碧雲寺。直到1929年春,主體建築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先生的遺體才可安葬在尚未完工的陵墓中。一座中山陵,斷斷續續至1932年方才竣工,面積8萬餘平方米,主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
1961年,中山陵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點,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它是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一生的心血。
如今,許多遊客到了中山陵都是乘興而來,怏怏而去,覺得中山陵並沒有什麼好玩的。但中山陵從來都不是遊樂場,它文化深厚,意義深遠,就連讓遊客們叫苦不迭的台階都有它的文化和意義。
今天,我是第七次重遊這處歷史古蹟,這次重新審視了一番。
中山陵的第一個建築便是由廣場踏階而上的陵墓入口,這是沖天而立的花崗岩砌成的牌坊,上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即中山先生所視為理想最高境界和追求最遠目標。南京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走進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長480米,寬10米的墓道,兩旁種植了巍然屹立的雪松,檜柏,銀杏等名貴樹種。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便是陵門前的平台,平台正北方是用福建花崗岩築成的單檐歇山頂的陵門。陵門檐下的石額上鐫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陵門後入眼的是上蓋藍色琉璃瓦的拱券式碑亭,碑身用花崗岩砌成。
碑身上刻有「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另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顏體楷書鎦金小字,此小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延闓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國民黨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牌坊上達祭堂,總共392步石階,八個平台。世界代表當時的三億九千二百萬同胞,八個平台代表當時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從下往上看,只能看到世界,它代表革命道路的難辛;從上往下看,只能看到八個平台,它代表偉人視野的開闊。
攀登如此陡峭的石階極為艱難,這乃呂彥直先生希望同志們一定要完成孫中山先生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順著台階繼續攀登,便可見由仿古木結構宮殿式建築的祭堂,踏入祭堂,赫然所見的便是孫中山先生的坐像。祭堂內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的國民黨黨徽,上題「青天白日滿地紅,表現了黨的專政之意。
堂後有墓門二重,墓室外門的橫額上刻有「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乃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臥像,下面便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高大莊嚴的墓室與墓穴,讓我再次強烈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但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和民族的熱愛。
走出中山陵,一眼就見到門前的台階,台階兩側的花壇里,培栽了多種生機勃勃的花苗,在右側花壇外的一個小角落裡,彎彎曲曲的生長了一株像是快夭折的野百合,但又似乎很頑強。然而,只有在逆境中艱難的生存,才能開出一朵璀璨的鮮花。
翌年春天,這裡必將百花齊放,而那株殘缺的野百合,在經歷了風雪交加,定能在廣袤的土地上綻放出第一朵生命之花,向世人展現自我風采,實現應有價值。
屆時,必將有各地遊客到此一睹中山陵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