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東風港建設在無棣套爾河西岸拉開序幕

2019-08-13     碣石觀滄

在苦海沿邊的爛泥灘上建設濱州港曾是一個夢,幾十年干下來,夢想變成了現實……

東風港前身是傅家堡子港,位於山東省無棣縣境徒駭河與秦口河匯合口處的套爾河西岸。1969年9月建港,1971年貨物吞吐量11.5萬噸。1985年貨物吞吐量26.42萬噸。現屬於濱州港東風港區。

時代印記

東風港:濱州現代海洋運輸業的發端

1969年,東風港建設在無棣縣套爾河西岸拉開序幕,這項工程由省里投資,青島海運局承建。1971年初,東風港建成並正式投產,可停泊500噸級貨輪2艘,通往大連、營口、塘沽、龍口、煙台、乳山、青島等地港口。

東風港

東風港最初以出口原鹽、進口砂石料和化肥為主,惠民地區各縣區都在港口設有物資站

「東風港是濱州真正意義上最早的正式港口。在此之前,整個濱州還沒有真正的港口。那時所謂的港口,其實就是沾化、無棣兩縣在通海河道里的碼頭,並且只能停靠小型木船。」原濱州市港航局副局長、黨委委員李文明說。李文明1976年參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東風港,熟知濱州港口工作的發展歷史。

1968年,山東省交通廳準備在濱州修建港口,在大口河、套爾河和馬頰河三條直接入海河流中確定一處。就當時來看,濱州並不具備建港的先天有利條件,近海地勢平坦,落差小,漲潮時一片茫茫海水,但退潮後就全是灘涂了。「經過對三河流域實地考察,最終將選址確定在套爾河流域。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套爾河上游流域面積廣,徑流變化穩定,水深條件也較好,加之河流兩岸有天然屏障,建港時具備良好的掩護條件」。

確定好選址後,東風港於1969年正式開始建設。至1971年投產使用時,碼頭長約120米,為重力式板樁結構,建設有500噸級泊位兩個,設計年吞吐能力30萬噸。東風港以出口原鹽和進口建築用砂石料、化肥為主,另有少量雜貨。當時,惠民地區每個縣區都在港口設有物資站,其在運輸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幾經變革,數易其名

當時的東風港,由山東省交通廳青島海運局直接管理。而在此後的數十年里,東風港的隸屬和名字關係幾經變革。

1969年建港時,因為歸屬山東省交通廳青島海運局管理,所以命名為『山東省交通廳青島海運局東風港』。1985年,省交通廳撤銷青島海運局,成立山東省航運管理局,管理全省航運及船舶,東風港也由原來的企業改制為事業單位,名字也改為『山東省東風港辦事處』。2002年,山東省航運體制改革,東風港劃歸地方,名字改為『東風港務辦事處』。2005年,濱州啟動萬噸港建設,並決定跳出套爾河,在深海內建港,並對港口資源進行整合,以套爾河中心航線為界,當時套爾河兩岸已都有碼頭,以東區域改叫東港公司,由沾化縣管理;以西區域叫西港公司,由無棣縣管理,包括東風港在內以及之前建設的多個碼頭泊位都歸西港公司。

東風港建成後首年,貨物吞吐量僅為11.5萬噸。在此後的數年內,數字一直在20萬噸上下徘徊。到1978年,東風港貨物吞吐量為13.4噸。之後,由於上遊興建水閘,水閘下游淤積嚴重,港口吞吐量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在當時看來,如何使東風港進一步升級泊位,實現港口擴容,是關乎其發展的命脈所在。

東風港是發展濱州港的歷史基礎,現在作為濱州港套爾河港區的組成部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當跟外人說起濱州港西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即使知道這裡,也要想半天才記起來,許多時候還得我們再跟人家解釋一遍。但你說到東風港,他們就立刻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李文明對東風港曾經的「赫赫威名」印象深刻。

現在在濱州說起港口,人們馬上聯想到濱州萬噸大港,很少有人想到東風港了,這體現了濱州港口發展的巨大進步。但是,東風港的歷史地位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有套爾河的建港條件和東風港早已運營的基礎,濱州才有了當年與河北黃驊爭奪神華煤炭外運港建設的資格,並由此拉開了濱州港建設的序幕。

濱州港「以海港港區為核心,套爾河港區、大口河港區和徒駭河等地方港點為補充」。在濱州港的規劃格局中,東風港是套爾河港區的一個組成部分。

按照《濱州「十二五」港航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中規定,「十二五」期間,包括東風港在內的套爾河港區為濱州港發展的次重點,按照梯級開發的原則,打造套爾河碼頭群,完善套爾河港區四個作業區功能,完善臨港物流及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為臨港產業發展打造良好平台。

儘管在濱州港口事業里的權重下降了,但原始意義上的東風港無疑會隨著濱州港的發展,煥發青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來源:濱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lveimwBvvf6VcSZYCwH.html